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洪侠|夜书房故事:惊异
userphoto

2023.01.29 广东

关注

【续昨】

昨天我在“夜书房”公号写我小时候玩过的螺号。写这样的旧物,我是想表达一种惊异之感:我们家怎么会有这样一只螺号?它来自何方?

那时华北农村的一个贫寒之家,除了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并无什么多余的东西。所谓“必要的”,因为财力所限,常常也是缺东少西。我试着列出几种现在还能想得起来的当年我家院子里常见的东西:

手推车,水桶,挑水的担子,打水用的井绳,石砧板,水缸,腌咸菜缸,盖咸菜缸的残破铁锅,红荆条编的粮囤,囤上蒙着的麦杆藁荐或高粱杆片编的席子,兔子窝,鸡窝,铁锨,耙子,三齿儿,下地砍草或拣粪用的红荆条筐,上房用的梯子,冬天窗台上的冬瓜或白菜,大门洞子墙上挂着的编成长辫子一样的两列大蒜头,簸箕,苕帚,扫帚……

在这样的一个院子里,突然出现一只螺号,岂不有些怪异?由来自大海深处的海螺壳制成的能发出声音的螺号,既不能对春种秋收有任何帮助,也不是平原孩子们的常规玩具,它如何来到了我们家?一路之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隐约记得,父亲并不把那个能吹出呜呜声音的东西称为“螺号”。他告诉过我它的土名,可惜我此刻怎么想都想不起来。昨天有朋友在留言区说,老家称螺号为(读音如)“馍馍bu”,我知道这个称呼中为什么有“馍馍”,但“bu”音究竟何字?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家中兄弟姐妹微信群中问询,二哥和姐姐都说不知道螺号的土名,大哥则一直没有回复。

而我知道它叫“螺号”,肯定是因为读了红色书刊,看了红色电影,比如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或电影《海霞》,或其他革命题材小人书。当年我惊异的是:自己家怎么会有这样一只革命的武器、战斗的号角?难道祖辈曾经有人参加革命而不为后人所知吗?

现在我当然已经知道,螺号不是“革命专用”,古今中外都有螺号。有消息说,法国图卢兹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盘点藏品时发现,一只1931年在比利牛斯山洞穴中发现的海螺杯,实际上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乐器。而他们也找来音乐家,在录音棚中再次吹响了这只尘封了约1.8万年的螺号。当初fa现这只螺号时,考古学家曾以为是在仪式上使用的杯子,于是将其存放在了博物馆。直到最近,考古学家在盘点藏品时,发现这支海螺顶部有特意钻开的孔,因此认定这只海螺是当时人类制造的乐器。

另据研究,螺号也曾作为通讯工具发挥过重要作用。沿海地区的人们曾通过连续接力的螺号声在村庄与村庄、部落与部落之间传递信息。

唐宋时期的螺号,又称“蠡”、“大蠡”、“蠡角”等名。《旧唐书·音乐志二》:“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这是对螺号功用与产地的确认。

又有专家说,原始人打仗时就开始用螺号,其作用就像现代军队使用的军号,各个时期螺号都曾用在军事上。海螺号亦曾是清朝普遍使用的传统军事器物。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军,平日为民,战时为兵,靠的就是用海螺号来指挥调动。在后金和清初的战争中,海螺号则是战争的重要工具。清廷退位后,海螺号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满清军用海螺号。

读到这些资讯,我难免想入非非。其实,我早已知道,我家的这只螺号曾经作何用途。我只是为螺号的来历与身世惊异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只用一张纸,巧妙折成小海螺
《狗和海螺》读后感
小螺号
银幕歌声:1975年珠影老电影《小螺号》插曲:要做革命的接班人
这东西太奇特了!百年罕见!第一张就惊艳到我了!
试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