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的做法不符合家长期待怎么办?(语音)



分享嘉宾:陈◆翔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在读哲学博士

哲学硕士

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学士

新东方高中语文教师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翔,非常开心再次在【青稞营】的群里和大家分享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些心得和想法。上一次分享了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主题,这次想更有针对性,更受众与家长,所以选择了亲子教育的话题。

我现在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读哲学博士,跟大家有7小时时差,好在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发达,时间和距离都不会影响到我们交流。同时,我也是新东方高中语文教师,现在仍然跟同事一起做线上的教师培训。虽然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接触过很多的学生家长,也接触过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所以我将基于我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听说的和所思考的事情中得出一些建议,和家长朋友们进行分享。

自从加入到【青稞营】的群里以来,我自己的收获也是非常的丰富,看到了作为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护眼灯该买什么牌子,到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英语读物,课外书应该怎么挑,到孩子的作业怎么做等等等等,从宏观到微观的问题,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想要先来问一问,特别怕自己走错任何一步, 或者有任何一点没有考虑周全,让孩子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很辛苦,很谨慎,很伟大,所以想跟各位家长表示一下我的敬意。

然而即使我们再想做一名优秀的父母,想把一切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的孩子,已经觉得给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是还是会发现,经常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障碍,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明明感觉自己已经给孩子重复无数遍讲一个道理了,你感觉自己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内容都是正确的,同样的话换其他父母去给孩子讲是有效果的,为什么我在讲道理给孩子的时候他就是不听呢?

这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很可能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是不会害你的我是为你好”……这种话在我们儿时时候听到过,做父母之后也会可能和孩子说过。但是很多情况下为什么没有效果呢?那么作为一个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也许会是这样的:没觉得你为我好,为我好你还不理解我,没听你的我也没觉得吃亏啊。

那么矛盾就来了,为什么父母认为的我是为你好,没有正确地传递到孩子心里让他感受到你是为他好呢,也就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如果孩子做出了不符合家长期待的选择,家长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想要让孩子更好的听话,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这三个问题来聊一聊。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首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们结合起来说。

我们想想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听话,不可能说你告诉孩子要注意安全,孩子不听,你告诉他妈妈没来接你你不要走,他偏偏跟别人走了,这个不可能。因为这是人从一出生就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此类问题上不会产生不听话这种分歧。

而孩子一般不听话的情况都是那些没有严格的正误之分的个人选择的问题上,比如说,你想让孩子现在写作业,他不听,偏要去玩;你新买了一个电子设备很昂贵,你告诉孩子说别碰,回来之后发现已经被孩子拆了而且装不回去了;再往远些,你告诉孩子选理科吧,更好找工作更有前途,他偏偏觉得文科有意思要选文科,你告诉他学经济学专业吧,考公务员吧,他偏偏要选择自由职业,你可能就会生气,这都是我人生经验的出来的捷径,你怎么就不能按我说的走,偏偏选一条看上去没什么前途的事情呢?

其实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之前,我们不妨反过来,先问大家另一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要听话?

我想答案归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两个:第一,孩子没有社会经验,家长的经验比孩子丰富,听家长的话能少走弯路。第二,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自然要听父母的话。

很多大人喜欢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都是爸妈的经验之谈。那么,

父母的经验可以代替孩子的体验吗?

前一段,极简主义风靡朋友圈,其中有一篇非常有趣,主人公叫约书亚·贝克尔,他自从过上了极简主义的生活,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积极健康,然后就开始推广极简生活。他的发小儿叫瑞恩,看出了约书亚的变化,而这个时候他这位哥们儿刚被从高管的位置上辞退,觉得人生一片灰暗,约书亚就把极简生活的方式推荐给他,约书亚帮自己的哥们儿做了这样的事,用八小时清空壁橱,把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开始时,只拿出一天所需要的东西,21天之后,未拿出的东西就是可以舍弃的东西,

第一天,瑞恩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品,之后是一些衣物,从第11天起,瑞恩就没有再拿出任何东西,21天之后他发现,竟然80%以上的东西都没有打开,于是他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或出售,然后带着20%的东西回家,在全新的生活里找到了激情,在简单的生活中,他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于是,这两位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极简生活的网站叫 The Minimalists (2011年),一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两人并没有放弃,很快,读者从52个变成500个,500又变成5000,变成50000,现在有了400万粉丝,五年里,还出了4本畅销书,极简生活的观念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

