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 | 铿锵在时光里的非遗,临洮皮影戏最全调查


摄影/裴天鹏

 源流与现状  

皮影戏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比较可信是孙楷第的观点,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写道:“余意影戏殆仁宗始盛尔。若溯其源,则唐五代时,似已有类似影戏之事耳。”

若根据典籍记载,最早直接写到皮影戏演出的是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张耒《明道杂志》所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般诱导之。而其子甚好看影戏,每弄之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神宗元丰年间高承《事物纪原》云:“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以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根据这样的“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演出规模和“为之泣下”的演出效果,可以确定,宋仁宗时期的皮影戏演出,已经完全成熟并有了很好的观众基础。根据前人的考证和研究,可以基本确定,皮影始于晚唐,正式形成并兴盛于北宋。

而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临洮老戏本,可以判断临洮皮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且与通渭皮影、青城皮影有很多交流活动,而临洮白杨皮影班保存的清代老皮影,从影体做工可以看出来自关中,根据连儿湾赵家班“掌线子”赵学兵讲述,他们原有皮影戏本子二百八十种之多,可以窥一斑知全豹,想象到当时的演出盛况,赵学兵还邀请笔者同赴定西内官寻找散失的老戏本,这些幸存的蛛丝马迹都可以看出当初临洮皮影的繁荣。可惜特殊时期,皮影戏成为“破四旧”的对象,皮影戏本、戏箱大多被焚毁,只有极少数戏本、戏箱幸存,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信仰不再被禁止,作为娱神隆重仪式的皮影戏重新开始上演,皮影戏枯木逢春,终于没有断绝。临洮现存戏班主要有白杨皮影、连儿湾赵家班皮影、站滩车家班皮影,他们不仅在庙会、还愿等民间仪式上进行演出,现在还参加非遗展演等其他类型的活动。

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采访白杨皮影班班主张成杰老人  

摄影/裴天鹏

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与夫人高莉教授拍摄白杨皮影影体  

摄影/裴天鹏 

临洮连儿湾赵家班班主赵学兵在自家炕头演唱影子腔  

摄影/裴天鹏

临洮连儿湾赵家班皮影老戏箱  

摄影/裴天鹏

临洮连儿湾赵家班皮影老戏本  

摄影/裴天鹏 

临洮站滩车家班班主车兆峰在自家院子里演示皮影  

摄影/裴天鹏

敬神与还愿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曲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宗教祭祀中的歌舞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首页,皮影戏演出成为宗教祭祀的重要方式和环节,临洮区域位置特殊,古代是边陲重镇,区域文化中心,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和多种民间宗教信仰的杂糅区,民间自古就有“黄庙对戏台”一说,戏曲演出,是很多乡村庙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而临洮改河、连儿湾、站滩、漫洼等地,则以皮影演出作为娱神敬神的重要仪式,这一地区自古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百姓生活相对较为贫困,皮影戏与大戏比较,演出成本低廉,又具有独特的神秘性和仪式感,所以发展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敬神活动。

“神”是皮影戏展演仪式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表征,是仪式这一社会行为生成的动力源,正是因为神的存在,仪式的实践运行才有了意义,而且主体内在精神中的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仪式语境得到了合理化、合法化的确认。

临洮皮影,每年的第一场戏为“开箱戏”,正月初四晚上演出。

演出前在亮子前置一供桌,桌上摆放香斗(盛满五谷杂粮的木斗)、糖果之类祭品。会长(庙会主事人)跪于桌前,焚香燃表,以示请诸神来看戏,然后“问神”,开箱,结束之后,乐器响起,放鞭炮,开始“请神”,各路神仙都请来后便“安神” ,随后正式开演。

演出结束之后,还要“回神”,把开戏前请回来的神全部送回去。

从初五起,皮影艺人带着家当,背着戏箱,开始长达两个月的皮影戏演出,都是为了敬神或还愿。

兰州大学赵建新教授赴连儿湾考察,与班主探讨临洮皮影 

摄影/裴天鹏

还愿,是民间信仰独特的仪式,其实包含三种情况,一是有事相求,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如意或者心想事成,二是酬谢,即愿望实现后感谢神明,三是家有喜事,认为托神明所赐,所以请神唱戏,娱神娱己。

“神”在民间有两个方面的意义指向。一是指超自然的神,也泛指神灵。《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周礼·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天神,可谓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广韵》:“神,灵也。”《诗·大雅·卷阿》:“百神尔主矣。”《易·说卦》亦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礼记·礼运》:“百神受职焉。”《礼记·祭法》:“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对先民来说,超自然的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一是指鬼,尤其指死去的祖先。《说文》:“鬼,人所归为鬼。”《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对鬼的崇拜源于灵魂崇拜。灵魂崇拜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原始先民中,这种信仰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和社会生活。事实上,对鬼的文化想象也是古人对控制自然和掌握自身命运强烈愿望的表征。民间对“神”的认知没有严格的区分,其理念往往是神灵、鬼的合一,说到“神”基本就是指神灵和鬼。在他们看来,自然界出现的任何现象和人世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和某种神灵有神秘的联系,它们以超自然的力量掌握着人们的命运。

这一切体现在皮影戏演出的庄严仪式中,皮影戏演出时,首先要在供桌上摆好供品,皮影艺人向神明讲述请戏人的还愿原由,或祈求神明,或感谢恩赐,并焚烧皮影艺人世代相传的“经方”,“经方”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它表达了人们向神灵祈求福报和庇佑,并取悦神灵的愿望,是人们确证神的存在,强化对神的信仰的重要形式之一。经方三寸见方,印在黄表上,内容如下:

天元古佛 传降真文

银元阳宝 金方阴同

道贯三才 法演五行

明合日月 体运乾坤

孝弟忠心 公平清平

八柱顶天 一理通灵

益存益殁 利死济生

焚方十斤 准圆百银

之后演出开始,众人围坐,乐器响起,“亮子”前后,成为两个世界,人神共娱。临洮皮影戏班通常演出的剧目有《火焰山》、《天台山还愿》、《武当山还愿》、《血染汗衫记》、《坐越国》、《三海关招军》、《董永招亲》、《讲经卷》、《三打白骨精》等,基本都以神威显现、惩恶扬善为主题。

 抄本与戏箱 

临洮皮影现存老戏本以连儿湾赵家班皮影戏本数量最大,其中有《天台山还愿》、《武当山还愿》、《血染汗衫记》、《坐越国》、《三海关招军》、《董永招亲》、《讲经卷》、《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天台山还愿》演东汉灵帝时,状元刘晨、阮肇游天台山,遇到麻姑,麻姑将女儿金花、银花配二人为妻,后来二人共赴天台山还愿。老戏本已知的有二十一本,最早的戏本抄于明永乐八年,其他还有清光绪及宣统,以及民国时期的手抄本。

临洮皮影剧本,保留着传统的体式,即“上场引子坐场诗,报了家门再唱戏。戏里唱上两三事,终场几头拧为一。唱罢再念完场诗,要叫乡亲心里记。”

这些老戏本的存世,证明了甘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研究戏剧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一些孤本,更是为民间皮影戏补充了新的剧目,已经得到了皮影戏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这对于皮影戏研究、地方文化传承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在见到的临洮皮影老戏箱有三个,存放的基本都是清代到民国的牛皮灯影子,其中站滩皮影班的“影娃娃”年代最为久远,应为清代中期雕刻,白杨皮影最全,品相最好,造型古朴大气,雕刻精美,是难得的珍品。

连儿湾赵家班所藏皮影老戏本《白蛇传》

摄影/裴天鹏

 保护与传承 

临洮皮影作为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政府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保护和宣传。2017年,由临洮县文广局负责,进行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西北民族大学和临洮、康乐等地中小学进行展演,广受好评,并带领临洮皮影走出临洮,远赴敦煌等地进行展演。

2017年,笔者与临洮马家窑研究院樊柳青院长、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走访皮影表演艺人,搜集了大量珍贵资料。2018年,笔者与兰州大学赵建新教授走访皮影表演艺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交流,并多次与兰州城市学院教授、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戏曲研究专家王萍博士考察临洮民俗、探讨临洮皮影。

2018年5月6日,笔者协调组织了临洮皮影戏在电影院的演出,由甘肃祥瑞集团赞助支持,在祥瑞电影院巨幕影厅,通过同步投影方式进行了皮影戏演出,新颖的演出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演出邀请了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建人、著名皮影研究学者赵建新教授、甘肃省民俗学家、甘肃省民协主席白晓霞教授莅临现场观看演出并点评讲话,这是一次皮影融入当代生活的大胆尝试。

但是,无论我们做多少宣传与保护工作,还是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古老的艺术,仍然在走向衰落,观众人数减少,皮影表演艺人没有传承人,尤其是皮影艺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外出打工,或者进城生活,迅速危及到皮影的生存,幸好皮影作为重要的民俗仪式,在民间信仰中体现和支持人与神的沟通,正是以这种独特的功用,皮影戏也凭借仪式尚且得以延续,所以,保存敬神仪式、传承民间信仰,是保护传承皮影的根本途径。

仪式在上古社会就与图腾巫术相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记载了远古初民模拟图腾的集体舞表演。《周礼·春官·宗伯》曰:“女巫……旱暵则舞雩”“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礼·司巫》)在雩祭仪式里,女巫装扮神主,成为“以舞降神”的主要表演者。《周礼·春官·大司乐》、《云门》祀天神,《咸池》祀地示,《大韶》祀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此“六代乐”是上古祭祀仪式的乐舞表演。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八首歌通过乐舞诗的综合表演歌颂天地功德、祭祀祖先图腾,以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除灾难、牲畜兴旺、安居幸福的现世愿望。祭祀的神圣仪式,把人与自然的距离拉到最近,由此将人类生存的有限性延伸到自然的无限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表演与仪式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在历史的先天性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如果说仪式是上古先民最早的信仰活动体现,那么,表演则是仪式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叙述方式。

民间信仰不论佛、道,只称“神”, 而敬神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在临洮东部贫瘠的大山中,祖祖辈辈的老百姓,祈求的不过是粗食充腹、薄衣蔽体的最低生存希冀,在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没有本质性变化的今天,这种民间信仰体现的是老百姓对自身存在及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态度,而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不得不离开故土寻找出路,故土即将荒芜,原有的价值体系与精神世界逐渐成为碎片,而在城市又缺乏存在感的当代农民而言,皮影戏这样的仪式是他们还可以“记得住乡愁”的重要途径。皮影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作为民间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仍然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民众表达情感、观念的重要方式。

因此,保护皮影戏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传统民间信仰的问题,而调查研究皮影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则有助于正本溯源,从乡土民俗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保护角度,去思考皮影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和方法。只要民间信仰存在,皮影戏就会一直存在于各类庙会神事上,如果民间信仰遭到破坏甚至最终消失,敬神仪式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影戏也将面临真正的危机。

-今日话题-

铿锵在时光里的非遗

临洮皮影戏

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区

分(tu)享(cao)

📷 

原题:临洮皮影调查

文字 摄影均为:裴天鹏先生

特此感谢

👨🏻‍💻 编辑:袁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越调皮影戏传承人李有生: 一个人的“千军万马”|163
民间小戏中的信仰色彩
影子的记忆,千年的传承——桐柏皮影戏
我爱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文化
中华民间艺术传承文化·皮影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