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

来源:《中国武术文化散论》

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历程中,于民族的总体文化氛围中孕育、生长、发展、衍化。它既有从自身规律中产生的本体特征和形态系统,也与其它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潜移默化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哲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伦理、宗法观念、民族传统等,逐步形成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面对它正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术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注意发扬其民族特性,它将失去独具的光彩,也便失去了推向世界的魅力;过分狭隘地强调它的民族特性,扩大其玄秘色彩,不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又有可能成为推向世界的阻力。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窥测武术民族文化特性与现代体育竞技的矛盾与统一,战略的目标来调整武术的价值取向和技术策略,将有益於武术更为深入地推向世界。

(一)关于武术的多元性

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练功方法多种多样,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东方的综合性体育的“大千世界”:然而,我们也必然看到问题的另一 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它所形成的是一种拳种纷纭,功用混一的“自然体育”,为外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较有影响的、体系较完整的传统拳种和地方拳种,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开展竞技显然是不利的。众多的拳种一起推出去,也是不可能的,就其社会功用来说,一个拳路即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这种多元性有喜闻乐见,便利就用的一面,也有技术目标模糊,不够集中的一面。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就地理环境来说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受“大一统”的思想的制约,经济上以封闭的小农经济为主,“重本轻末”,看不起经商,可以说与“海洋型国家”的古希腊文化迥然不同。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本观念的古代中国,习惯於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致中和”“求和谐”,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就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他们的主要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节气里竞武较艺用以吉庆娱乐,宗族村落间有纠纷时,又用以械斗自卫。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宗法思想颇重的国家尤其是血缘关系,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排外性,武术中的“师徒如父子”,民间结社中的“结盟兄弟”,也是一种近於血缘的宗法传统。所谓“教师相传,各臻妙技”,秘不外传。技术上的封闭,必然是各执其理,对一个地广人众的中国,出现多种门派、多种技术要领、多种动作规范,就不足为怪了。日本的剑道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纷纭到统一的过程。据一日本剑道代表团团长介绍:镰仓时代便纷繁不一,室町时代有增无减,而到德川时代发展至500多种不同流派的剑道,明治中期开始改革,于1910年得以统一。回顾建国以来,对武术的体系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逐步消除了宗派门户之见。在“百花齐放”的前提下,重点推出了以长拳为主的竞技项目和竞赛方法。它是在继承查拳、华拳、炮拳、红拳、少林拳等多类同拳种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提炼和统一的结果,具有较明确的动作技术标准和技术要领,成功地为武术竞技运动打开了局面,因此,将长拳、南拳、太极拳和以长拳技术为技术的刀术、剑术、棍术、枪术推出为亚运会竞技项目,是可行的,具有科学基础的。而南拳和太极拳正在总结长拳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增强在动作标准化之下的竞争机制。

从以上来看,纷纭的拳种和多元的功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式,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可行的,显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丰富多样的武术文化,易於使世界上不同喜爱情趣的人们得到对应的满足。武术的独到健身方法,将打开人们强身健体的新途径,武术的修心养性方法,将启发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入世之学,在现代文明中发挥作用。作为一种体育竞技形式,它的多元性是不可行的,庞杂的拳种,迥异的风格,参差的技术,多种的目标,是不利於进行竞技和较量的。