这个故事听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什么?是我在宣传极简生活么?并不是

我们从两个层面想这个问题,你听到了这个故事之后,是否真正感觉到了极简生活的好?可能百分之八十的人并没有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感受过,我们只是从别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得出了极简生活是个不错的生活模式这样的结论。

所以,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从父母口中听的,就是你多年生活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结论,他们没有感受过,所以,无法直接接受你给他的结论。这就是你苦口婆心劝孩子不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不理解,不接受的原因,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替代孩子的体验。

回到极简主义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创办极简主义网站,宣传极简主义的这个创始人约书亚,我们看看他在宣传极简之前经历了什么,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美元。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但他没有觉得就满足了,这时,他觉得富裕是每年挣8万。一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但他还是没有觉得满足。他继而觉得富裕是拥有一辆豪车……就这样,他一山望着一山高。他觉得富了,就会幸福,所以变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越来越有钱的他,将一个个愿望变成了现实。终于买了豪宅名车。开始享用奢侈品牌,总是用着最新款电子产品。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并没增加。”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高管。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但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心痛自责,觉得愧做儿子。接着,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我不需要这样的一个丈夫。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但失去,让他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决定改变。开始丢弃东西。试着在30天里丢弃30个物件。丢掉没穿过的衣服,没用过的器皿,在家里挨屋搜集,把那些用不着或不需要的东西,捐献给慈善商店。当把第四车东西运到慈善商店时,约书亚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非常深刻。在自省中,约书亚发现,自己购买这些物品的原因,说起来真是很可笑:买东西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买了,或者广告上说我应该买,或者只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过多的物质,不但没幸福生活,还成为约书亚的一个负担。买了十个杯子,常用的只有那一个。每隔一段时间还得清洗一次。买了很多衣服,但从来不穿,不但找衣服麻烦,整理也费工夫……”

一番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彻底断舍离,开始过极简主义生活,并且宣传极简生活,因为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放弃了 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终于拾起了那支笔。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他的故事听完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宣传极简主义的人是曾经过着奢华日子,无比不简的人,这不是一个悖论。我觉得只有体验过奢华的日子你才有资格评论是奢华好还是极简好,就像只有诸如马云、王健林那样的人才有资格告诉你金钱多么让人痛苦,清贫也是一种乐趣。之前网上流行一句话:人最可悲的事情是,明明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所以,在体验之后再得出的结论是比直接接受某种经验来的更加深刻的。

而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在没听你的话选择了另一条路之后,意识到你说的话是对的,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吃了亏才发现,真的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感觉当年真应该听父母的话,这时候父母也一定要知道,孩子犯错,不听话,做错选择,绝对都不是坏事。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走弯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有试错的机会,年轻就是用来走弯路和犯错的。吃亏要趁早,犯错要趁早,错误来的越晚,人越难以应对。

我们从小就要让孩子意识到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无所谓对与错,但是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后果。其实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他经历过很多没钱带来的问题,需要独自做决定,需要解决问题,吃过的亏,在长大以后都会以一种回报的姿态来弥补。

家长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

另外,家长也一定要注意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如果孩子确实吃亏过后,回到了你给他指的那条路上,也不要说出那句我不是早跟你说了么,你就是不听,你要是早听我的话,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这种话。

这样的话除了表现自己所谓的英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都不光是对孩子,对自己的爱人也是一样的,我不早就说了么这样的话,除了产生一种增强自身气势的作用,没有其它正面意义。

孩子听到,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觉得你早说了又怎么样,了不起啊,产生新一轮逆反;也有可能他从此觉得父母说的太对了,为了避免再次看到父母失望的样子,就不再自己做选择了,或者遇到事情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其实孩子对父母表现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再有个性再不羁的孩子也会在乎父母的态度,甚至父母有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绪,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哪怕是父母生气时的表达,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定位。

所以,首先是,负面打击的话不要说太多,哪怕是恨铁不成钢,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任何的话听多了,都会产生一种自我标签。当你和孩子说,你怎么那么不孝,你怎么那么没用的时候,孩子开始听到,会觉得我没有不孝啊,我怎么就没用了,我怎么就不如别人了,听多了就会变成我就不孝怎么了?我就没用怎么了?为什么我在别人眼里很优秀在父母面前什么都不是呢?我为什么要在家待着?没有一点令人舒适的感觉。从前的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离得越来越远。

