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此可见,中医必将长存于世
我对中医的态度是复杂的,之前主要处于这样的中医正反两面的矛盾之中:反面:1. 中医阴阳五行那套理论是不可靠,不科学的,没有客观、微观基础的,大量理论要么早已证伪,未证伪的又无法证伪因而违背了科学性。2. 西医的药成分清楚,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副作用也清晰明白;而中药通常吃一剂中药,成分很多,有可能会有非常不好的副作用;此外,所开的药没有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自己本身就是一次试验,成则成矣,不成则不成矣,使得病人对自己病症前途茫然不可知,虽然医生本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有把握,但是因为中医缺乏科学性(也就是可证伪性),所以即使医生开的药方给所有中医生看,也言论纷纭,各有各的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辩越不明;如果你去看两个中医,可能会得到两个截然不同的诊断,看十个,可能会得到七八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与疗法。但是看西医,虽然西医对某些病症的理解(病因且解法)有分歧,但是显然会比中医的少得多,并且会越辩越明(当然越辩越明不代表最终就有唯一答案),可能看两个会有不同的诊断,但看十个,可能就出现大数定律,多数人会支持其中一个诊断,而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医没有客观的微观基础,没有可证伪性。3. 中医显然是一种经验之学,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某些病正确的治法,那么对新出的比较难的病症无法解决,如非典,艾滋病(当然,这点上连西医也没法解决,但西医不断发展,相信总有一天是西医而非中医会解决这个病)4. 中医完全放弃外科手术,显然是不完全的治法,必然会使得一大类病症没法治(如食道癌,用手术切除是最好的),这已经说明中医是自废一臂的不完备的医疗体系。5. 中医药方出现后,复制的门槛极低(只要购买相应药材即可),不像西药,有些化学成分,制造成本高昂,并且有专利保护,中医药方没法专利保护,复制药方就像买菜一样容易。这使得很多医生有药方后不肯公布于众(至死也未必公布),这白白糟蹋了智慧成果,本质上是不利于全世界人民的福祉的,而因为中医药的特别性,目前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目前有几个中药上市公司如仔广的药方都是保密的。6. 这点与中医本身无关,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下也使中医的不可证伪,非公开性的社会负面作用加大:中医的不可证伪性给道德低下者可乘之机,经常用中医的幌子骗人;谋材也就罢了,甚至害命者亦不鲜见。西医在配合家庭医生的制度下可以有效地解决骗人,但是中医的不可证讳性使得即使有家庭医生,亦无法解决此问题。正面:大量的个案,中医解决了西医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解决或者无法解决的病症。你看,即便负面有这么多因素,但是正面只有一点——有大量的且重要的病情个案表明中医有效——亦足可跟这么多负面抗衡,因为”有效“是医疗方法最本质的诉求。所以问题在于,中医的有效性机理是模糊的,不扎实的,别看有大量的个案是有效的,也有大量的个案是无效的——这才让人对中医又爱又恨,另一方面,西医解决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恐怕更多,所以有识之士提出了”废医用药“的做法,”废医“如果就是指废除整个中医体系,我以为这样的做法大谬,这个结论就是本人读完此书后的感悟,我以为”废医“要保留中医体系中一些好的想法,当然也要进行大手术,大手术之后,依然会保留中医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与结论(结论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一定要加入可证伪性。