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木识小|寻找一朵玫瑰,真正的玫瑰


好了先承认我是标题党,用这个题目把你们骗进来。其实,我只是想把“蔷薇花和一只菜鸟的故事”完完整整讲一遍。

蔷薇花,是用来统称我今天想说的几种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的;而菜鸟,就是菜鸟啊,一只很笨的鸟。

很多年前的有一天,我发愿要成为一个业余的“博物学家”。在此之前,我是一个爱花成痴却压根不认识几种植物的人。发愿以后,我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走在公园里,无论是来自大妈大爷,还是嘟脸小奶娃的任何关于“这是什么花”的疑问,我都能轻松解答,然后翩然转身,潇洒离去,不带走一片绿叶;在网上,每有人发图提问,我也要简单干脆一笔写出植物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打。简直太帅了,想想都激动万分。

这听上去好像太虚荣了,我是不是应该写一个更“高尚”的理由?不过,以虚荣为驱动力,未必不能结出虚荣以外更深切的果实。这个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许下这个心愿之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博物学”旅程。以一只“菜鸟”的身份,从零做起,一有空就在野地里转悠,看花、摸花、闻花、拍花;回来翻图谱、查“植物志”、上论坛请教高手……

几年坚持下来,我想说,我终于——还是一只菜鸟。




借机晒一下我的博物图谱~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我最近在“蔷薇、月季和玫瑰”当中团团转的事情来举例吧。

我一直觉得分清蔷薇和月季,是件多容易的事儿啊。这里所谓的“蔷薇”,取的是它的狭义。广义来说,“蔷薇”可以指蔷薇科蔷薇属的所有植物,当然也就包括月季和玫瑰。而把“蔷薇”和月季、玫瑰并列起来的时候,则是特指“多花蔷薇”、“野蔷薇”(Rosa multiflora——这么写的时候,颇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说得好专业哦。很多科普文章告诉你,月季的枝条是直立的,而蔷薇是蔓生的攀援灌木。

所以凡是昂首挺胸、保持立正姿势的,就是月季嘛。比如这样:


月季


而蔷薇呢,《中国植物志》里写到四个变种:野蔷薇(原变种)、粉团蔷薇、七姊妹和白玉堂;前面三种我常常看到,唯独白玉堂还未亲遇。见过的这几种蔷薇,“蔓生”、“攀援”的特性都非常明显,长在藤架上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倚着花墙、栅栏伸手蹬脚蔓延,或者攀附在一棵大树上,热热闹闹簇拥在树的四周。

白色的野蔷薇,简简单单五片花瓣,在野地里一开就没个节制。今年看到最壮观的,就是湿地森林外围的栏杆那一片,野蔷薇从栅栏里开到了栅栏外。初春的时候,我总是透过栅栏窥看水边的野地,如今泼开的野蔷薇把这里变成了结结实实的花墙,密不透风。


野蔷薇开成了一面花墙




单瓣野蔷薇,干净清爽的五片白花瓣


粉团蔷薇淡粉色花瓣,花型跟单瓣野蔷薇很接近。立夏前后去湿地森林散步,杨柳、枫杨、水杉……什么树下都缠着粉团蔷薇。它们先是在树底开花;慢慢地,花绕着树干往上爬,枝枝桠桠,花花朵朵。


树下的粉团蔷薇


粉团蔷薇一点一点开上了树~


“七姊妹”大概是蔷薇里面最出名的,层层叠叠的重瓣,颜色又艳丽夺目,所以总是被精心种植在花园里,不像单瓣野蔷薇和粉团蔷薇,多半是野地里自生自灭。

可偏偏是这最“常见”的“七姊妹”,让我掉进了坑里。老家重庆所住那个小区,有一片地方,每年四月中旬都从高处铺下大片玫红色的蔷薇科花朵,我一直深信不疑那就是“七姊妹”蔷薇。直到前两天,才有植物达人告诉我,那不是“七姊妹”,而是一种藤本月季。




特别喜欢的一面花墙,一直被我误以为开的是“七姊妹”蔷薇,其实是一种藤本月季


一开始我很懵,什么?藤本月季?科普文里不是说月季都是直立灌木,蔷薇才是攀援的藤蔓吗,“藤”本月季是什么鬼?!

重新研究了一番,才明白过来,科普文里通常用来跟蔷薇作比较的所谓直立的“月季”,其实说的是中国本土月季。而中国月季早在18世纪左右就传入欧洲,经过各种形式的杂交试验,培育出了无数“现代月季”,大致分成藤本月季、大花香水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壮花月季、灌木月季、地被月季等好多种类型。

其中光是这“藤本月季”就有上百个品种,人家个个都是攀援蔓生。所以,我妄图简单地用直立和藤蔓来区分蔷薇和月季,真是太幼稚了啊!