再有就是不要流露出太多的失望态度。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会夸大这种心理印象,慢慢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产生恐惧感、自卑感,压抑感,叛逆感,很多家长会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爱你我才说你。

正确的批评教育和失望的流露有本质区别,很多家长无法区分这两点,所以总会以爱之名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不自知。

另外,不要给孩子制造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想要去比较,就纵向比较,看孩子和自己之前比有没有进步,或者有没有改掉哪些问题,而不要和别人比较。这就像你的老公或老婆在你面前说,看别人老公,看别人老婆多好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一样的。

我们最常见的回应方式是:别人好你找别人啊,孩子心里也想过啊,别人孩子好谁让你没生出来呢?事实上,最完美的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小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希望他不存在,但是在当了父母之后,又总会制造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比较是人性当中带来的弱点,所以更需要特别重视。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某一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或许他本身也是别人眼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妨去关注一下,是否有一些事情你的孩子做到了,别的孩子却没做到呢?在孩子身上发现亮点,会让孩子和你走的更近。

其实,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不单单是孩子的同龄人,父母有时候把自己也当成那个比较的对象,会跟孩子说,我小时候怎么怎么好,你看我怎么怎么优秀,你怎么都没遗传呢?这样的比较我们也并不提倡。父母的光环投射下来就是孩子的阴影。

我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大学教授,孩子可以说从小就被夸大的,说你是某某教授的孩子将来肯定不会错。所以,父母从小就告诉他,你要好好努力,千万别给我们丢人。而这个孩子跟我说他几乎一切努力都是怕给父母丢人。他说自己其实非常的累,但是特别怕有什么没做好的让父母生气。虽然一直很挺优秀,但直到大学,考试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他积蓄了很多年的压力终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开始严重失眠,一周基本只睡进去几个小时,不是不困,就是无法入睡。这时候他的父母突然开始害怕,也意识到自己多年以来确实给孩子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于是,开始劝孩子,没关系,荣誉什么的不重要,身体最重要,多去玩玩。

我们在孩子面前,总会把自己孩子短板的地方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然而在外人面前,总会把自己孩子最优势的那面向别人炫耀,所以从内心,所有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这种正面的鼓励的情绪为什么不能直接向孩子表达出来呢?你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那么多说几句鼓励的话就那么难吗?

那么,我们此刻回到孩子为什么要听话的第二点原因,很多父母觉得,你是我的孩子,你自然要听我的话。

父母都喜欢给孩子规划一条人生路线,一条避开我们认为的所有弯路,可以步步向上的路线。这与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缺少人际边界有关,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非常紧密的共生在一起,大人觉得孩子是没有隐私的,因为我听到很多学生说过,觉得被家长看到了自己日记,或者父母喜欢翻看孩子的东西。父母的态度就是,小孩有什么隐私可言,心智还没成熟呢我得给他把把关。这从本质上和爱人之间互相查手机是没有区别的。

我的朋友在欧洲留学期间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他出国前,他的父亲把自己的信用卡给了他,让他在欧洲随便刷,所以他就拿着爸爸的信用卡。但是,像有一些大的商场或者车站之类的地方,是要确认信用卡信息的,就是说刷卡的时候除了拿卡还要带护照。我们在瑞士的车站买票的时候,就遇到查护照信息的,他的信用卡持卡人写的是他父亲的名字,他携带了相关的出生证明,证明卡上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还解释了国内办卡的情况,但还是无法使用父亲的信用卡。如果是在中国的话,我们很顺理成章的认为,孩子刷父母的卡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国外,孩子的卡就是孩子的卡,父母的就是父母的,如果信息不符合,就是不能使用的。

这件事让我们觉得中西方文化在亲子关系上缺失存在很大差异。国内的人重情,所以人和人的距离感比较模糊,尤其是在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缺少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的尊重,似乎认为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处置权,对待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条胳膊一条腿,孩子成为父母身体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父母会认为自己有权力这样做,而不会感受到这实际上是在侵犯另一个独立个体的空间。但这样的关系模式是非常有害的,会造成两代人双方的痛苦。

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结构会赋予父母非常大的权力,父母就像是孩子的拥有者,孩子需要顺从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独立的思考与父母的想法差异太大时,孩子就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认为不孝

孝字其实最早的含义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但是后来被统治阶级用来训练顺民,孩子从一出生就顺从父母的想法,否则就会被道德审判,长大后,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习惯性顺从的人。对统治阶级来讲,对孝的倡导带来了统治的轻松,但是从人性上来讲,顺的结果是使国民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也进而层层衰落。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与其成为孩子的管理者,更应该成为他的引导者。

