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央视《国家宝藏》讲述,看大唐文成公主如何从临洮出发进藏!

唐蕃古道上的临洮

张祖印

一九五六年三月,陈毅元帅率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参加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途中,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过临洮》。
陇头无复鸣咽水,
藏汉自由过临洮。
煮豆燃萁伤往昔,
而今团结乐陶陶。
《过临洮》一诗,陈毅元帅一政治家的视角和诗人的情怀,生动地表现了“唐蕃古道”上的要冲——临洮,这座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的苦乐年华与岁月沧桑。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唐朝和吐蕃王朝间政治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被誉为沟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一。
这条古道,从当时大唐王朝的京都长安出发,经陕西、甘肃、青海直达吐蕃国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等地。它把祖国内陆与西南、西北边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尼泊尔、印度等国联系的桥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是汉藏友好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而临洮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关系,曾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大冲衢,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因而陈毅元帅西藏之行首先写了《过临洮》一诗。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始终是活跃的角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兴盛于唐代的吐蕃王国,君主称“赞普”。王国首领松赞干布不但使吐蕃十余个部落走向统一,建都逻些(又称逻莎,今拉萨市),还把势力扩展到河陇地区和西域一带。同时,西部的吐谷浑也开始强大起来。吐谷浑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落,西晋时居于辽东、酋长涉归有子名叫吐谷浑,率部700余户西迁,当乞伏国仁占据陇西时,他则占领洮河西边的枹罕(今临夏),其后代征服青海东边的羌族,建立吐谷浑国。唐时已羌化,吐谷浑实际上是一个羌族王国。
那时,祖国内陆正值唐太宗治下的初唐时期。由于藏、羌民族的不断侵扰,唐朝皇帝也很重视和亲政策的运用。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一桩双方满意的婚姻顶得上十万精兵。由于在内陆先进文化的吸引下,吐谷浑、吐蕃王朝也向中原不断示好。仰慕华风的松赞干布于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派出第一批使臣访问长安,唐太宗隆重地接待了他们,并于同年遣使到吐蕃回访表示友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并封他为河源郡王。弘化公主由淮阳王李道明护送,从长安出发过秦岭经天水过临洮,入临夏渡黄河去青海成婚。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王室应充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赐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年春正月丁酉日,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太宗族弟)持节护送公主入藏。行前,太宗为公主进藏作了妥善安排,在邻近吐谷浑的狄道筑了行馆,让公主和随从人员作长时间休整,以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习惯。文成公主进藏也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天水,到临洮休整后过临洮,入临夏,从炳灵寺附近的临津关渡黄河,在炳灵寺作短暂停留,雕塑了八丈佛像一尊,然后经青海鄯州(今乐都)过日月山,去鄂陵湖,扎陵湖地区入藏。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弘化公主和诺曷钵亲自到吐谷浑边界迎接,两位公主相见,悲喜交加,促膝长谈。分别时弘化公主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柏海(今扎陵湖)。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当他见到温文娴雅的文成公主时,至为喜爱。对护送公主的李道宗也非常恭敬,拜见时,执以子婿礼。在拉萨还特意为公主别筑城廓、建大昭寺迊居。他对左右臣僚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自此,唐蕃以甥舅相称,吐蕃开始“释毯裘,袭纨绮,渐兴华风。遣豪酋子弟入唐都国学,受诗书之教,又请唐人典其疏”。他们学习汉人风氣,派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又请汉人参加吐蕃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
此时,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边界安定,唐蕃关系至为友好,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至唐中宗时进一步得到巩固。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70年之后,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吐蕃大臣悉熏热抵长安朝贡,又为其新立的赞普尺带珠丹求婚于唐。夏四月中宗以宗室养女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许之。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冬,吐蕃派大臣尚咄赞率千余人,来唐迎娶金城公主。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五月,中宗命左跷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公主入藏。中宗赠以“锦缯数万,杂技诸工悉从,并给以龟兹乐”。不但好些杂技工匠及生产技术传播到吐蕃,还有西域音乐和一些中土典籍也传播入吐蕃。而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玉器,玛瑙琥珀,羚羊角也传到唐朝。为纪念公主入蕃中宗还特意将送亲时行所住的始平县(今陕西兴平县)改名为金城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40年,金城公主居吐蕃30年,她们带去了中原的农业文明,带去了养蚕、酿造、造纸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促进了藏汉和睦相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的事迹,至今仍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在布达拉宫,有两组蔚为壮观的巨形壁画,就描绘着两位公主入藏和蕃的生动故事。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等身像至今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吸引着无数僧俗信众顶礼膜拜。
