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稿钩沉】传拳育英才 功绩照千秋——王培生回忆师爷王茂斋
原编者:此文为原《武魂》杂志旧稿收藏,收稿具体时间不详。整理者关振军先生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曾任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1991年向著名武术家王培生老师学拳,1994年正式拜入师门。
 

王茂斋老先生是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入室弟子,乃吴式太极拳奠基人之一,吴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对我国太极拳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王茂斋的事迹很少见诸文字。为纪念王茂斋,我们多次采访了曾与王茂斋相处八年,又受他亲传的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著名武术家王培生老师。现将王培生老师的回忆材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并表达我们对王茂斋先辈的敬仰和怀念。


王茂斋先生

王茂斋、吴鉴泉共同定型吴式太极拳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自幼习武,有莱州武林三杰之誉。久居北京经商,师从全佑习太极拳,为京城武林高手,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我12岁拜杨禹廷先生为师学太极拳,才认识师爷王茂斋老先生。那时,他在北京东四北大街开办一座经营建材的商店,铺号叫“同盛福”。老先生虽年过七十,但身体特别好,留着长长的黑胡子,行动敏捷,神采奕奕。后来因儿子受伤身亡悲伤过度,一夜之间须发变白。那时北平太极拳活动中心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王茂斋老先生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的总教练,每天早晨我都早早地去那里等着开门儿,进去之后先到管理员钱先生屋里搬出桌椅,放在大柏树底下沏上茶,等老师和师爷来教课。杨禹廷老师主教拳架,师爷王茂斋坐在那儿看人们推手,指导高层次的学生。王茂斋老先生是吴式太极拳诞生及成长的见证人、奠基人,他常对我们讲述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历史。

清同治年间,永年杨露禅到北京旗营任武术教练,并受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前来学拳,然而大多数王公子弟怕吃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辰得太极真传,并正式拜师杨露禅。王府的大总管王兰亭也得真传。旗营中下级军官亦有三人得艺,此三人系凌山(满族)、万春(汉族)、全佑(满族),三人各有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刚劲,而全佑则擅柔化。因封建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和将军称师兄弟,故杨露禅命他们拜其子杨班侯为师。杨班侯在家乡曾受教于武禹襄,得武氏真传。故全佑三人除得露禅真传外,又得班侯之真传,从而也得知武式太极之精髓。

全佑先生的太极功夫炉火纯青。脱离旗营之后,设馆于北京东城水磨胡同惠宅前院,名望大盛,人称全三爷。全佑所传的拳架称吴氏快架,演练时有快有慢,有跳跃有发劲,所谓灵有四相:刚柔相济、顿挫相间、快慢相和、前后相连。从全三爷学太极拳者人数很多,正式拜师的,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英杰臣、齐治平、夏公甫、夏贵勋、刘采臣。全佑之子艾绅(吴鉴泉)自幼受父熏陶,太极功夫精深。王茂斋年长鉴泉八岁,在众师兄弟中最受鉴泉敬重,二人均得全佑真传,松柏双争,势在伯仲。

吴鉴泉终生传艺,先后传子公仪、公藻、女英华、婿马岳梁、弟子徐致一、吴图南等百多人。王茂斋以经商为业,兼传拳术,先后传子王子英、弟子彭仁轩、赵铁庵、杨禹廷、刘光斗、修丕勋、王厉生、刘文杰等百多人。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1916年北平开办武术教学机构——北平体育研究所(后改名北平体育讲习所),招收大学中学体育教员,培养武术教师。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等被聘为武术教练教授太极拳。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吴鉴泉与王茂斋共同研究切磋,对全佑所传的老架进行修改,去掉了跳跃发劲等高难动作,形成了舒展大方、柔和规矩、严谨细腻的拳架。当时大家称吴鉴泉先生所教的拳架为吴氏小架或太极拳中架。而杨澄甫先生根据自身体会,将老架改编成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架,也称新架和杨式大架,原来的拳架称老架、快架或小架。