我坚信,如果中医迟迟不加入可证伪性最终还是会被人抛弃的,尤其是西医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中医的重要思想:1. 对待疾病原因,西方从微观的角度找:细菌、病毒;中医从宏观的角度找,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内在平衡被打破,而致使内在平衡被打破的有外因与内因(外邪与内邪),并且从人体表象找出内在平衡被如何打破,根据不同打破的方式去治疗,形成藏象之学(藏之于内,表之于象)。宏观未必输微观的:1)看清楚一个人漂不漂亮不需要看清她一个个细胞,整体视角也能把握事物性质。尤其是某种病,可能这种病在宏观上可以归为一种病,疗法就一个;但是对应的微观的病则有若干个,有时反而无法治疗,因为人类要一个个搞清楚这些微观的病理才能治疗。2)微观视角往往会漏掉一些病理,造成了治疗的偏废,比如有些病就以为是细菌侵入,所以采取杀菌,但是本质是因为肝功能有问题,所以杀了菌细菌再侵入。但如果用中医的视角宏观地看这种病,调下肝就治好了,其微观机理有两个:肝的某种机能下降,造成平时不容易入侵的病菌入侵。3)因为外在致病因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可知性,很多时候微观视角的疗法是昂贵的。甚至越发微观细分下去,反而越看不清楚实质。(因为确定性的损失)4)微观的机理不断地发现,反而使得宏观视角可以不断地吸收,增加宏观视角结论,以及结论的可靠性,使得宏观医疗不断地进步。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喻一个人学了微积分、代数,傅里叶变换,会编程,会修电脑,会设计网站UI,具备了自己搭建网站的一切具体知识,显然依然不能打败像马云这样的人才,马人思维层面是组织结构、商业模式,人际关系这些宏观概念,在社会上更容易纵横捭阖。有很多事,操纵宏观的概念比微观的概念更清晰,更行之有效。但是,微观也并不输宏观:1)不少病确凿就是微观上某些因素互动的结果,或者即便是相关性,也有确定的数字关系,如此确定的关系,为人类彻底解决这个病症奠定了基础。在这些点上,微观也可以吸收宏观的观点,比如同样的细菌侵入,是否一定要杀菌疗法?如果借鉴宏观的疗法,转而治疗肝,那么效果会更好吗?如果治疗肝的话,微观过往的医疗成果同样会提供十分确定有效的方法。2)微观的治疗,与各个理学科相通:物理、化学、数学....,是用整个人类的文明去与疾病战斗,更加有望取得根本性突破,人类对重大疾病的突破基本上是西方医学所做的。(如鼠疫,天花...)2. 中医有一套系统的方法从表象的症状辨别出病情与疗法。内在平衡指的是人体内在各脏器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的协调状态当中。不平衡则表明这种协调被打破了。失衡的原因要么是给脏腑提供动力与能量的精气的亏损,要么是邪气扰乱脏腑。前者为内因,称为虚证,后者是外因,称为实证。事实上,给脏腑提供动力与能量的精气(包括气血津阴阳),邪(风寒暑热燥湿),包括脏腑,都是没有客观基础的,外邪也很难测度,中医的脏腑跟解剖学的脏腑很不一样。邪包括温度、气压、微生物环境等等, 而精气中最重要的气,元阴元阳,事实上要本无实际物质存在,所谓气的通道经络很多医学家试着寻找但一无所获。这是中医广为诟病之处,中医的辩解是其是脏腑气血津等按功能、效用分类;气是一种作用的散布与游走,而经络是作用的路径,既然是作用,又如何有客观物质存在?中医不可证伪性因之而来,中医就是强行根据微观医学发展的结论,修改宏观上的概念,以包含最新的成果,如果他日发现外在环境除了温度,气压,温度,微生物,还有另一个东西(比如说“场”),那么相信中医的“邪”又会把“场”给包含进去。西医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个人认为,既然中医是按照某些功能对脏腑的内含进行不同于西医的分类,那么应该把这样的分类做得彻底一些,身体哪些部分哪些组织脉络属于哪个脏哪个腑,应该明确化;作用的路径存不存在,应该想办法用实验来确定:总之也把功能与形式统一起来。