家长需要从小就给孩子建立独立和自我的意识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看到西方国家和中国传统思维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在法国的地铁上,经常见到牵着孩子的父母,看到有空座位的时候,如果孩子不是特别小,很多情况是父母坐在椅子上,孩子站在旁边的。我想这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意识,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个体,孩子应该尊重和照顾父母,没有谁有特权。

同样,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老人身上,对老人的礼让也是出于尊重和自愿,有的老人甚至觉得,老人也是有独立行为独立思维的个体,那么为什么要进入到一个弱势群体的行列呢?这并不是说没有人让座,不过让座是出于自愿,不会出现因为没有让座而倚老卖老大骂出口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

所以,我在大街上,商店里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非常时髦甚至比年轻人还潮,心态也很年轻,气质还非常好,完全没有老人的标签化概念。但是在国内,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自发产生一种标签化的意识,我步入到了老年期,就应该穿花衣服,让别人让座,就应该进入到无所事事,给儿女带孩子的状态了。这是思维意识上一点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不是被标签化的身份所限制。

其实这里我想说的另一点也是,反过来,我们同样也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是去了自我,把孩子当成自己世界的全部。这种心态很可怕,我们同样不能因为成为了父母,有了父母这个身份,就忘记了自己作为妻子,作为丈夫的身份,忘记了自己作为女人,男人的身份,失去了自我意识,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会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只有给彼此空间,两代人才能更好的相处。

如果家长真的想要让孩子放弃某些想法,不妨先带领他,给他一个尝试体验的机会,再告诉他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如果你想让他认同某个观点,或者做某件事,接受你的引导,也那么不妨一起和孩子去做,或者引导他去做,给他一个体验的机会。让他体验过之后,认同你的观点,而不是从一个成人的或者很功利的角度去给孩子分析利弊。

我教过的另外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在选专业的时候就告诉他,选理科,将来可以选的工作多,赚的钱也多,很吃香。这个学生偏偏就选了文科,因为他觉得我又不是为了赚钱才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怎么那么世俗?相反,很多家里本身就经商的学生选经济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父母所做的事情,接触过相关的东西,觉得这个领域门道很多,很有意思,所以对他的接受度就更高。所以,父母从功利的角度给孩子分析利弊,他还没有步入社会,是感受不到的。只有从内心真正引起孩子的兴趣,他才会接受你的想法。

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就像父母的镜子一样。我朋友给我讲过她接触的一位母亲,这位母亲是比较霸气比较掌控家庭的那个类型,和老公的感情很好,有时会有小甜蜜式的那种打打闹闹,她说在家里儿子是比较怕她的,但是自己的老公似乎不是那么有地位,孩子总是不听爸爸的话。

有一次,我朋友看到她和老公还有孩子在玩一个游戏,其中需要传递东西,开始的时候,小孩子乖乖的把需要传的东西递给爸爸,但是这位母亲,直接把东西扔给了她老公,结果下一次,小孩子就也把东西扔给爸爸了。那时候,我就明白,孩子之所以不怕父亲,不尊重父亲,因为他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啊。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语言上的传道者,而应该是行为上的教育家。

我之前的硕士论文研究是涉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在看资料的时候,看到去年四月份,中山大学一位姓黄的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的实验,这个实验引起了许多讨论,因为这项技术的成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在孩子出生之前,选择孩子的基因,选择他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面庞的样子,去掉疾病。

然而,父母是否有权利为孩子选择基因呢?其中涉及了很多讨论我不详细展开,有一个观点很有趣,它说父母按照现在的审美,为孩子选了一个完美的相貌,但是审美的趋势是会变的,父母怎么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呢?如果孩子今后发现父母的选择并不符合潮流了,并不正确了,是否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呢? 

我们理解父母对孩子任何形式的关心,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父母能更多的调整一些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多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以引导代替强制,这样孩子才更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才能更好的看到孩子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最后,以艾默生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每个人的内在力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那么,让孩子慢慢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而父母只需要让家庭成为孩子永远的支持,而不是持久的束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婴专栏|别再乱给孩子贴标签了,危害有多大出乎你想象!
孩子不听话是大人的错
成长发展协会:孩子不听话,大人找自己的错
孩子不听话,该怎样教育呢?
演讲稿范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每日观察0287)
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不听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