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史籍记载来看,“唐蕃古道”东段路程是选择了丝绸之路南线的走向,有长安至鄯城的丝绸之路,由长安至河西走廊一段是分南北路线。
北线:由长安出发沿泾水南岸西北向越六盘山,沿祖历河至武威;
南线:由长安沿渭水北岸西行,越陇山经陇西渭源到临洮,或北上兰州登乌鞘岭至武威与北道合;或由临洮西行经河州临津关凤林渡,渡黄河入青海西宁,再由西宁北经扁都口至张掖与北道合,或由西宁西行经柴达木盆地至新疆若羌合于丝路。
公元4—6世纪,特别是5世纪,由于河西地区为诸多割据政权控制,南线的长安——临洮——西宁入西域的道路便成为当时中西交通的孔道。位于这条古道上的几个民族区域政权,如南凉、西秦、吐谷浑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安直接到河湟地区,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来说自然要走南路。这一线不仅州府,县治星罗棋布,而且道路平坦,多为河谷地带路程也短,走起来顺当的多。
到了隋代,这条道路更趋定型,如《隋书 炀帝纪》大业五年条记载:“夏四月已亥,大猎于陇西。壬寅高昌,吐谷浑,伊吾并遣使来朝。乙已次狄道(今甘肃临洮)党项,羌来贡方物。癸亥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大河家)渡黄河至西平(今青海乐都县)陈兵讲武。
隋炀帝率大军浩浩荡荡的行在长安——临洮——河湟道路上的事实说明:在隋代,由长安至河湟客观地存在着一条畅通的宜于大队人马行进的军马大道。学术界称其为丝绸之路南线,它是中原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道路,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它就是东段“唐蕃古道”的前身。
唐代,吐蕃强盛,取据吐谷浑故地与唐接壤,河、湟、洮、岷、青海间遂为唐蕃兵争之疆场。唐皇着力经营河湟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城(今青海乐都县),鄯城为唐蕃驿道进藏时必经的大站,也是唐代河湟地区军事交通中心。唐朝京都与河湟间始终存在着一条城寨驿馆相连的十分通畅的正驿官道。它就是长安——凤翔(今陕西凤县)——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县)——渭州(治今甘肃陇西县)--临州(治今甘肃临洮县)——兰州(治今甘肃兰州市)河城州(治今甘肃临夏市)——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县)的道路。
东段道路自临洮(今甘肃临洮县)以后,分成了由河州(今甘肃临夏市)或经兰州至鄯城的两个走向。从史籍和文物资料看,这两条道路都凿有唐蕃使臣往还的足迹。如入蕃盟会使刘元鼎由兰州入鄯州;入蕃使吕温经临州河州入鄯州;崔琳入蕃使团取河道入蕃时于炳灵寺石窟凿下的《灵岩寺记》石刻就是实证。
唐代入蕃道中临洮——河州——鄯州段,较之临州——兰州——鄯州段为重要。首先,根据史籍记载,河州道较兰州道里程上近约140里。其次临州至河州道的自然地理均为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道路平坦易行。临州至兰州虽称坦途,但兰州以西至鄯州道路的条件就不如河州道那样理想了。
唐时,临州治所狄道县是西上驿道继秦州后的又一大站。据《元和志》渭州目西北至临洮军(治在临州治所狄道县郭下)一百九十里。临州目“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唐时,置临洮军于狄道,因地处要冲最为大军,军额至万五千人,又为大道所经,故当时人们习惯上称临州为临洮。《元和志》记临州邻接诸州的距离或称临州或称临洮军,盖狄道久置临洮军而出名。
唐诗中,岑参、吕温、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中所谓临洮,皆在临洮军置狄道之时,这也是临州又称临洮的明证。《元和志》载长安至鄯州的里程数为:长安——凤翔府(310里)——陇州(150里)——秦州(340里)——渭州(300里)——临州(180里)——河州(150里)——鄯州(305里)共1735里。
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共同建立的民族亲情友好关系,在历经二百余年到三百年的岁月中,也曾发生过一些摩擦和冲突,但都是暂时的,局部的。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发生在临洮的武街驿长城堡战役就是一例。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秋八月,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部族10余万寇临洮军至兰州,直达渭源狄道界。在吐蕃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陇右节度使薛纳(薛仁贵之子),太仆少卿王晙发兵10万配良马4万匹,在狄道境东40里的武街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薛纳坐镇武街,亲自指挥,大破蕃军于长城湾,关门一带。吐蕃军首领坌达延所部10余万众屯于距武街20里之大来沟(即今大雨沟)。陇右群牧使,太仆少卿王晙率精兵两千夜袭大来沟蕃军营,与薛纳两侧合击,前军呐喊冲杀进攻,后军鼓角齐鸣呼应,吐蕃军四下奔逃,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吐蕃军突围后,沿滥水逃至东峪沟口,拟取道狄道城,南去岷洮一带,但因唐军重兵把守,截断南逃去路,只好向北逃窜。及至长城堡(北三十里墩)时,又被守堡唐军迎头痛击,吐蕃军一败涂地,遂西渡洮水而遁。这次战役吐蕃军损失残重。战后,唐朝复命左骁卫良将尉迟怀出使吐蕃,宣慰金城公主,吐蕃又遣其大臣宗俄英茅至洮水请和。
在此以后,唐蕃双方虽还发生过一些冲突,但终久还是言归于好。唐穆宗李恒即位(公元821年)唐蕃双方协议会盟,在逻娑(今西藏拉萨)东部举行盟誓,树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即“长庆会盟碑”)、誓文有“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之句。这通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的会盟碑,至今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唐蕃古道开通后从公元634年唐蕃使臣往还到公元850年吐蕃王朝衰败、唐朝经历了19位皇帝,吐蕃有10代赞普执政。这期间除了和亲以外,其它双方使臣报丧、吊祭、朝贺、进贡、报聘等活动来往达190多次,几乎每年都有使节往来,且大多从临洮经过。由于临洮既是丝绸之路的通衢又是唐蕃古道的要冲,外国友人、商贾、僧侣、学者、朝廷使节,达官贵戚纷纷来往促使了经济文化的发达、政治地位十分显赫。
唐蕃古道为我国民族友好、团结、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交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给临洮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促使临洮形成了蕃汉相济,重文尚武的文化习俗。清代临洮著名诗人吴镇《我忆临洮好》中就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描述。人们把“唐蕃古道”誉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是极为恰当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彪炳于史册的“唐蕃古道”越加显示出它的伟大意义,唤起亿万人民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今天,我们重读陈毅元帅的《过临洮》一诗,又当更加别有一番深意和自豪。


📷 

👨🏻‍💻 编辑:大鹏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代三公主过临洮【文】
甘肃临夏在历史上为何是军事重镇?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概述
唐蕃百年国战实录:总体结构分析与五个阶段的划分
大唐最后的守护者——归义忠魂张议潮
驱逐吐蕃:张议潮崛起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