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古大学堂】韘形佩身份的代表玉韘之风


上次名古姐为大家科普了

自商朝时期就有的韘形器

韘形器是在射箭的时候勾弦用的

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

韘形器演变成了一种装饰文化

这一期名古姐继续为大家讲述

韘形器的后续发展怎么样


相比与战国时期的韘形器

虽然器体短矮也没有横向的凹槽

东周时期的韘形玉饰

至少还可以套在手指上


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同属于东周战国时期的传世品「玉凤鸟纹韘」


不仅不能套指也不具实用功能

仅供佩戴装饰用途的「韘形珮另称韘珮」


本器扁薄,厚仅0.5,高7,左右宽2.4公分

从结构看


上侧端的柄状凸翼,被镂雕成一只鸟

已失去了勾弦的实用性

下侧则美化为分叉的鸟尾

器体的正反两面

分別以绘线刻绘螭纹于鸟纹

器中孔径为1.6公分

理当无法套指

器頂钻一细孔俾以穿绳佩戴



通过以上陈述可知

韘形佩的形态虽然是来自于韘形器

但值得注意的是

两件功能各异的玉器,是同时间并存的

并非因韘形佩的出现,从而取代了韘形器

至少在东周战国时期

韘器与韘佩是互见共存的


观察韘形器的正反两面

布满了饱满的榖纹

及浮雕的几何式花纹

用以钩弦的柄状凸翼及反面局部

阴刻纤细缠绵的云纹

类此纹饰的构图,多盛行于战国中晚期

至于造型

与春秋战国晚期的韘形佩基本雷同

尺寸大小与高度也相若

是以本器当推断为战国晚期

惟其柄状凸翼位于(反面的)右上侧

适套用于左手食指以扣弦张弓

从而推知,本器当为左撇子所用


韘形佩呈扁平片状

主体尚不脱离上尖下(椭)圆的韘器形态

而中孔无法套指用以钩弦

正面阴刻的如意云纹

游丝飘逸如云烟缭绕的柔和

反面浮雕的几何形云纹

却如矩阵密布澎湃汹涌的刚毅

类此阴阳相谐的刻绘

亦为战国中晚期常见的纹饰形态


韘佩之上与侧端

则以出廓的布局和镂空的技法

琢作龙及凤形蹯踞于器缘相望

其刀法刚劲简炼,气势雄伟

与上述中山国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龙纹饰板酷似

是以本韘形佩当可推为战国晚期器



西汉早期的玉器

仍多延续战国晚期的用玉传统

装饰功能的用玉

在整个随葬玉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不但显现出当时玉器风格及工艺水平

而且从其造型和纹饰的工整精致

亦不难窥知,装饰功能的玉器

成为突显墓主人

身份、地位及权力、财富的重要表征

    以广州南越王墓为例

随葬的韘形佩高达7件之多

为上述各墓之冠

每件韘佩的造型皆很奇特

器体修长,正面稍隆,背面微凹

左右两侧出廓镂雕为一大一小的凤鸟

摇曳生姿,气质不凡

尤以不相对称布局的设计

更显得份外的华美秀丽

惟令人讶异的是

曾雄霸岭南一方的南越王

既拥有造型精致、数量最多的韘形佩

但却不见一件实用的韘形器

何以如此,颇费思量

 同属西汉早期的楚王墓

却出土了一件造型酷似韘形器的韘形佩

正面弧凸,背面内凹

原用以钩弦的柄状凸翼

琢作成一凤形,蜿蜒于器上

加诸穿梭于阴刻的云纹

使形态生动而传神

依器形外观而言

几乎与战国晚期的韘器近似

惟因凤首的造型确不能钩弦

是以本器应归属于装饰用玉的韘形佩


以上两款西汉早期的韘形佩相似

此款器体略扁

正凸内凹,器上侧端的柄状凸翼

形成一出廓镂雕的长尾凤

伫立在器面浅浮雕的龙纹上

一幅凤鸟婆娑、神龙腾越的气质神韵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西汉早期的玉韘