于是,只好把曾经拍下的这种“藤本月季”照片一张一张点开、放大,尝试着寻找它跟“七姊妹”的区别。

研究了好半天,终于发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差异:从花朵直径上比较,这种藤本月季的花朵比“七姊妹”要大一些;而花序上看,前者是顶花单生,也就是一枝上只开一朵花,而“七姊妹”一枝上数朵簇生,三朵、五六朵、甚至十朵,所以才有这个名字吧。


上图是藤本月季,下图是“七姊妹”。藤本月季花朵稍大,一枝上只开一朵;“七姊妹”花朵小一些,一枝上开三朵、七八朵、十朵……


找到了这两点,悬着的心算是放下了,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认错藤月和“七姊妹”。没想到,刚过了几天,又掉进坑里了!

五月中旬有一天,从常去的小公园出来,远远就看到靠近地铁站的那一长溜绿化带鲜花满开。这是我期盼了好久的了。先看到各种大朵大朵的月季,深红、赤红、水红、橘红。

印象最深的一种,花瓣从中心泛出阳光的颜色,这颜色一点点加深、渐变,到花瓣边缘叠加成了橘粉色。当阳光照到阳光色的花瓣上,光光相碰,像盛了一泓清水在花朵里,光影荡漾。曾经在网上见过一种名叫“光谱”的月季,此时想起来,觉得眼前这花正适合这个名字。究竟是不是呢?不确定。现代月季品种实在太多了啊,我功力太浅,留待以后再跳这个大坑吧。



水红的月季,橘红的月季



这种月季叫“光谱”吗?


往前走,又看到另外一种蔷薇科蔷薇属花朵,比前几种月季小,颜色界于粉红和玫红之间,五六朵、七八朵成簇开着,枝条明显带有藤本植物的特征——嗨,“七姊妹”嘛!

这时一个穿着碎花裙子的漂亮姑娘走过来,双眼放光地对花痴看,又拿出手机很耐心地拍照。爱花的姑娘总让人心生好感,我头脑一热,就过去搭讪:“嗳,这个叫‘七姊妹’,你看它都是七八朵结在一起开……”姑娘楞了一下,回答了一句,“真的呀,好好看。”

于是,我非常满意地走了。

过了好几天,看一个博物类公号展示各种月季,其中叫“安吉拉”的藤本月季,尤其令我倾心,花色、花形、花序皆美,我一次又一次点开大图看来看去,看来看去,非常欢喜……咦,等等!好像哪里不对劲——这不就是我那天跟姑娘拍着胸脯说是“七姊妹”的花吗?!

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窘迫。

赶紧颤抖着向高手请教:“这‘安吉拉’月季是不是跟‘七姊妹’很像啊,请问怎么区分?”对方冷冷淡淡地甩出一句:“这根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好吧!”

好吧……只得老老实实去查找各种花书和网文,做了一堆笔记。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要再去对照一下实物。


“安吉拉”月季


“七姊妹”真身……跟上一张放在一起对比,是不是区别就挺明显了?


第二天下班之后,赶紧又去了那个地铁口。带着分辨之心,区别一下子变得鲜明:

虽然两者都是重瓣,但“安吉拉”月季只有三四层,层层分明,每一层花瓣都露出非常清晰的圆润轮廓;“七姊妹”花型更小一些,花瓣絮絮叨叨根本数不清,每一层花瓣都打着皱,没有准确的形状。

还有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叶子,“安吉拉”月季的叶子平整、光滑,而“七姊妹”蔷薇叶面没有反光感,背面还有细细的绒毛。

想想也是后怕,我的胆子怎么这么肥呢,人家藤本月季上百种,你才见过一种,就以为可以一劳永逸地把它们跟“七姊妹”区分开来啊……



上图是“安吉拉”月季,下图是“七姊妹”蔷薇

(麻烦千万不要给我留言说这个区别太明显了哈!)


有了这两次教训,我对蔷薇科蔷薇属就非常小心了,再也不敢在人前吹牛,且时时处处对它们非常留意。然而,越是留意,内心崩溃的次数就越多……

有一回遇见一种小而洁白的花,觉得很像曾经在“中国植物志”网站上看到的白玉堂,心想莫不是“野蔷薇”属(Rosa multiflora)里唯一没见过的变种终于跟我碰头啦?急不可耐地咨询专家大神,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一种微型月季,怎么可能是白玉堂呢?”

不死心的我继续追问:“究竟是哪里不对呢?”

