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半年读书十佳:本是平凡人,也爱平凡书

上半年约读了一百多本书,惭愧承认读书在我这里常常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逃避行为(另外最近电脑声音莫名消失了,懒得修理,电影也就没得看了)。有书,空闲的时间就好有事情做。这空闲有人在某方面用功,有人拿来消遣,有人利用它忙着营生赚钱。读书似乎介于前两者之间,它不像玩网络游戏,也不是什么任务功课,唯独是挣不到半毛钱,还得支出不少。各种方式都能阅读的年代,阅读也许不该只固执地限定在出版的书上面。读书也太耗时间了,假如在休息日读了一本书,我内心很少会有充实感,反而是做点其他更有意思的事不好吗?而且目前也不是从容享受缓慢的时候。

不看书单,也不喜欢听旁人推荐。看到一本书的信息,感觉有意思便读。没有目的性的随波逐读,虽心怡自在,但现在看来也白白虚掷了许多大好时光。下半年立下flag,少读书,读好书。多花点精力讨生活,输出点什么。

来回取舍后,从上半年读过的书中选出了以下十本书。我读历史社科类少,也该补补,这十本小说为主,如果从这些书中总结出一个主题:那便是读到了平凡。


在一家书店偶然留意到了这本书的再版,它的封面跟2017年理想国出版的两册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作品极其相似,由台湾书籍设计师王志弘操刀。《只是孩子》的中文译者刘奕说,帕蒂.史密斯的书写得不怎么拽,只是当一个人认定生命是单程的,就没有不随波逐流的理由。这句话和陈震老师给这本书取的译名多像啊,没有既定的方向,没有绝对的规则必须遵守,人生需要那么一点嘶吼的反叛精神。

他们演绎着人生,人生也阴差阳错地演绎着他们,不知不觉便成了时代的传奇。但《放任自流的时光》并不是一本高光极强的书,苏西.罗托洛的笔下也不过是平凡的物事流转,个人岁月的起起伏伏。是她的回忆和读完这本书后读者的回味,为那段格林威治村的六十年代,他们的别样路途,涂上了非凡的色彩。于是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特别触动的点,偏爱某本书,它便是。怕落于人后、世事洞明的我们还有几人敢拿一段时光放任自流呢?既不是时间、也不是路程的考验,仅仅是相信内心的声音。

苏西和迪伦

想与大名人谈恋爱,最好在他还没有成为大名人的时候,能享受到最自然的简单。不然以后掺杂名人的光环,什么都不会牢固。可是同样的,无论一个人创造了多么辉煌的伟大,他也需要、躲不开最世俗的关系陪伴。鲍勃.迪伦说苏西是他的缪斯女神,他早期很多歌都是为苏西而写。但迪伦在苏西眼里,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巴结的时代偶像。他们出现了问题的恋情,还是会飘散终结。苏西也不想因迪伦被外人的眼光误解,绊住选择的脚步。她去读大学,专注于艺术,前往古巴宣扬政治主张。无需挂上迪伦的名号,她也可以将自己的一生写出一部漂亮的传记。

刚出版就买来,却一直放在家里蒙灰,书太厚也不便拿,甚至等到根据这本书改编、口碑不太好的电影上映了,我依然没有打开这本书。只记得《天才捕手》那部电影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段落,嘲笑菲茨杰拉德不能再写的沃尔夫,铂金斯失望不已地朝他狂吼:“ 纵使你写了多么绚烂华丽的辞藻,依然不懂得活着为何物!

终于趁春节的时间花几天读完了它,这是凭一己之力几乎创造了美国文学传奇时代大编辑铂金斯的传记,也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的边角料传记。这三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让这本书不致于太枯燥无聊,喜欢他们其中任何一个的读者,都会为他们的花边故事深为满足。作者司各特.伯格估计写他们时也禁不住感叹,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出道是拜编辑铂金斯所赐。可是事后却要用他们的名声吆喝,吸引读者了解铂金斯本人。实际上他们是互相成全的,编辑不是导演,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似乎便是隐于书后。

铂金斯和海明威

写作者,是多么奇怪的一群人呢?那种诚恳、认真、煞有介事,旁人看来恐怕真会觉得他们是一群病人,甚至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只能在狭窄的病友间传播。一时畅销,换得浮名,便已足够安抚那笔耕不辍所占用生活的经年长日。

既然相信有写作这回事儿,就得承认真有天才凡夫之分。一样的是他们都会面对精神衰竭之苦,现实金钱的困境。而每个作者身上的自大、惰性、疯狂和无穷的才情,不经一番梳理都将杂芜平庸。没有铂金斯,他们都不会是今天读者眼中的他们。

铂金斯的精神鲜少编辑身上会有,他内心是海洋般宽容怜悯这些写作者。睹人见其片段,窥读作者的水准可塑;不立作书信,永葆敏锐的君子心肠。他说文学衰败的问题是“无赖”少了,他挡着海明威投向司各特的恶意,隐在沃尔夫身后也去接受他想站立的渴望。再无哪个如托马斯.沃尔夫幸运的男孩,在屈熬磨难的文学献祭中相遇父亲。莫说职业苦,入情最难得。

