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才子因《重读古典》

      而无法淡出记忆

      文/关军

      在当今的青年学者圈里,李书磊属于少年得志、官高爵显的一位,从14岁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那天起,他身上就被罩上了“神童”的光环。虽然现在的读者未必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书,甚或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在上世纪90年代,“李书磊”这三个字却堪称如雷贯耳,他的《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文学的文化含义》《我观世音》等一系列图书,都深深吸引了全国读者。正当大家都希望他能成为学者或畅销书作家的时候,李书磊却来了一次华丽转身,就此步入官场,与喜欢他的读者渐行渐远。

      每一次整理书架的时候,总有一些名字和书籍让我们生出重温的冲动。耐得住时光的淘洗,经得住成熟的打量,那些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阅读,是一笔沉甸甸的文化财富。

      与当下高产的网络写手相比,曾经光耀过中国文坛的群贤们,视创作为生命高度的使命,倾所有心血于笔端,穷毕生学识于枯灯,所以才有读者近20年后翻阅史铁生《我与地坛》的继续感悟;才有打开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时经典般的郑重;才有触摸夏坚勇《堙没的辉煌》的心潮澎湃……

      沧海桑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为今天年轻的读者所陌生,其作品却不该被遗忘,那里的文化养分绝非过眼烟云的畅销书能企及。新商报《书境》版在2009的最后一季推出“寻人启事——文化坐标人物现状探报”系列,既表达一种深切的文化敬意,也向读者予以强力推荐。

      从“北大神童”到政府高官

      “北大醉侠”孔庆东在《空山疯语》中写过一段话:“记得刚上北大不久,班主任温儒敏老师说:‘你们不要那么狂,今晚我带一位研究生来给你们介绍学习经验。’那时研究生还是很珍稀的品种,不像现在养兔子似的一窝一窝的。到了晚上,温老师领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孩子来了,说:‘这就是你们的李书磊大哥哥。’大家顿时好奇心起,心想别是温老师上中学的儿子吧。一交谈,才知原来李书磊跟我同岁,但比我早四年上大学——他是少年大学生,正好赶上咱们国家选拔‘神童’的好时候。他和那些‘老三届’是同班,班里有的同学比他年纪大一倍,还有的女同学是带着孩子来上北大的,孩子的户口就落在他们班上。”

      1964年1月,李书磊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上小学的时候,李书磊曾连跳两级,原因是“班里学的东西我大哥在家里都教过我了,听课没意思,就逃学。逃学被老师逮着,我就装病,装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师告状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让我跳级,跳了级,课都是新的,都不会了,就不敢逃学了。”李书磊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到县文化馆做临时工。1978年,年仅14岁的李书磊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考。考试结束后,李书磊继续回家干活儿。有一天,他正在黄河滩上放羊,姐姐拿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去找他,“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下子终于不用放羊了。我把羊鞭扔进了黄河。”

      在大学读书期间,李书磊被称为“北大神童”。他在北大一呆就是十年,并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先后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培训部主任,校务委员、教务部主任。1991年~1993年,李书磊到秦皇岛市青龙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1994年~199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脱产学习1年;2004年2月,挂职任中共陕西省西安市委副书记;从2008年12月起,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从学者到高官,李书磊走得可谓顺风顺水。

      他曾用两年时间埋头读书

      在1989年到1991年间,李书磊曾在北京西郊赁屋而居,专心闭门读书。在这两年时间内,他几乎很少说话,只是在窗下苦读古书。“读到感动之处,就特别想找人聊一聊,但没有人,我就把心得写成札记。有一天傍晚,我走出家门,门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大雪。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站在雪地里,不知为什么,我竟泪流满面。”后来,李书磊把这些读书札记整理发表,写了一系列重读古典文学的好文章,同样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上世纪90年代,李书磊致力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在文化批评领域成果颇丰,应邀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开辟专栏,对寻根文学、王朔现象、余秋雨散文热、人文精神大讨论、文化软实力等当代文艺思潮和文化现象,写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文章,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被文学界誉为“第五代批评家”。上世纪90年代也是李书磊创作的丰收期,从1993年出版的《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城市文化》,到1999年出版的《我观世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他一口气出了九本书,可谓非常高产。《重读古典》《杂览主义》等书,还曾跻身席殊书屋畅销书榜,深受读者喜爱。

      《重读古典》读出许多新发现

      李书磊读古书不是跪着读的,而是站着读的,他与易中天、于丹等明星学者也不一样,他不借古人之口贩卖自己的“理论”,而是引导读者从古人那里寻找精神依托。在《重读古典》一书中,他就读出了许多新发现,令人有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不得不赞叹他敏锐的头脑和犀利的眼光。李书磊认为,重读古典的最初动因就是一种情感需要,“人过了25岁,沧桑感就有了,漂泊感也有了。年轻的时候,凭青春力量四处闯荡的那个阶段结束了,情感的浪漫主义也结束了。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情感的皈依。追根溯源,对于国土的情感,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包括对于中国经典和汉语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寄托。”

      与上世纪末走红的那些文化名人相比,李书磊不时尚,也不作秀,所以他的走红仅仅局限于一个圈子里面。李书磊拥有知识,但他更拥有因知识而生的宽容与仁厚。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正如他所敬佩的白居易一样。他称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用佛家的无差别心洞见人生,他避免了人们常用的那种等级偏见”。因为从《琵琶行》到《长恨歌》,白居易不仅体察了下层的苦难,为歌妓的遭遇而湿了青衫,也还给了帝王“人”的角色,同情作为一个帝王内心的痛苦与无助。李书磊说:“这入骨三分的倾诉使我们对无限的人生肃然起敬,我们从这里读出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深悲悯。”而他自己由于对悲悯这种大气度的向往与追随,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气质。

      [抢眼书页]

      前天晚上,四五邻居聚谈,谈到烦闷处兴致忽起,说去爬山吧。于是无来由地去爬京密运河旁的望儿山。不远处北京城漫天的市灯照得山色微亮,好一座疯狂的人间城郭,却也夺不去峰头连绵、林影浓黑的莽荒气。如此情景,遂相与背起了古诗词。上山的时候有壮心,就背辛弃疾吧。但背着背着就背到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将这千娇百媚的词句重念三遍,觉得余香满口,感染了山东响马辛弃疾心中的无限柔情。真是好啊!好得无可如何,让我们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柳永写这样的句子倒也罢了,偏偏是辛弃疾,怎不使人惊喜。下山时俯望城中的夜半灯火,心情不免婉约,就背李清照,想那“冷冷清清与寻寻觅觅”,夸张起那凄凄愁愁的声口。行中忽然有人不忿,高声背起《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沉雄的气韵使众人即刻肃然。才男才女笔下有多少伎俩?古人心中有怎样的丘壑?来自古代的神秘的丰富与完美使我们一路无言。

      ——摘自《登山念古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书磊是北大神童?听听他的师友怎么说
他们不骄傲谁骄傲
读书越多,反而越迷茫?怎么破?
神童系列—李映衡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古典音乐 #小提琴 #音乐
北大百余位教授推荐,一生必读的10本书,每本都是经典
为淫书《金瓶梅》翻案的北大才女:不在情色,而在慈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