吴鉴泉先生

“南吴北王”——太极拳史上的光辉一页

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太极名家杨澄甫等人也随之南下,上海武术界及各民众团体公推上海商会会长王晓籁等人为代表,到北平邀请王茂斋先生南下传授太极拳。王茂斋因生意不得脱身,即请吴鉴泉代为南行。当时,上海等地的政要名流均从吴鉴泉学拳,可谓桃李满天下。自此后南方吴式太极拳衍盛。1935年上海成立了鉴泉太极拳社,成为吴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王茂斋在北方执掌门庭,经中央国术馆批准,成立了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王茂斋任总教练,培养了一大批太极英才。这个时期吴式太极拳蓬勃发展,世称“南吴北王”。

王茂斋收袁良为徒的故事为一时佳话。上世纪30年代初,袁良从上海调任北平市长。袁自幼练武,功夫不错,在上海时曾向吴鉴泉学太极拳。他与吴拜别时,特别惋惜地说:“此次北上不能再向老师学拳了。”吴鉴泉说:“我给你写封信,到北平后去找我的师兄王茂斋,他的功夫比我还好,向他学习一定能得到太极真谛。”袁良上任北平市长之后,对外宣称要请名师教拳,其条件是必须跟他本人比武而取胜。当时北平武林各门派的高手应邀请去比试,有人碍于市长的面子不真出手,有人是武艺不精,比试一月均无胜出者。最后王茂斋应邀前住。老先生让袁良任意攻击,绝不还手,用太极拳的浅力、弹抖、放空等着法,破解了袁良的大力推按、突然袭击、转身抱腰等攻击着法。最后袁良心悦诚服,拜王茂斋为师学太极拳。

1933年11月8日,王茂斋在东城区灯市口“同和馆”饭店举行收徒仪式,收董焕堂、王铁民等七人为徒。王茂斋的高足杨禹廷也同时收赵安祥、王培生、吴连祯等七人。真是师生同收徒,两辈双七星。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当时太庙太极拳研究会十分兴盛,正式会员有三百多人,还有很多社会名流来此练拳。  

从生产劳动中彻悟太极拳理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王茂斋虽然家有土地又身为富商,但他不失劳动人民的品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在他的同盛福里,东家与伙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对人和气,从来不喝斥打骂店员,对于伙计发生的小过失总是耐心地讲道理,指出应该怎么办。所以大家爱和他相处。温铭三是山东老家来的穷孩子,王茂斋把他接到店里住,跟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吃穿样样照管好,还准许他练太极拳。后来命他拜弟子修丕勋为师。每当店里生意忙了,王茂斋便亲自参加劳动。当时没有地秤,称重量使用大杆秤。遇有大宗生意,过秤需要三个人,两人抬,一个掌秤杆拨秤砣报斤数,大袋石灰等料要一秤一秤地舀。王茂斋老先生看着嫌慢,便让伙计闪开,一人顶三个人干。只见他右手提秤毫,左手拨拉秤砣,两百多斤的袋子一提就起来,口中不停地报数,“两百一、两百三”,不一会儿就称七八袋子。客人看了都惊呆了,不知这位老先生怎么这么有劲。所以在北京城里,王茂斋老先生膂力过人是出了名的。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王茂斋讲拳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从生产劳动中讲解太极拳理。他讲太极拳的身法“立如平准”时,就用称东西举例。被测量的物件重,秤砣就要向外打,被称的物件轻了,秤砣就要向里打,这样称杆才能平。人在劳动时保持平衡也是这个道理,一个部位向前伸出了,另一部位就得像秤砣一样,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不让身体出现偏歪而失去平衡。

王培生老师回忆,师爷曾不止一次地讲过,自己开始也不明白,太极技击时接触点为什么不能用力,而靠后手发力。后来他在家乡看石匠干活,慢慢才悟透其中的奥妙。石匠凿刻石头,是一手持锤,一手握钎(或錾子),錾子本身并不发力,只是在石匠手的掌握下,用其尖头找好该凿刻的地方(即接触点),再用锤子敲击錾子,錾子就按照匠人掌握的方向前进;该去掉的部分就凿掉了。发力在锤不在錾。太极技击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攻击用的前手只是找准目标沾住对方,接触点不可用力,全靠腰掌握方向,后手发力,就跟用锤头敲击錾子一样。王培生老师非常感慨地说,现在大家都说我讲课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我是学习师爷的做法,从生活中体悟太极拳理。太极拳理虽然深奥难懂,但总能从生活中找到源头的活水,师爷王茂斋为我们开辟了路径,我们要按老人家的路子走下去。


