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洪侠|报纸的副刊,人生的正事
userphoto

2023.03.04 广东

关注
今天的晶报头版。


来深圳商报报到之前,我已经选定了想去的部门:文艺部。我已去北京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查阅过商报版面,发现不仅每周有“雅园”副刊,周末还有四开的“星期刊”,其中有“读书”版。这就对了。那时的商报还是周二报,正在复刊之后的成长期。

我一直向往报纸副刊,这一兴趣的养成要追溯到我在我们村里茁壮成长的日子。我们那个村,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当年叫“公社”)胡官屯村(当年叫“大队),1970年代都是要订好几份报纸的。我记得大队部里订的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北日报》《衡水日报》,小学校订的则是《光明日报》《文汇报》。每天下午或晚上,报纸会送到村里的“代销点。我家离代销点不过几步之遥,所以那摞报纸常常是我先乱翻一遍。每张报纸都不厚,都是四个版,1977年以后《人民日报》才每天增加一个单张(两个版)。所有报纸的要闻版我都没有兴趣,唯有副刊版,我会格外注意。现在想来,那时我已经把自己定位成报纸的副刊读者了。这大概受我大哥影响。他是中学老师,也是文学青年,最喜欢的创作形式是写歌词。他常常到处投稿,当然也常常收到退稿。我因此知道了投稿的规矩,比如要用复写纸抄写,稿件装入信封后不用贴邮票,只在右上角贴邮票处剪个口,写上“邮资总付”即可。

我记得当年《人民日报》的副刊叫“战地”,后来又改成“大地”。我还记得《衡水日报》的副刊叫“滏阳花”。《文汇报》的副刊当时叫不叫“笔会”我忘了,但是小说《伤痕》、话剧《于无声处》我都是在《文汇报》先读到的。我当时也偷偷写过几句诗或者几行小品文,偷偷寄出去,然后天天盯着各报副刊,唯恐错过了登载我大作的版面。当然,我想多了,有我名字的副刊是不可能错过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几年后,1982年,我竟然就到《衡水日报》政文科上班了,而副刊版“滏阳花”就由这个部门编辑。我在政文科编“祝您健康”之类的版面,跑妇联、共青团、军分区、科协等部门的新闻。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李晓岚,那时就是“滏阳花”编辑,而政文科主管副刊编务的,是副科长王奎申。我离“滏阳花”如此之近,但是却不好意思给副刊投稿。我已经知道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差距太大。朦胧诗我竟然真的读不懂,更不敢写。有一次鼓起勇气写了篇散文交王科长批评。王科长说,你的文字水平算是不错了,文从字顺,顺溜,不疙瘩,但是你还不知道什么叫散文。

这真是情何以堪啊!从此博览各类散文,从三毛到席慕容,从孙犁到汪曾祺,从黄裳到周作人,从徐志摩到郁达夫到余光中,直到读到董桥,我才发现自己喜欢的散文是什么路数,但仍然说不清什么叫散文。我只好承认自己写了几十年,仍然不会写散文。

考上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后,导师汤世英先生问我的研究兴趣,我说:“文艺新闻。”他问为什么,我说我准备毕业后到报社的文艺部工作,我喜欢副刊。读研期间导师让我参与蓝鸿文先生主编的一本新闻写作教材的编写,我写的那一章正是“文艺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1992年,深圳商报社还在振华路的兰光大厦十楼办公。报到后第三天,总编辑高兴烈找我谈话。关于工作安排,他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说我想去文艺部编副刊。他一愣,目光从桌面文件上移到我脸上,笑了一下。他的意思是我编副刊不够格?我赶紧解释,我读研时专业方向是文艺新闻,硕士论文写的是《专访文体论》。高总说,我们的报纸是商报,是经济报,工交部更缺人,先去跑经济吧。

从此编“外引内联”版,跑各地来深招商活动的新闻,写外资来深、“深资”北上之类的稿子。直到1995年夏秋之交,报社要创办系列周刊,我主动要求创办一个文化周刊。于是我才成了“文化广场”周刊的创刊主编。此时距我偷偷给副刊投稿的日子,时间已过去近二十年。而1995年至今,又二十八年过去了。报纸上许多的副刊不见了;不仅如此,许多的报纸也都不见了。

以下为今日《晶报》部分版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春宇:激荡心底的柔软
蒙鹏:邂逅的缘分
【往事】苏小蒙/当编辑的那“一亩三分地“
办报大有学问 切莫当成简报
从副刊开始
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芳草地有远方 绿地有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