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洪侠|董桥:“沈公这样的高人一个接一个走了……”
罗孚、范用、沈昌文这三位大编辑,最早知道并欣赏董桥文章的是罗孚。1974年9月2日夜,董桥给罗孚写信说:

“正在读您的《听说台湾竹叶青》,邮差刚好把您的信送到,再巧没有了。我的文章都是乱写的,您居然喜欢,我真开心……”

那是罗孚先生为《新晚报》组稿,找到了当时人在伦敦的董桥。董桥爽快答应,“这里附上一篇,能用则用,不用弃之可也。”

他顺便在信中“吐槽”了一下伦敦的生活:“伦敦生活,得一静字。谈得来的朋友当然没有香港多,偶然喝一点酒,更觉得乡关路遥,扫兴极了。”

落款写的是“小董”。转眼四十八年过去,“小董”八十初度,罗孚先生去世也已经七八年了。

范用和董桥通信起码在1981年就开始了。他那么早就喜欢董桥文章,到处搜求,一本一本收藏,这让我们这些1989年才经由《读书》杂志知道“董桥”大名的人颇感意外。1981年6月8日董桥给范用写信说:

“俊东兄要我在拙作《另外一种心情》上签名寄给您,……半生碌碌,乱写文章,居然得您错爱,实在至感而恧 ……”

那时董桥已从伦敦回到香港出任“明月”主编。到了199几年,范用先生还没有把董桥散文集搜集齐,这再次让我感到意外。1993年或1994年的1月31日,董先生给范用写信说,知道您存拙作多本,但从所列清单看,似少了一本《跟中国的梦赛跑》。董先生说“书当寄上两本”。

可是,不知什么缘故,《跟中国的赛跑》竟然“跑”丢了。两个多月后,董桥再写信说,“再收不到请通知我。我会设法托人带去。”


现在收藏董桥书籍者,无人再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了。这其中的缘故,除了惺惺相惜之外,再有就是董桥信中那句话了:“三联出拙书两本,都是您玉成的,甚感。”

三联1991年、1992年连印两种董桥文集,先是《乡愁的理念》,然后是《这一代的事》。这当然与罗孚先生写《你一定要看董桥》有关,也与范用“玉成”有关,但具体促成此事并最终完成此事的,还是沈昌文先生。


今天,2022年1月10日,是沈公去世一周年的祭日,翻出《师承集》,我把董先生给沈公的12封信重温一遍,感慨良多。现在有些年轻人,了解出版史上一些书印行前后、书里书外的故事,轻飘飘地指责某某人对某某书做了修改与删减,仿佛有些书要么不出、要么一字不改。这样简单的“两极思维”表起态来当然斩钉截铁,干脆利索,无比正确,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必然是一事无成。何止“无成”:最大的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馀。

而从沈董二先生的通信中,我读出了沈公的无奈与灵活。他给董桥信中直言自己“没出息”,董先生回信中劝道:“先生几度提到'没出息’云云,希望凡事看开,做好自己的工作,已是很有意义的了。”

《跟中国的梦赛跑》这样的书名当时沈公他们没法用,董先生同意改名,“书名请照电话中所说,用《乡愁的理念》,似较简洁。麻烦你们了,请原谅。”

出版《这一代的事》应该就顺利多了,通信中谈的都是新书首发、读者反应、评论文章等事,罗孚先生那篇《你一定要看董桥》从书中撤下的事,两人心照不宣,都不提了。

下午读着董先生给沈公的信,我忽然想起给董先生发了条微信,问当年沈公写给他的信是否安在,董先生说,本来都存在老《明报》档案中,“人事更替,不少讓人偷走,過後拍賣,換來暴利。胡菊人和我的卷宗都找不到了!”

我说今天是沈公去世一周年,您和他交往多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董先生说:

“沈公我很敬愛!滿臉真誠,滿腹密圈;慧眼犀利,心地忠厚。這些都是會寫文章的先決條件。他說“文人無行文章才好看”,一針見血!這種智慧只有我們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才能領悟,才能運用。沈公這樣的高人一個接一個走了,我們難免寂寞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随笔杂记】谁给我写信札写补白
永远的追随者——《八十溯往》跋
《董桥七十》(枣红真皮面)拍卖创天价
范公与沈公
董桥先生对书的比喻
范用先生的“感情用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