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却是我们大家的阅读史
userphoto

2023.07.10 广东

关注

读宁成春先生《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我的收获是双重的:既可怀旧,又可猎奇。

说怀旧,皆因宁先生是书籍设计“三联风格”的重要缔造者,他服务三联的时间,正是我们追着三联版图书又买又读又藏的时期。翻开《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你会发现书中有那么多封面,都是你熟悉的,是你不止一次端详过的;那些书是你曾买回来向人炫耀过的,是你熬夜逃课又划又写细细读过的。当然,也有一些是你买不到或买不起的。而所有这书,原来都是一个人设计的,那就是宁成春先生。所以,这书虽说是宁先生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却也称得上是我们大家的三联版图书阅读史。书中几百幅书影,既是宁成春先生的“私人相册”,也是我们回忆青春年少时期抢读、跟读岁月或争读、偷读时光的“怀旧地图”。

原来,1980年我在衡水师范图书馆借阅过的《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就是宁老师设计的。但那时我对书由谁设计简直毫不关心。过了几年我才开始注意经常在封底左上角出现的“封面设计某某某”字样。

原来,当年我们当“禁书”读的那本《西行漫记》也是宁老师设计的。

哈!《中国纪行》。这本书我因贪恋捐面精装淡雅别致,就把护封给丢掉了。这都是读那本《书的故事》导致的恶果。那小册子上说护封是用来在运输和销售途中保护封面用的。新书到了书房,护封的任务完成,就可以弃之不顾。1998年前后,我自发掀起“为书脱衣”行动,丢了很多护封。这本《中国纪行》,若不脱掉护封我都不知道是白色细绢面精装,简直惊艳。读宁老师对此书设计手法的解读,方知这护封与封扉设计中有那么多讲究。他写道:

大 32 开,精装,护封明黄底色,四周咖啡色框,四角咖啡色麻点圆形色块上印“中国纪行”四字。中间偏下画了一组骆驼商队,由右向左慢行,远方是云雾下隐约可见的明代古城,中间最上方印了两种文字的外文书名和著者编者,最下
方印出版社名。背面边框、书名文字与封面相同,只是把商队换成了明朝正德年间中国瓷盘上的图案,圆形图案中有波斯文。精装内封使用白色绢丝纺印,深蓝色书脊,外文书名翻白色,中文书名、编著者及社标烫金。封面、封底四边烫金框,中间偏上烫蓝色漆片带波斯文的瓷盘图案。环衬满版印深蓝色。扉页印波斯文原书图案,三种文字书名及编著者和出版社全部印深蓝色。

其他的书我就不抄书名了,因为抄不胜抄。上手翻翻这本书就可明白,没有了宁成春先生的设计,难以想象会有什么样的“三联风格”。

说猎奇。我的意思是说,读此书可以知道原本不该我们知道的许多书前故事与书后内幕,因此大可刷新读者对三联版图书的认知,从此再见某本书时,我们可以会心一笑,而何以会心,别人未必知道。

比如杨绛先生的《洗澡》,她托沈公转达设计要求,说是“要求封面雅致,或者只是洁白、题字”。宁先生心领神会,“封面用纯白色,中间一个椭圆形天蓝色块,像一枚指纹,或其他的什么,上面是钱锺书先生手书的'洗澡'二字。”除了书名和作者,没有赘余,连三联的logo都只放在书脊上。

宁老师又透露,《洗澡》当年获茅盾文学奖,三联特地做了三百册精装,封面用白色绢丝纺,压凹凸书名。书脊烫蓝色电化铝,护封则是在0.7毫米的透明涤纶膜上做丝网印刷。八十年代末的出版界,这些材料和工艺都很少采用。唉!真是不如不知道。如今知道了,又去哪里找呢?

还记得三联版《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吧,那是1995年读书界的“大书”,当时我和姜威、郭红飞几个人只读得一会慷慨悲歌,一会唉声叹气。这本书是出版界“最后二十年”之类选题策划的先锋,是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出版选题与阅读话题。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独特:只有黑白两色,以黑为主,相当醒目,逛书店时很容易发现。这给了我一个见一次买一本的理由,断断续续我买了好几本送朋友。自存的那本终于等到了2010年代我和陆键东先生见面的一天。是在广州陆先生在我带去的书上签名,还讲了这本书出版的前前后后。但是他没讲封面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

还好,我们等到了宁老师亲自揭秘

“……看了这部书稿,我非常感动,……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作者的行文,给我的阅读感受都是情感的浓烈和气氛的压抑。为了传达这种感受,我
首先考虑的是封面用黑色。陈寅恪先生晚年失明,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隐喻层面,我想不出其他的颜色,这是一个基调问题。其次,我用了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段,把全书的目录压缩到一起,用白字排列成颠倒割裂、错落无序的组合,置顶于书衣,约占 20%的面积,它是传主人生最后20年的浓缩。我希望读者忽略这些文字的表面含意,把它看成一种有冲击力、有意味的形象。右下方陈寅恪先生的照片是我从很多照片里一眼看中的,它特别能够代表陈先生晚年的精神气象,孤独而又坚定,仿佛在浓重的历史阴影里凝视着我们这些后人……”

然而故事未完:宁老师看书稿看得投入,下班后还想回家看,就把书稿放进书包夹在自行车后座上。结果,回家一看,书包丢了。这还了得。他到处找找不到,都去派出所报了案。万般无奈之际编辑部只好通知了陆键东。陆键东说他没存底稿,但是可以重写。20万字啊!宁老师说,“我意识到我犯了多大的罪啊……”谁知两周以后,夕照寺街居委会打电话来,说有个包,是一位大妈清晨六点起床开门时在家门口发现的,里面有宁老师的名片和工作证。宁老师说,“见到书包的那一刻我高兴坏了,当时的心情也是不好形容。书稿完好无损,只是15号那天发的4000元工资不见了 。”

读至此我替宁老师高兴之余,难免也替宁老师心疼钱:4000元啊!1995年那会儿不是个小数。而且我也惊羡不已:那时候宁老师的工资都4000大元了,不得了。

宁老师娓娓道来,不隐不瞒,不急不躁,他的书籍设计固然独步当代,他的文字也好看,有趣,或许是得范用先生的真传。《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中供爱书人“猎奇”的好玩故事太多了:傅雷、金庸、王世襄、黄永玉、吴兴文等人的书,设计时都各有故事。如今这些人都已离世,唯有书和书的故事长存。这值得我们再次向宁成春先生致敬,感谢他不仅设计了我们喜欢的书,还给我们讲了那么多书人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书衣”非彼“书衣”
梁文道:什么样的书看起来像书?
爱看书,那你知道书籍各部分名称都叫啥吗?
书籍装帧:那些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书籍的装帧之美
你知道这些书籍装帧形式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