大神:“花瓣、叶子……哪儿哪儿都不对!”

我:“※&#‰≠≈∠§№……”




白玉堂,图片来自网络


微型月季


又一回,看到一种花很小很小,三五成簇地开。我见它小成这样,立马想起了“微型月季”这个词,又去找大神确认,大神莞尔一笑:“这是粉团蔷薇!”

※&#‰≠≈∠§№……

这怎么会是粉团蔷薇呢!《中国植物志》上明明说粉团蔷薇是单瓣的呀!



这真的是“粉团蔷薇”……吗?


看来这月季和蔷薇对我来说注定是一笔糊涂账。但作为一个曾经幻想自己成为“博物学家”的人,总不能玫瑰和月季也分不清吧……

我当然是分得清的!



——哎,算了,还是承认吧,我是今年通过看植物大神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才知道区分要点的。

现在的我知道了,花店里以“玫瑰”之名售卖的所谓“爱情之花”全部是月季;月季颜色丰富、香味清淡,玫瑰香味浓烈,花色则是单一的“玫瑰色”;玫瑰开放之后很快就会铺展成一个平面,而那种从含苞到开放都呈现出十分立体的花瓣层次(让你瞬间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欧洲童话、欧洲明信片,以及少女时代迷恋的欧洲电影),只有月季才能做到……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搜索自己的记忆和拍过的照片,发现这些年来,所有那些曾经被我以为是“玫瑰”的,竟然通通都是“月季”,无一例外。这可真是令人沮丧。



雷杜德(Pierre Joseph Redouté)的月季图谱


我盼望今年能够见到真正的玫瑰。每天上下班,路边的大小花坛,但凡有蔷薇科蔷薇属,我都会凑过去多看两眼。

有天看到一处小花园月季盛开,旁边夹杂着另一种植物的枝叶,没开花,一时认不出是啥。我多看了两眼,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赶紧翻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月季和玫瑰的辨别要点:月季的叶片比较大,呈羽状复叶分布(也就是中间有一根主轴,叶子像羽毛一样分布在主轴两端),每根主轴上有5-7片小叶,一定不会超过7片;叶面光滑平展,没有绒毛。而玫瑰的叶子比月季小,羽状复叶一般是7-9片,叶片正面不光滑,叶脉往下凹陷,背面有白色绒毛。——跟我眼前所见简直一模一样啊!

心下大喜,终于逮到了真正的玫瑰!我如获至宝,赶紧用手机拍下来,一边拍一边想,为啥不见开花呢?难道今年已经开过了?那也没关系,我可以明年早点来蹲守嘛!

我欢欣鼓舞地把自己拍到的“对比图”发到常去的一个群里,植物爱好者的交流群。前些天我在这个群里追着植物大神问“玫瑰和月季的区别”,把自己的无知暴露无遗;今天我想挽回一点面子。

最初的等待总是兴奋又紧张。

终于,有人回复我了——“你这照片里面只有月季,根本不存在玫瑰……”

不可能啊!那我拍到的另一种叶子是什么?“是蔷薇。”

。。。。。。

(此处省略两百字,因为火星文都无法表达我的挫败感了。)


来看看这张丢人的叶子对比图吧,被我误以为是玫瑰和月季的对比,实际上是蔷薇(左)和月季(右)



月季的叶子


其实,这样接二连三的乌龙故事,是我立志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之后的常态。我的虚荣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摔打来、摔打去,终于摔打得粉粉碎了。不得不承认,我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博物学家”的,产生这样的愿望,本身就是狂妄无知的表现。大自然浩渺无边,深邃无极,在它的面前,那些最优秀最专业的自然科学从业者,恐怕也只能算是找到了一些通向这个“大世界”的小小路径;而我,别说跟专业人士比了,即使跟那些真正靠自学的民间高手比起来,也差了十万八千个十万八千里,顶多算是在边缘徘徊了一下,居然就幻想成为什么什么“家”?

既然成为“博物学家”的虚荣已经幻灭,为什么我还是要这么执着地对“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刨根问底呢?