王培生先生

破除旧观念,隔辈育英才

王培生老师回忆说,师爷虽然年事已高,又是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能破除旧观念,大胆革新,推动太极拳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是支持其弟子杨禹廷按新观点编写太极拳教材。上世纪20年代初,杨禹廷就开始编写《太极拳讲义》,该书推行以奇偶数表示开合的分动教学法,并创造性地制定了“八方线”,利用圆周度数代替玄奥难懂的八卦名词。这在当时是对传统的太极拳教学的极大革新。实际上,也是对王茂斋老先生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师爷王茂斋积极支持了杨禹廷老师,他看了书稿后,表示赞成说:“写得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使学的人有了准绳。”杨禹廷老师在师爷支持下,几经修订,写成《太极动作解说》。此书的发行对北京太极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吴式太极拳教学也有了统一教材。

另一件事为打破旧俗,隔辈传功。王培生老师至今记得特别清楚,15岁那年夏天,他有一次在太庙与人比手,师爷见他推手不错,小小年纪竟能连胜几位名人,认为“孺子可教”。于是,师爷叫我的老师杨禹廷告诉我:“晚上到他店里去住。”从那天起,师爷亲自教我拳、械,开始隔辈传艺之举。旧时,武术界奉行隔辈不传艺之习俗,师爷直接教徒孙是犯行规,要受时人谴责的。但师爷甘冒旧俗之不韪,坚持破旧立新。每天晚上除了练功,师爷还让我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抄写拳谱。天天读,天天抄,很多篇目我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这为我打下了雄厚的武学理论基础。后来我能顺利地写出几部武学著作,大都得益于此。

师爷教拳主要是实操,有时是带我们推手,有时让我们互推,他手持一根小藤条,站在一边观看,发现谁的动作不准确,手放的位置不对,就用小棍子挑你的胳膊,用浓浓的莱州口音说:“放在这儿。”没有更多的话,就是让你练。我那时年龄小,不懂事,总想试一试师爷到底有多大劲。有一次跟师爷推手,我见他老人家白发苍苍,七十多岁推起手来,漫不经心,大大咧咧的。我心意一动,想趁其不备搞个突然袭击。结果刚用劲儿一挤,顿觉全身五脏六腑都空了,身体不由自主地晃起来,随后他白胡子一扬,我跌跌撞撞倒退了几步,一头扎进柜台底下,心里扑腾得特别难受。师爷捋着胡子斜眼看着我,连说两句“叫你坏,叫你坏。”过后,师爷给我讲,他用的是太极拳推手中的“吞吐”二字,我刚一出劲儿,他用“吞”,引我落空,拔起我的腿脚之根,中间加了一个采劲,使我晃荡起,随即一“吐”,把我打了出去。

就这样,在师爷的口传身授下,我的功夫大长。十八岁那年,杨禹廷老师认为我足可独立施教,便举荐我接替他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武术教练职务。经过师爷和老师的精心培养,我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成长为当时北平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师爷王茂斋在北京教拳长达半个多世纪,跟他学过拳的不下万人,入门弟子有一百多人,再传弟子几百人,解放之后,他们很多人都成了新中国太极拳运动的骨干,其中李经梧、刘晚苍、王培生、李秉慈、王有为、柳恩久、王辉朴等多人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武术家。三传、四传弟子更有数千人,遍布祖国各地和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广泛传播吴式太极拳,很多人在体育比赛、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入编《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

师爷王茂斋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功绩让我们世代难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 六问
【第402期】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蹲墙功”秘法及在太极拳中重要作用
我的太极之路(2)
王永和:初识吴式太极门内事
吴氏太极拳的基础知识
开发太极拳技击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