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贫乏岁月的读书时光

看到好多网友谈书论事,有的在小学时就开始看大人字书了,真钦羡不已。不怕笑话,记得上到初二,暑期里有个全校的读书交流活动,我也参加了。当我将自己的读后感交上去时,那位小组长、初三的大哥哥扬起稿纸来对同学们哂笑道:“大家来看,这也算是读后感?”我没有笑,也没有觉得可羞愧的,当时自我感觉还真是不差呢。我是认认真真地将那本小人连环画翻烂了的,还是觉得写不出书前的《内容提要》那样高水平的好文章,就抄了一遍。我现在还记得,那是一本翻译过来的外国电影故事,叫《黑郁金香》。《内容提要》的结尾里,照例有如下言语:“当然,书中有些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思想,读者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
  

父母是不读书的,家中也没有一本大人书。所以,当我在爷爷家的床角落里看到有好多的书,直垒到高过床沿,与一旁的五斗橱相平时,真是眼热。当时就叹息:什么时候我也有这么多书,就好了。爷爷是个爱惜书的人,他的书买回来,总要用牛皮纸包成四个角,再用他的蹩脚的毛笔字,写上书名。他也不太愿意让我读那些书,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我心里很是气愤,就不声不响地跑到四平路新华书店,买了本作文读本。记得是南汇县乡村一学生写的,有一篇在草垛里躲猫猫的文章。然后,又自说自话的乘车逛圈子,第一次看到复旦大学门内,耸立着高高的、白白的毛泽东像,在正午的阳光中,对着我微笑。在虹口公园下的车,是为了看一看鲁迅。结果很是失望,鲁老爷子高高坐在藤椅里,一本正经地倒和爷爷一活脱。从四平电影院里看了一部片子出来,外头已亮了路灯。回去后奶奶就数落我,我不响。爷爷其实心里最明白,看到我手里的书,却道,“这本书蛮好,你是要看看这些。”第二天,他从书角落里,找了本《我的前半生》给我。
  

爷爷这些书,现今大多就在我身后的书架上阵列着,无非是些古籍:《聊斋》《拍案》《金瓶》汇编、《红楼》补梦续梦后梦等等。现在想来,当时他大约是觉得我还不适宜读这类书。
  

上了高中,我似乎对看书有了一种痴性,见书就看,却是因种种原因,看得并不多。现在想来,大约还是高考的压力太大了。我记得自己写了一篇《娜娜》的读后感,被语文老师贴到了公告栏里,很是兴奋了一阵。去年偶然遇上同班一女同学,她如今在做着米奇服装的代理,见面第一句话就笑道:“你那篇《娜娜》真肉麻。”我倒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只是陪笑。因为我实在记不起,自己当时文章的内容了。
  

高中的图书室,只有很少一部分文学书集外借。古华的《芙蓉镇》,福尔摩斯探案,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就是在那儿借看的。我当时对文学类书,古今中外,根本没有一个好坏高低的概念,真是叫乱看书。一天,从书柜玻璃条的上方,用手指推出那本《文心》时,也只是看这书名有些熟,老师好象在课上提到过(其实大约说的是〈文心雕龙〉)。那个下午,在我的印象里特别深。我傍着图书室的墙壁,一下子就读进去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文字太好了。书里写了三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内心复杂的情绪。居然还有谈恋爱的。这怎么可以呢?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夏丏尊、叶圣陶两位亲家翁,真的写活了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感觉,太亲切了。夕阳淡淡地照射在图书室的彩绘玻璃上,从走廊上向外望去,不远处就是那座天主堂的尖顶。瓦黑的砖墙,有些青青的藤蔓爬延着。院落内,有两只母鸡,低着头在啄食,忽而又斜仰起头,似乎在瞧着站在走廊上的我。我知道那是天主堂的后院,是几家教内人士的住屋。从建筑外表也可看出,这座图书楼,原本当是教堂的房产,不知什么时候,打中间隔了一道围墙,就成了学校的了。一种静宓的訇然之音,美仑美奂地从我心际生发出来。我知道,这些都要感谢这本《文心》,还有那夕阳,还有那教堂……
  

真正的读书,还是从大学开始的。
  

第一学期,还是没有头绪地乱看书。有时是跟着读书界当时的流行思潮走。王朔热已是接近尾声,新写实开始走上前台。先锋小说的声音,因当时的严寒语境,那是要到杂志仓库里去找出来的。苏童余华们的名声,也没有到现今的如日中天地步。我记得当时,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正在火着。还有朦胧诗,似乎一个爱好文学的,不写上几句,那是说不过去的。我的日记里,记下了当时涂鸦的几首:
  
