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改不仅是在重读作品,也是在阅读自己


对某些作家来说,小说世界一开始就在心里完全成形、清晰可见。这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这个世界要模糊得多,它只是隐约闪现,隐含之意只有在诉诸笔端、呈于纸面时才会慢慢变清晰。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需要反复地阅读和修改,一遍遍打磨,直至故事有了该有的模样。


一般我们这样定义“修改”


“修改”,顾名思义,就是再看一遍的过程。毕竟当局者迷,身为作者的我们有时候会把握不好作品的视角与平衡,对作品的优劣没有足够的敏感,在不该增减的地方增减。有时候会因为对内容太过熟悉、精力不济而把作品写得单调乏味。


这时就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去听:可以大声朗读作品,也可以给其他人看,或交给工作坊,再或者把它搁在一旁(也许得放上一段时间)。不管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一样的:把自己放在未来的读者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判断我们的文字对他们可能产生什么影响,预测他们可能会曲解和弄不清的地方,引导他们进入小说世界。


对某些作家(只是少数)来说,这个小说世界一开始就在心里完全成形、清晰可见;但对于其他作家来说,这个世界要模糊得多,它只是隐约闪现,隐含之意只有在诉诸笔端、呈于纸面时才会慢慢变清晰。


因此这是一个信息传播的问题,就是作者如何努力把自己所知传递给读者。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角度,这取决于作者想要展现什么、隐藏什么、强调什么、暗示什么,读者还需要知道哪些基本细节才能了解这个小说世界,这些细节包括时空坐标、能分清谁在和谁说话的指示语,还有“连贯性”的问题:比如在电影或电视中,某个人物开头是口吃,后面就要一直口吃;再比如那扇能看到日出的窗户要一直保持朝东的方向。


当然,作家的主要兴趣点和目的在于不确定的因素,他们会充分利用其神秘、模糊、复杂的可能性。通常也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把读者吸引到小说世界里,并让他们流连忘返。但怎样才能在描绘神秘的同时又不令人困惑?怎样在表现歧义的同时又不显得混乱?怎样在展示复杂的同时又不自相矛盾?


修改需要不断地重读


多萝西娅·布兰德的观点是这样的:作家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双重人格,是成人与小孩、艺术家与批评家的混合体。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成人型批评家”煞费苦心地对思维意识进行辨别,而“孩子般的艺术家”更接近自然、难以预测的无意识过程。一个成功的作家可以把他这两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握好两者的平衡。一部天才的作品在依赖无意识的同时,也少不了一个意识清醒的头脑来打造技艺。


布兰德认为,打造技艺的过程有几种,包括“衡量、平衡、修剪、扩充”等。艾略特的引用率很高的论文《批评的功能》也用了类似的术语:或许……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批评上了;创作的过程包括筛选、组合、构建、删除、改正、检验的劳作;这种劳神费力的劳动的批评性和创造性并重。


对布兰德和许多其他人来说,作家通常也是批评家,是自己的批评家,但作为批评家的自我不一定要到创作的最后阶段才发挥作用。当然,它在最后阶段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每一个作品都需要修改,写作过程越自然,最后的修改就越大。我们有时要做重大的结构调整。另外,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逐步、反复地运用批评才智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过程是“持续进行的”。


如果第一稿是“自动写作”的产物,那么在其后的每一稿都需要作者做更多的阅读和重读。重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句子层面,主要改进和调整措辞中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个过程令人愉悦;二是更具挑战的结构层面,你要考虑整个叙事结构,重新整合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技巧上、道德上、主题上或是美学上的整体优化。


这样看来,布兰德所说的作者双重人格可以延伸为“作者—读者”的双面性。在写作的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阅读——阅读自己,并根据阅读调整写作。如此不断对我们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才能帮助我们预测文字可能对未来读者产生的影响,在描绘神秘的同时又不令人困惑(或者不显山露水地描述很明显的事情)。


本文摘自《写小说的艺术》一书。



创意写作坊


遇见爱写作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写文学评论
李洱:一切执念终将相遇
如何写一篇小说的文学评论?
2006年春夏学期文学概论讲义3 王峰(华东师范大学)
“运气好”的《活着》或一个经典化案例
我们能从书中获得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