(二)关于武术的竞争性

从古代狩猎和战争中总结的技击之术是武术的源头。始自搏杀格斗的武术,自然充满着竞争性,如“角抵”、“手搏”、“相扑“、“击剑”等,《管子·七法》中生动地记载了“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飞乌,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围”。从战国时代赵文王“剑士夹门而客之千余,日夜相击於前”(《庄子·说剑篇》)到汉魏曹以蔗为杖与奋威军邓展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 即使是脱离搏斗“敌我”双方的套路演练,也是在寻求一种英雄主义的豪壮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神话中的“刑天舞干戚”,头被砍了,却不倒下,“以为目,以脐为口”,显示了民族向往的一种昂奋的气概。(《山海经·水经注》)汉唐时代的鼎盛时期,出现的“刀舞”、“剑舞”、“钺舞”的舞武,诗中描绘“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无不与民族的恢弘自尊、开朗奔放的外向时代心理基调相关联。美国学者德克·布德教授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中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不同”。《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孔子提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被孔子称为“君子道者三”(《礼记·自罕》),“刚毅、木、近仁。”(《礼记·子路》),“文治武备”的伦理思想对武术追求自强、外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术无论从技术渊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都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进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 但是,中国的社会时有兴衰,对社会起重要影响的士大夫心态,时常在进取与隐退,杀身成仁与保全天年中摇摆。 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於武术也不例外,当中国社会在衰退之中,家中的消极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道家的“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毋太过”的中庸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在武术套路中追求完善自我,求其适中,不能说没有渗透关系。宋明之时的理学家,集道之大成,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偏重的不在是以“刚健为主”,“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的适度“不如守中”的适中,“无过不及”的圆活,主张“松静”的轻灵,视武术为“仁者之艺”,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无争扭转,削弱了它的竞争性,与奥林匹克体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强”相悖而行。当然从中国文化来说“柔静”学说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两者相对相引。武术中的以刚为主的拳术和以柔为主的拳术也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中国武术的技术特色,只是后者竞争性相对较差,在现代竞技运动中有一定的难度。它不是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很难用一种竞技的尺度去衡量,诸如赛跑无从比“适度”、跳高也无从比“恰好”;即使是篮球运动,也是以“更准”为旨要来显示“更强”。“太极推手”主张“见利思义,舍己从人”,是一种君子间的技巧性较技,透彻一点,是太极拳的“一种锻炼方式”,进而散手的“一个过程和阶段”(《陈氏太极拳图说》再版序)。我们决不否认它的用力、用法之妙,要改造为对抗性竞技,尚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对於太极拳,是目前世界上开展较广泛的项目之一,东邻日本的太极拳参赛者达总体的80%以上,如何在太极拳的竞赛中既保留一个重要课题。又有比较明确相互较量的标准,以适应於竞技,是武术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武术的竞技未末必完全走西方体育竞技外在、客观的标准,却仍然需要走中西体育结合之路,现行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已见端,只要不懈地努力,是有可能为奥运会所采纳的。

(三)关于武术的内倾性

如果说,西方体育的运动技术主要是以身体外部的力量、速度为进取,那么武术的运动技术则以内外的和谐为特点。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俗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具有极丰富的内含。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内四法相合;太极拳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南拳中讲究“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八卦掌中提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形意拳中的“六合”则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等,都是在武术的长期实践中,历代宗师苦心磨砺的结晶。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健身方法,这种整体和合的要求在竞技运动中也是具体可行的。既然是“内外合一 ”,相比西方体育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诸如心、神、意、气,西方体育中也有呼吸的调节,内脏器官的适应,心理因素的运动,然而与中国武术的“内”相比,深度上相距甚远。就“气”而言,中国哲学里把它看作是万物之本,“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天地之气以生”(《艺境》)。在武术中“气”被视为本根。表现为一种是精神的,如“气势”、“气韵”、“气脉”,是宇宙中鼓动万物中的“气”的原力和生命节奏;另一种表现为物质的,指血气的运行,气机的运转,“劲刚则气盈,力竭则气衰”,“力从气生,气隐力显,无气则力从何来”(《少林拳术秘诀》),故武术技术中无不强调养气、练气、集气、运气。就劲力而言,决不仅是一种外显的力量,“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易·系辞下》),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中“以意使劲,五灵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武术汇宗,上篇》),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劲力方法。使人琢磨不尽,玩味不厌,充满了力的内蕴技巧。发劲中讲究调集全身,发於一点,所谓 “刚发乎内”“心一颤,四梢皆至,内劲即出”(《少林武术》)。精神上也要求含而不露,决非剑拔弩张地形露於面,长拳中讲究“怒藏於心”,太极拳则“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武术的内含性表现了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末画前”(《中国哲学简史》)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含,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当然,对於武术的内倾性,也应取辨证的态度。武术中确有一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於玄妙神秘,所谓“神物方而易无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武术界曾有人认为武术的功力越老越高明,愈妙道。“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行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次,真神品也。”“太极之理,发於无端,成於无迹。”(《陈氏太极拳图说》)应该承认老人的经验、体悟是丰富的,然而衰老是人的自然规律,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仅以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含来评判高低,以此来评价竞技水平是不足取的。