  1、车祸
  
  安琪的魂儿是蝴蝶
  腾腾而上
  人群,是开闸后的裹拥
  莫名的喧哗惊呼是间道上绿叶上的尘埃
  七月的冰原凝住尘埃
  蝶儿窥着我的悲悯的脸庞
  翩跹而上 悄没声息
  
  2、流
  
  屋前院内渐渐没了
  树和鸟语
  街头的不义事件
  追逐相生
  
  3、晚日
  
  如果夸父
  反身逐你
  也会 临美而死
  
  4、无题
  
  在菩提树前拜跪了千年
  斜挂的风铃
  杳然静谧
  
  一颗星划过耳隙的黑幕
  夜遂有了阳光的眼睛
  影影绰绰的绿拥着我
  绿是风的符号
  叮咛叮咛咛……
  我使劲嗅着天使般的妙音
  
  5、古庙
  
  爸爸说 是他们
  将菩萨请进了小河
  我却仍守着古钟
  默诵着经文
  
  有时候 杜鹃花里的阳光
  荫翳地睡在书脊上
  我于是会伸腰踢腿
  作个檐梁上飞龙的姿式
  
  还有呀 蝶儿从暗廊
  步悠长的钟声
  翩然来我肩上打盹
  我以为是 满嘴蕃茄香的女孩
  
  
  6、小村
  
  流霰也仕女归车般
  莲步走了
  农夫 扛着一篮自在
  晃悠回家
  
  少年站在小桥
  将梅仁吐入流水
  老者反袖踱步
  于年轮的荣光里
  
  看, 庭外两点三点白衫儿
  是龙门阵上的旗号
  女儿却道
  好像一朵两朵甜甜的云儿唉

  

有一阵梦中都在作诗,一有所得,遂在帐子内打着手电涂在本儿上。上述这些,皆是当时梦里胡思乱想的结果。后来就冷了下来,自我看了《世界文学》上的两篇文章之后,我决定有系列地看看书了。
  

《世界文学》杂志1985年2—5期,登载了安东尼·伯吉斯的《现代小说:九十九本佳作》。我记得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所谓的艺术小说和形形色色的通俗小说之间的区别也许是:在前者里,人比行动更重要;而在后者里,情况恰恰相反。”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小说,当时翻过来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二三,至今见到的中文本,也不会过大半吧。
  

在《世界文学》1983年4—6期,登了西利尔·康诺利的《现代主义运动(一)(二)(三)——1880至1950年英、法、美现代主义代表作一百种》,很遗憾,虽然仅仅止于1950年,有些书我至今也没见出过中译本。
  

我之所以会去从尘封的杂志室里,找到这些东西,实在也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太阵旧,令人气愤不已。中国现代文学,仍是革命主线的鲁郭茅巴等几家。更可笑的是外国文学,学的居然是19世纪前的东东,还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娜拉出走后怎么样,红与黑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契诃夫高尔基肖伯纳德莱塞,实在令人头大难耐。
  

在学校时,我买书不多。也只有发了肉贴,才有余钱去奢侈一下。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那时候译林版的七卷本出来没多时,要四十元多点。书店去了N趟 ,拿上拿下了N次,翻来翻去了N次。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90年代初的四十元,不是个小数目。思来想去,也就算了,安慰自己,等工作后买吧。不意料地,那次返家,母亲看我的皮鞋旧了,多给了五十元钱,让我去买双新的。嘿嘿,我第二天就将那七本书捧了回来。下趟回家,母亲看我脚上仍是那双老K皮鞋,我也不瞒她,如实告知,她恨恨地道:“你有本事就再穿一年吧!”我只得再穿了一年,反正还有运动鞋在替换着。
  

工作以后,头两年是买书最勤的时期。身后三个书柜的书,大多是那时候买的。后来去书店,也只是看的时候多,买的时候少。也不知是为什么,是书配胃口的少了,还是自己有些淡漠,两样都有吧。我在想,换了现在的我,拿到一笔钱再让我选择一次,是去买一套书,还是买一双皮鞋,我会毫不犹豫选后者的。
  

读书最勤的时期,亦正是大学那会儿。想想一个寒假,我可以细看完四大古典小说,连带一本《聊斋》。而现在,一套《追忆似水年华》,我看了一年半,才算断断续续看完。上次看到一网友的文章,道他看完《追》书,仅用了三个月,深佩之。
 
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四日初稿

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读后感
读后感:《苔丝》,最后的菊花
刘佩华:文学的力量
如饥似渴的读书年代
【洞庭作家】董纯朴/小小图书室
邓乐荫丨 回忆李仁华叔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