因为我是那么热爱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希望对它了解得更多。我想要认识跟我生活在一起的这些奇妙的邻居们。它们是“实体”的邻居,每天上班、下班、买菜、散步,我从它们身边走过;它们也是“精神”的邻居,我从喜欢的书本、文字中无数次想象它们。每多认识它们中的一个,我就觉得自己跟所置身的生活世界建立起了更深切的联系。

也许还是有人想问,“认识”它们,就一定需要纠缠它们的“名字”吗?名,不过一个称号而已;更何况“名”有时候还是限制和束缚呢。我没有能力从“命名学”的起源来谈这个问题,只能从非常个人化的角度来试着说说,“花儿的名字”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爱花人,遇见好看的花儿,我的心会亮一下;转身离开之后,这个光亮很快就熄灭了,或者是,缓缓地熄灭了。可自从立志要做“博物学家”,就不能只停留在“哟,这个花真好看”这一步,而需要仔细去分辨每一种植物的开花、结果、叶子的形状、枝条的走向;是不是有很香的味道,或者臭不可闻;花蜜好甜,果子好酸,叶子搓一搓,童年的记忆纷至沓来。当遇到两种或者好几种植物长得差不多的时候,你需要开启的感官能力就更多。

在这个打开自己全部感官的过程中,你慢慢意识到,真正去“认识”一种植物,或者说,跟一种植物建立起深切的情感联系,需要你看到它作为“个体”,跟其它万物的差别。将眼前的植物跟它所属的“名”对应,重要的不在这个“名”本身,而是这个在最细微处寻找差别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向万物作为“个体”的美致敬。

甚至,仅仅从“科”、“属”、“种”的差异(也就是命“名”的依据)来感受“个体”还嫌不够,所以鲁迅先生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极端尊重个体差异、对具体而微的“个体”有情,对于从小接受“集体教育”的我们来说,显得尤其可贵;还是鲁迅先生的话,大独才有大群。

于是你明白了,为什么世间玫瑰千千万万,小王子依然相信他的星球上的那一朵,是独一无二的。那些被你作为“个体”而追寻和探求过、从而与你建立起深切情感联系的花朵,不再转身即逝,而会成为你内心不灭的光亮。

正是这个原因,即使植物达人告诉我们,区别“蔷薇、月季和玫瑰”根本没有分类学的意义,作为“菜鸟”的我依然乐此不彼。


那么,这“蔷薇花和菜鸟”的故事讲到最后,这只菜鸟究竟遇见她的玫瑰了没有?

是的,她遇到啦。不过,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那文学作品中百转千回吟咏的花儿,其实长这个样子——



这才是传说中的“玫瑰”


见到“玫瑰”本尊,我才知道,所谓的“玫瑰色”究竟是什么颜色。我才知道玫瑰的叶子,比蔷薇叶子更加皱缩,叶脉深陷,犹如痛苦的皱纹。还有,玫瑰的茎干遍布柔毛和细小尖锐的刺,比较之下,月季茎干光滑,只有稀稀落落的宽大皮刺。其实这些区别,我都在小本子上记录过,但没有见过实物,终究是容易忘记的。


说“玫瑰”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歌咏,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需要解释的翻译误会。在西方,所有蔷薇科蔷薇属的植物(当然也就包括我们这一篇里面所说的蔷薇、月季和玫瑰)都统称为“rose”。我们把西方文学作品翻译过来的时候,译者往往并不会去严格区分蔷薇、月季和玫瑰,而是一概翻译成“玫瑰”。

既然我们中文世界的植物分类学,用的是“蔷薇科蔷薇属”;既然“情人节”从花店流出的,其实是一批又一批的“月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打算把蔷薇改成“蔷薇”、把月季改成“月季”呢?

这多半是因为“玫瑰”这个词,听上去更有浪漫色彩吧。我就曾经为了《玫瑰的名字》这个名字,买回了意大利哲学家、批评家、小说家安伯托·艾柯砖头一样厚重的小说,翻开一看,跟玫瑰并没什么关系。

我迷恋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迷恋一个叫“西里西亚的安杰勒斯”的诗人的一句诗。在一次演讲的最后,他先用西班牙语,再用德语念了这句诗:


“玫瑰开放了,它没有理由地开放了。”


作为一个博物迷,我忍不住想,这位十七世纪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写的究竟是“玫瑰”还是“蔷薇”呢?为了翻译的准确,把“玫瑰”换成“蔷薇”,似乎是更加稳妥的做法。但是,换过了,这莫名其妙的句子里那莫名其妙的诗意,还会那么迷人吗?

要不,我们来试一试——


蔷薇开放了,它没有理由地开放了。


最后,送你一个小小的问题,这是什么花?




喜欢今天的文章吗?

喜欢,不妨用转发来表达~O(∩_∩)O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再被骗了!玫瑰、月季、蔷薇到底有啥区别?终于分得清了
玫瑰、蔷薇、月季它们各自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
藤本月季,用来装点一面墙,美艳四方!
技巧 | 四步教你秒识月季、玫瑰、蔷薇
技巧| 四步教你秒识月季、玫瑰、蔷薇
又是一年蔷薇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