如果这样的工作做好了,中医科学性的大厦就建立起来了。事实上,中医人士是不会理会我这套的,因为在中医的思路看来:脏腑、邪、精气这些只是理论概念而已,藏象学说由表象得出内里,即是哪个器官出了什么问题,问题是外在的“邪”,还是内在的“精气”,这样的结论无需要客观微观基础作支撑,因为它是过渡性的,仅仅是为了导出疗法,因为一旦确定了“靶器官“以及是邪的问题还是精气的问题(是精气亏损,还是不应当的上升下沉),中医有一整套医疗方法来对付。由“象”识别出“靶器官”以及邪还是精气,以及识别完后一整套治疗方法,是中医的重点,毫无疑问,这套体系是大量经验得来的。象-藏-疗 中,既然由象至藏的理论客观基础薄弱,那么由藏到疗的机理说服力也没那么强,但是通过大量留下的验方对连接象与疗的藏理论进行归纳概括,也具备一定的演绎性,虽然谁都不知道这种演绎什么时候会失效,以及,目前为止,因为藏的理论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对《皇帝内经》的理解并不统一。3..关于药草的选择,中医有独道之处1)归经:中医积累了这样的经验,能知道哪些药归于哪些经(如XX药归胆经,在中医看来此药能够作用于通向胆的气,而气的性状改变,会使得胆的性状改变)这里又得说一下,如果是西医的看法则是XX药的某种物质与胆内的某些细胞或者物质发生某种化学变化,从而改变病症。但中医认为XX药作用的是气,并不直接作用于胆。显然,中医在这里又无微观基础。但是不得不说,归经药物在实践中是效果显著。2)四气五味:药有温凉寒热对气的作用各不一样。(一般而言,如果身体寒,则补温的药)而各种味道的作用于气的方法,以及作用的脏腑各不一样。3)中医找药的逻辑思维具有颠覆性,是迥异于西医之外的选药方法,任举几例:牡蛎质地重坠,故能镇惊安神。牡蛎生于水中,具含阴寒之气,能益阴潜阳。虻饮血而治血,鼠善穿而治漏。独活不摇风,可治风。(意思是独活见风不摇,所以可以治风邪:比如被风吹突然起疹子是风邪引起的一种病) 豕,水畜,可以镇恍惚(中医认为心主神思,而心又归五行中的火,金木水火土,水克火,所 豕可以治火。非常多,可以说,中医这种找药的思路是最容易让人觉得荒谬。中医反驳说:国外有专家认为黑猩猩虽然携带有艾滋病毒,但往往并不发病,所以希望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研究来发现和找到对付艾滋病病毒的抗体,思路和方法和中医相似。西医找治疗的方法首先是从微观入手,并且从具有”生命“的特征入手,只是中医更进一层,不光从具有“生命”的特征,还从自然特征入手,例如有些中药要使用河流的水而不是池塘的水,要取“河流的水”当中的“流动”特征。中医认为万物齐焉,人与世界外物应该相通的,如果一个物质能够耐得住高温,说明它里面有寒凉之物,那么人服用之后,应该也有助于自己身体寒凉起来。这种理论仍然陷入不可证伪的境地,并且疑点与自相矛盾之处甚多。4)药的搭配:君臣佐使之法。总结:总体上看,中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其对疾病的判断是体内不平衡所致的认识,比西医更全面,所以在医疗方法上很时会更高明,并且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可以不断地吸收来自西医的有用的结论,为我所用,使得中医可以不断地发展而不至于衰亡。其选药方面匪夷所思,但是成功案例亦有很多,万物齐焉的思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在地球看来,可能人与树都是一样的,人与石头,人与风也是一样的,或者是体内某个称为”内寒“的内邪,本质跟地球的冬天是一样的,只是人体内的冬天;总之在这方面或许要保持一些敬畏之心。但中医的问题仍然非常之多,还有一点,中医的特征使得对”诊“远重于”药“,医生的作用太重要,这种特征不利于医疗服务的供应,又是中医的另外的不足,且是大大的不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这些病证会发展出哪些西医病症?
千古名方《逍遥散》
中医诊断学原理
2020年5月19,20日金日光教授重磅解读治癌药方
中医不传的51种病症良方1、郁证之要药—...
精与黄芪与人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