即使承袭了战国晚期的遗风

但细察下,仍不免看出若干具体的变化


    (一)以图一四战国晚期韘形器为例

演变至西汉早期

其原用以钩弦的柄状凸翼

多被镂雕美化成出廓的凤鸟形

如图一七及一八,看似实用的韘形器

实则已尽失扣弦射箭的基本功能

逐渐过渡为装饰用玉的韘形佩


    (二)以图一五战国晚期韘形佩为例

时至西汉早期

其出廓的凸饰已演化成左右的附耳状

造型富于变化,正如图一六所见

左右变形的凤 鸟等长却不相对称的设计

 套在食指用以扣弦的韘形器

皆具一定的高(厚)度

相反的,对于装饰用的韘佩

故形态扁平、中孔渐小、纹饰考究华丽

由此可知,凡功能改变,其形制也相应而变

这是历来玉器琢作,所必遵循的不变法则


西汉中期的玉韘



西汉中期以后

几乎没有实用的韘形器

但作为装饰用玉的韘形佩却广为风行

形制上除扁薄片状的发展外

在主体两侧(出廓)凸饰的造型

不但益显发达而且夸张

例如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土的韘形佩


形体椭圆,薄如片纸

两侧镂雕的凸饰,为上下层叠的游云

固然是左右形似的布局

但却是长短(多寡)不一的表现

突显出夸张美化的目的

加诸碾琢讲究,线条流畅

使凌云浩气回旋萦绕,令人瞩目

这件西汉中期的韘形佩

左右各以镂雕及浮雕的技法

琢作龙蹯虎踞于出廓的两侧

神出鬼没并对峙在激扬的云天中

孔内被澎湃如浪花的云朵,覆盖了两边

徒使间距仅余0.90公分

这种设计中孔套指的功能已废而不用

仅留为装饰美化的目的而已

本器刀法娴熟洗炼,龙虎生动传神

刚柔并济,赏心悦目


西汉中期的韘形佩,出现了一种新款式

形体趋于狭长形态,虽厚度未详

但整体观看,应该是扁薄的片状

出廓的凸饰,镂雕口衔绶带的长尾凤鸟

依偎于高耸的竹木旁

本器值得注意的特色有二点:

一,原本两侧各自独立的凸饰

现已相互连结,成为单一的构图

并环绕分布于主体的绝大部份

二,中孔不但口径趋小,而且呈现椭圆

可以看出对设计的考虑在于配合

整体狭长形态的美化所需


以上特色

在同时期各地的墓葬出土者也不少见

笔者以为,类几近环绕式包围

而中孔椭圆细小的韘形佩

应风行于西汉中期的晚段

以致西汉晚期韘佩的设计

据而大放异采


西汉晚期


 晚期的玉韘

在原几近环绕包围式的形态上

设计布局此起彼兴

也愈趋斗艳争奇

此珮为青白玉,质地温润

全器笃实雄厚,为挺拔生动的圆雕

中孔周边的微弧面

以阴线及浅浮雕刻绘滚滚采云

表现出浩气蓬勃的生命力

主体外围则以掏膛高浮雕的技法

琢作刚健俊俏的龙及虎

其矫健的力道与优美的线条

将龙腾虎跃的体态环绕在主体的周围

其龙虎相搏的雄伟气慨

如同潜蛟腾越于狂澜的滔滔云海中

类此憧憬与夸张的妙合

是跳脱旧的传统气息灌注了新的风貌和审美

才能突显出的豪气干云及浑重深沈的气势

其庄严奇美的神采

也展现出大汉盛世的时代精神


后出土一件包围式的韘形佩

外观狭长而扁平,中孔椭圆

其上端突尖处,隐藏在出廓的凸饰中

主体周边环绕两只镂雕的独角螭龙

穿梭翻滚于层叠的九云霄中

《楚辞·大招》所云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

在汉代谶讳神学大兴占卜之风盛行

之所以「乘云气,御飞龙」

而「羽化登仙」

往往是世人心荡神驰的崇高向往

本韘形佩反映出了当时的世俗信仰


江苏出土一件构思奇巧的韘形佩

形体的设计更显修长而轻巧

一侧浮雕足踏流云的龙纹

另一端则小螭依偎交缠于龙身

刀法流畅娴熟,造型生动活泼

其质纯、形雅、工精、意深的特色

皆反射了当时世俗与价值的共相


西汉晚期的韘形佩,虽各个妩媚千秋

但也具若干共同的特点:

   一、外观形体,即器身较趋向狭长的形态发展,孔径亦因而趋小,间或略大,且其圆孔也倾于椭圆的变化

   二、左右两侧出廓的凸饰异常发达,甚或夸张式的包围主体的周边

   三、正因上述形制美化的需求,故两侧出廓的龙虎或其他鸟兽纹,随形显得格外修长而蜿蜒,或与衬附的云海攀援缠绕,其生动活泼或凝厚简炼,皆不难窥见时代风尚的神采


东汉及以后的玉韘



据资料显示东汉的韘形佩

其数量远逊于西汉

但在造型和纹饰的发展却更富于变化

例如湖南零陵县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韘佩

外廓为奇特的椭圆

中孔细小也随外形而椭圆

孔外镂雕的螭蚊布满全器

发掘者竟称之为「羡璧」

其变化多端可见一斑



此珮外围轮廓近似椭圆

薄如片纸,中孔明显变为长形椭圆

主体0.5的周边

镂雕三只头上独角的螭龙

交缠穿梭于层叠的浮云间

擅以阴刻的曲线和短而平行的细线

装饰龙躯和四肢

藉以彰显体态的流畅与动感

为东汉时期常见的装饰手法


见其器形外廓狭长椭圆

一如窄长略弧的中孔

上下两端各镂雕以独角的螭龙

修长的躯体相互交缠

包围了韘形主体的四周

局部以细短的阴线勾勒

如同流利的毛雕

使奔腾的双螭,益显飘逸翔飞的神境


    无论如何演变,在东汉形制繁缛的韘佩中,仍依稀得见韘形主体,不过相较下,东汉的韘形佩毕竟与西汉具若干的差异,较显着的特色为:

    一、在主体外围,出廓而发达的凸饰,因构图交相缠绕的布局,使韘形的上端突尖若隐若现,倘非详察,恐难发现。

    二、中孔的形态,常与外廓一致如影随形。如上图所见,椭圆的外廓,必带有椭圆的中孔,且孔径往往刻意的缩小,以增孔外美化的目的。三、环绕于韘形主体0.5外围的凸饰,不论系鸟兽或流云的纹饰,不难发现皆以浮雕及圆雕的技法所碾成,是以鸟兽云纹更显纤细而缠绵。


即使东汉的韘佩多为精致

然数量并不丰富延至东汉以后

随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社会不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韘形佩的发展也趋式微

偶见一件精工细雕的韘形佩几难复见

固然韘形主体清晰可辨

但见两侧镂雕的龙纹

乃其阴线刻绘的装饰

皆不够娴熟流畅,图像生疏

不但与前述历代精美的韘佩大异其趣

同时也反映出晋代玉作的衰微


依本文的研究可知,從商代晚期具原始形制的韘形器,發展至東周戰國時代,韘器的形制已迥然不同,同時也出現了以韘器為芻型的韘珮。易言之,原具射箭實用功能的韘形器,在戰國晚期已趨式微,與此同時也分化出佩戴裝飾功能的韘形珮。

      此外,取而代之的韘形珮,主要風靡於漢代(西元前206-西元220)四百餘年,體現出古代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主要成分。兩漢的韘珮紋飾,常見的龍螭游雲。龍、螭在古代神話中皆為水神,表现出古來「天行健以自強不息」的天命史觀。



玉韘的演变如同一面鏡子

它反射出古老時代的社會觀念

世俗情感和宗教信仰

历代的韘器與韘珮

皆我中华弥足珍貴的文化遗产

不仅為玉韘的演化提供了实物的证据

另以艺术的角度观之

历来各界的题材美術之奇葩竟放


biubiubi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清大图展示,汉代玉韘的演变之路
破茧成蝶——玉韘演变之路
古玉形制演变——玉韘
第1162篇玉韘的演变3
玉器家族话玉韘
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及其仿制工艺(转载)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