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中药功效大全(一)每个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甘,平。归心、肺、肝、肾经。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咳喘痰多,虚劳等病症。

功效: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

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本品味甘性平,入心经,能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故可用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多梦、健忘、体倦神疲、食少等症。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当归、白芍、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等同用。

2.咳喘痰多。本品味甘能补,性平偏温,入肺经,补益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常可治痰饮证,见形寒咳嗽、痰多气喘者,尤其对痰湿型或虚寒型疗效较好。可单用或与党参、五味子、干姜、半夏等益气敛肺,温阳化饮药同用。

3.虚劳证。本品有补养气血作用,故常用治虚劳短气、不思饮食、手足逆冷、或烦躁口干等症,常与山茱萸、人参、地黄等补虚药配伍,如紫芝丸(《圣济总录》)。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功效。主治元气虚脱证,肺脾心肾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等。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元气虚脱证。本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景岳全书》)。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敛汗固脱,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肺脾心肾气虚证。本品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如补肺汤(《千金方》)。

本品亦为补脾要药,可改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脾气虚衰症状。因脾虚不运常兼湿滞,故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药配伍,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若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导致长期失血者,本品又能补气以摄血,常与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之品配伍,如归脾汤(《济生方》)。若脾气虚衰,气虚不能生血,以致气血两虚者,本品还能补气以生血,可与当归、熟地等药配伍,如八珍汤(《正体类要》)。

本品又能补益心气,可改善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等心气虚衰症状,并能安神益智,治疗失眠多梦,健忘。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本品还有补益肾气作用,不仅可用于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还可用于肾虚阳痿。治虚喘,常与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药同用。治肾阳虚衰,肾精亏虚之阳痿,则常与鹿茸等补肾阳、益肾精之品配伍。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热邪不仅容易伤津,而且亦会耗气,对于热病气津两伤,口渴,脉大无力者,本品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治热伤气津者,常与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消渴一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常常相互影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与燥热,往往气阴两伤,人参既能补益肺脾肾之气,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剂中亦较常用。

此外,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的成熟果实。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功效。主治饮食积滞证,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等。

药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临床应用:

1.饮食积滞证。本品酸甘,微温不热,功善消食化积,能治各种饮食积滞,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者,均可应用。如《简便方》即以单味煎服,治食肉不消。若配莱菔子、神曲等,可加强消食化积之功。若配木香,青皮以行气消滞,治积滞脘腹胀痛,如匀气散(《证治准绳》)。

2.泻痢腹痛,疝气痛。山楂入肝经,能行气散结止痛,炒用兼能止泻止痢。治泻痢腹痛,可单用焦山楂水煎服,或用山楂炭研未服,如(《医钞类编》)方;亦可配木香、槟榔等同用。治疝气痛,常与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瘀阻胸腹痛,痛经。本品性温兼入肝经血分,能通行气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治瘀滞胸胁痛,常与川芎、桃仁、红花等同用。若治疗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或痛经、经闭,朱丹溪经验方即单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可与当归、香附、红花同用,如通瘀煎(《景岳全书》)。

现代单用本品制剂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疗效。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临床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病症。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本品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功效。主治血热出血证,水肿、热淋、黄疸,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药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临床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甘性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且单用有效,或配伍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治鼻衄出血,《千金翼方》治吐血不止,皆以茅根煎汁或鲜品捣汁服用;若治咯血,与藕同用,均取鲜品煮汁服,如二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本品不仅善治上部火热之出血,又因其性寒降,入膀胱经,能清热利尿,导热下行,故对膀胱湿热蕴结而致尿血、血淋之证,尤为适宜。如《圣惠方》治小便出血,单用本品煎服;若血尿时发,属虚而有热者,常配人参、地黄、茯苓同用,如茅根饮子(《外台秘要》)。

2.水肿、热淋、黄疸。本品能清热利尿,而达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之效。如《肘后方》治热淋,《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水肿、小便不利,均单用本品煎服,也可与其它清热利尿药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山栀等同用。

3.胃热呕吐、肺热咳喘。本品既能清胃热而止呕,又能清肺热而止咳。用治胃热呕吐,常与葛根同用,如茅根汤(《小品方》);用治肺热咳喘,常配桑白皮同用,如如神汤(《圣惠方》)。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上亢,目赤昏花,疮痈肿毒等病症。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 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祛湿除痹、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湿痹拘挛、湿温初起以及脾虚泄泻、肺痈、肠痈等证。

药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临床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淡渗甘补,既利水消肿,又健脾补中。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同用; 治水肿喘急,如(《独行方》)与郁李仁汁煮饭服食;治脚气浮肿可与防已、木瓜、苍术同用。

2.脾虚泄泻。本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宜治脾虚湿盛之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3.湿痹拘挛。薏苡仁渗湿除痹,能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与独活、防风、苍术同用,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若治风湿久痹,筋脉挛急,用薏苡仁煮粥服,如薏苡仁粥(《食医心镜》);本品药性偏凉,能清热而利湿,配杏仁、白豆蔻、滑石,可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头痛恶寒,胸闷身重者,如三仁汤(《温病条辨》)。

4.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千金方》);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合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甘草为双子叶植物豆科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致而结代,心动悸者,如《伤寒类要》单用本品,主治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宜与补气养血之品配伍,如炙甘草汤(《伤寒论》)以之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品同用。

2.脾气虚证。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能“助参芪成气虚之功”(《本草正》),故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补脾益气药配伍用于脾气虚弱之证。

3.咳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平喘作用。单用有效。可随证配伍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无痰均宜。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临床常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本品还长于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生品药性微寒,可清解热毒。用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或熬膏内服。更常与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配伍。用治热毒咽喉肿痛,宜与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配伍。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所致中毒,或多种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救急。

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阴痒等病症。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

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本品辛散温燥,入脾胃经,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常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治疗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与干姜、人参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与肉豆蔻同用,可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如川椒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虫积腹痛,湿疹,阴痒。本品有驱蛔杀虫之功。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治疗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如乌梅丸(《伤寒论》);单用煎液作保留灌肠,用治小儿蛲虫病,肛周瘙痒;若与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同用,水煎熏洗,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如椒茱汤(《医级》);单用或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煎汤外洗,治湿疹瘙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略论中药的配伍运用(五)
常用中药气味归经、临床运用、用量禁忌简解(中)
提高身体功能——中药之最
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十一 补益药和方剂
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气陷、气逆、气郁、气脱的治疗
中药分类——温里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