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洪侠|旧时纸上的红楼梦影
夜书房里的“红楼专题”。几套线装未及在列。


昨天我在这里写《每一个元旦的红楼,都有一场新梦》,其中提到我终于把自己所存与红楼有关的书集中到一起,在夜书房建起了所谓“红楼专区”。有书友在留言区说想看看夜书房红楼群书的“合影”。刚才我试着拍了一张,不理想:不仅里面那层看不到,几套线装也还在别处。

我的“红楼专区”的书以备读备查为主,并无多少版本价值。要说收藏版本,起码各种脂批抄本的影印本要齐备,尤其“己卯”“庚辰”“甲戌”本等重要版本的早期影印本不能缺。没有程甲、程乙活字原本,石印系统的本子应该有那么一两种,亚东标点本的初排、重排本更应该置备。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挚友姜威当年就是以这个思路缔造了“色香味居”那面“红楼书墙”的。我财力有限,知难而退,只收集了若干《红楼梦》通行版本外加重要“红学”著作而已。那时我们两家前院打通,登堂入室去对方书房翻查版本十分方便。谁能料到2011年11月他竟然一病不起,把那些有关红楼、青楼的书全抛下,逍遥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要说“红楼群书”合影,他那面书墙才壮观。我当年拍过图片,此刻想找,一时茫无头绪。2010年6月,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刘悠扬曾就藏书话题登门采访姜威,见过那面书墙。她写道:

“姜威的书架上,陈列着《红楼梦》迄今为止的所有抄本(影印本),但这些版本却又都不是他平时取阅的版本。一来收藏品的价值较为昂贵,须避免平时阅读受损;二来在今日而言,这些年代久远的抄本(影印本)未必真的便于阅读。”

姜威自1980年代起,熟读红楼,“葬花词”张口就能背出一大篇。他1992年10月4日在深圳商报发表了一篇《且随王蒙读红楼——〈红楼启示录〉读后》,那是他在深圳第一次写“红楼文字”,而且据数据库显示,他这篇文章也是深圳商报复刊后发表的第一篇谈论《红楼梦》话题的书评。那时报纸上人们热衷于谈电视剧红楼、饮食红楼、工艺红楼,却很少人谈名著红楼。

文章开头便说:

曾有友人问我:“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时候,情何以堪?”我答:“读《红楼梦》!”

接着他开始“指点江山”了:

关于《红楼梦》,人们读了千遍百遍,说了万语千言。其研究著述襟三江而带五湖,早已形成嵯峨绵延的“红学”峰脉。察众家之说,窃以为除却俞平老那些清丽隽永的文字仍然保持着魅力之外,耐咀耐嚼耐人寻味的著述实属凤毛鳞角。不久前,这种局面终于有所改观,有王蒙者横空出世,把一支如椽大笔,蓦地伸进“红学”的梦境。一本不足15万字的《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6月第1版)有如一片葱绿扑人眉宇,展读之下,真像宗璞所形容的那样:有炎炎日午而瑶琴一曲来薰风之感。

我说不清姜威第一次通读《红楼梦》是何年何月,但肯定比我早很多。我是迟至1991年才完成“通读”大业的。之前虽也读过很多次,但都未能终卷。我写过一篇《初登红楼》,袒露读“红”心迹,原文登在1994年8月15日的深圳商报上。那时候正“跟风”大读张爱玲,所以文章一开头就把她抬出来以壮声色:

张爱玲8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了。以后的岁月中,每隔三四年,她就把《红楼梦》从头到尾再读一遍。她自己说,她的熟读《红楼梦》,都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的程度,以己度人,张爱玲40年代就认为,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红楼梦》。

其实她错了。40年代时,中国的大多数人还不怎么识字,《红楼梦》这样的书不可能都读过几遍;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人认得几个字了,但真正读过几遍《红楼梦》的又有多少呢?


接着我就开始自我检讨且自以为是了:

……说来惭愧,大约到了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才算把《红楼梦》读了一遍,比别人不知迟了多少。而把《红楼梦》买到手,却要比读完的时间早了10来年。那些年中,多次发宏愿要精研细读,要记笔记、写体会;但每次只读完前几回,“宏愿”就不知被什么事给“拦劫”了,结果是上册已翻得污旧破损,中、下册却一直崭新如初。

想起来初登红楼也是寂寞所致。那年,在省城一家新闻单位实习。故乡虽不在天边,但也绝没在眼前,有家自然归不得;学校远在京城,想白天晚上几个相知凑一块穷侃神聊也是不可能;实习单位人生地疏,家家户户的灯光只照家人,不照过客;而省城也实在太不现代,晚上一过9点,满城的墨黑把路灯逼得都没有了光亮……

那时就买了一种近人点评本的《红楼梦》,于是开始一阶一阶地登“红楼”。那真是难忘的几天。一个人缩在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一会哭一会笑;肚里增了几种“柔肠”,脑中添了几分空灵;似懂非懂的“好了歌”,亦悲亦喜的宝黛情,五脏俱全的荣国府,遍游不尽的大观园——以往耳熟能详的人事情景,此刻才活蹦乱跳起来;它们填满了我的寂寞,却掏空了我的心事……

读完后发现,“听”名著与读名著真的是一个歉收,一个丰收,年景大为不同。听多了评论家的“导读”,一旦真读起来,便觉得自己走的不一定就是他们指引的路;自己的这条路,得多也罢,失多也罢,好在是自己用真性情踏出来的,终究不能算误入歧途。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最让我动情的倒不是什么“宝兄弟”、“林妹妹”、“宝姐姐”,竟是那个入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首页、心比天高、风流灵巧的晴雯。在我心目中,“俏丫环抱屈夭风流”一回中宝玉、晴雯话别一段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血泪文字,绝不亚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气绝一节。专家们不会同意这一点,但这又关专家们什么事呢?我们读书是为别人读的么?

初登红楼,险象环生,殊多惊心动魄之事。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多情公子流着泪问: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芙蓉女儿呜咽道: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今日既已担了虚名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在许多的名著面前,我们也常常担了个读书人的虚名。这个虚名担得久了,我们也要后悔: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这都是昔日纸上的红楼梦影了。掇拾这些文字碎片时,又遇见许多其他的人与文,比如邓云乡先生。他是1980年代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的历史民俗顾问,1988年印过一本《红楼梦忆》,记述他随剧组拍戏的见闻。1994年起,他常来深圳,给我们写过很多稿子,不少都与《红楼梦》有关。1999年2月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去世,转眼也二十多年了……且听明天分解。

⭕️⭕️⭕️⭕️⭕️⭕️

【万卷归巢录】037

别人的书虽然贵,但是自己的手却贱,就是忍不住想买😄😄这一组新线装,我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读《红楼梦》,六步从小白飞升红学专家|版本推荐收藏备用
“卞藏本”是脂本新发现吗?
刘世德:《红楼梦舒本研究》前言
《红楼十二层》:第十一层《红楼》解疑
红楼品茗_红楼文库-红学六十年
《红楼梦》中,为什么最背离曹雪芹原意的“程乙本”可以大行其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