总之,武术的内含对於推向竞技运动时,一方面要保留其“内圣外王”对武术的影响,人们在反复地演练中得以体悟,正可以作为人生修为的手段。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於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在的境界,获得高於道德价值的道德。”(《中国哲学简史》)世界人民对东方的哲理的探求,武术文化不妨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四)关于武术的整体艺术观

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艺术中最典型的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运动的出现,深受其影响,尤其表现为整体意境和对立统一。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於一招一势、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於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 ,尤从精神、节奏、风格中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意境,犹同将自身“置於一个战斗的场合”,(《武术运动基本功训练》)气势如虹、气韵生动、气质贯一,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气概。武术中强调“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创造了一种战斗的艺术的意境,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既是恢宏,又是蕴籍的;既是飞动的,又是沉实的。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意境之美,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成为一种东方艺术的人体体现。“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吕氏春秋·大乐》)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运用阴阳来表现事物的对立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在武术的整体运动中无不体现了这种艺术的对比与和谐。武术中的“动迅静定”,“重如铁,轻如叶”,“快如疾风,缓若鹰翔”,少林拳中的“秀如猫,抖如虎”等,常常以鲜明的对比,和谐於整体之中。而“刚中寓柔”,“绵里裹铁”,“动中含静”、“静中寓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是矛盾对立的合二而一,致於中和。这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辨证统一,“动转有对”,“生生不易”充满了东方哲理和艺术情趣。 诸如劲力的整体性、协调的整体性,身法之妙,劲力之巧,都存乎於整套技术的运动变化之中。武术裁判法中将动作规格作为个体技术来评定,将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作为整体技术来评定,正是体现了这一民族文化特性。然而对整体技术的辨别是一个难点,在外推之中应先强调其具体的一面,引人步步深入;同时还应更条理化一些,尽管相互间关联性很强,作为竞技运动,整体技术的八个因素不应浑为一体,最好能更条理化一些。是会逐步为人们所接受的。

(五)结语

当改革开放的国门敞开之后,对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成为一种热潮,其中也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观点,我们是不能苟同的。我们深信武术做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当然探索它的推行时,应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不伦不类;完全不顾当今世界体育的现实,一味强调民族传统的个性,强加於人,结果将是独来独往。为此,在策略上我们应分为两个层次,点面结合来推广:一种是竞技武术。集中适於竞技的项目,坚持技术核心的民族特色,吸取世界竞技中科学合理的竞赛方法,打进奥运会,将有益於武术在各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以此为点。一种是武术文化交流。应充分发挥其多元的功用和丰富的拳种,开拓它丰富的哲理和医理,成为人们一种喜闻乐见的东方健身之道、养身之道、娱乐之道、防卫之道,以此为面。我想在此引用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价值。”(〈中国哲学简史〉) 我们时代赋於的重任,正是要发扬武术的长远价值:跨进奥运会,开拓武术文化,为全人类造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今太极拳推手运动现状之思考 ---陈惠良 郝怀木
“太极拳与养生”——练好太极拳,享受一百年
真正的中国武术不但能打实战能力强而且历史悠久
第698期:陈氏太极拳与少林拳契合点研究(四)
中国武术的回眸与展望
再论“打练结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