这是绘本画家佐野洋子(代表作《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晚年随笔集,之前听许多豆友安利。原书译名《无用的日子》,内陆版译名太鸡汤,但内容总归是没多大差。佐野洋子是得了癌症,香港作家西西先前也得了癌症,把治病过程记下来,取了书名《哀悼乳房》,那“乳房”二字肯定会让路过的读者眼前一亮。我不觉得日子无用,可是难熬,大概也会选中这本书。

佐野洋子得知自己患癌,心情大好,十多年的抑郁症转瞬消失了。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当一个人感到生活足够圆满时,或是注定充满着无尽的缺憾,知道自己将在某个范围内从容死去,这其实充满着令人羡慕的尊严感。

仅此一次的生命让人依恋不舍,但它精彩的部分也实在没有太多。庸常、别离、贫穷、压迫、衰老,我们都很难去企及人生的自由之境,没有任何烦恼。人际疏离的社会,老无所依比死更可怖。

佐野洋子

在书中,佐野洋子讲了很多有关记忆力派不上用场的小故事,行文如此乐观,读者也委实不忍悲伤。听朋友说,在医院里住一阵子,就会知道现在的人有多么怕死,求生意志多么强烈。这可能是他们感觉还没活够,有更多展望的意思。佐野洋子老奶奶可不这样认为,她感知的更多是生命的消耗,人活一生要使用多少东西,每天丰盛的一日三餐,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为了填饱这个没有什么创造力的躯体感受一日生活的无用。而她经历战时、饥馑的年代,几个哥哥弟弟,没到二十岁就死掉了。她如果死乞白赖地硬要再活个百八十年,让他们作何感想呢?

门罗得了诺奖后,多次试着读她均以失败告终,那会儿实在没那心神读懂她。太琐碎,不传奇。时隔数年,惭愧这本书我也前后磕磕绊绊花了三个月才读完,一是此书比砖头还厚,二是门罗小说的密度太高了。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大学的女人当中,有三分之二中途退学,通常是为了结婚。”而门罗便是其中之一,结婚后,她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主妇生活。

爱丽丝.门罗

门罗只写短篇小说,原因却不是没那本事写长篇,而是她没有完整的时间投入写作。一日三餐的做饭,丈夫孩子的陪伴。迫于生活对文本的压缩,她凝练、精准的风格也照见许多长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凑字数、浪费读者时间。最近写作圈子仿佛也掀起了一波致敬模仿门罗的浪潮,但恐怕只有绝对的寂静,生活的沉淀,无求的书写,才能组织出那一篇篇宏大周致、呈现出生活最本质、幽深骨骼的小说。当作家不为炫技、证明才华而书写,后辈自然望尘莫及啦。她那细密而诡谲的叙事设计,读者只有真正沉浸进去,才能揭开那层层生活屏障迷雾后的刺痛。

身为男同胞,我有时竟不免羡慕想要成为生活枯萎、相夫教子的女性,获得她们的体验,窥看缩小的世界,究竟会怎样熬得人们绝望,迫切逃离,却又折返接受,满面笑意风轻云淡。今年读的克莱尔.吉根的《南极》有门罗的味道,但她应该还没门罗对庸常日子熬得久。而同样成为主妇、生活萎缩在一栋出租屋,我的那些姐姐们,一定会从门罗的故事里找到共鸣,太相似的鸡零狗碎、满面油光。她们有一天会摆脱一切逃出去吗?有一天会读门罗吗?或者试着写下她们的生活吗?我都希望!那么多女性作家向往描绘虚假一尘不染的灵魂生活,却很少有人能像门罗让人看到她们经历的生活百态。

这是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他的写作有一个共通的特质,便是无论写什么人,都是想写给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想提醒、挖掘读者身上自己所忽视的品质、坚持,或青春的迷茫,对命运的思索。之前文景出版的《斯通纳》,一位教师, 避开战争,从不想步入外界的庸碌争夺。有着失败的婚姻,糟糕的人际关系。可是没有多少人能看到斯通纳另一面的人生,他隐秘的快乐源泉。前阵子读了詹姆斯.索特的《光年》,书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另一个版本的“斯通纳”,漠视时代,有勇气去拥抱光辉而短暂的生活。

平凡的人,我们很有可能观察他的人生是全然错谬的视角。但盖棺定论的历史,又有多少人看清了罗马大帝屋大维呢?跟斯通纳截然相反,这位真实存在过的帝王,是命运选中注定不平凡的人。

它的写法很像老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威廉斯也是通过POV式的信件和手记,勾勒出偶然被命运垂青只能隐藏心迹、自我矛盾、牺牲与友亲关系、在权力生涯中沉浮的奥古斯都。这样写便不再是为帝王作传,而是希望读者去接近并无太多差错的史料“谎言”、滑稽肖像背后真实的人,从这个人身上读到我们自己。

全书仅有一段奥古斯都的自述,他回溯往事的怅叹悲嗟,又像是在读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位玻利瓦尔将军,“超出实用的权力最可鄙。'青年人以为自己可以不死,中年视生活为悲剧,晚年认出它是喜剧,活着的过程我们早已丧失了自己。而只有诗人能够审视自己,认出那个可怜的自我。但每个人都在牺牲,奥古斯都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他重建了罗马,也为自己的一生找到了一种匀称,他所带来的恩惠大于伤害。

一九三七至二零一三,即使还没打开这本书,大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也可以想象这部长篇的复杂和写作难度。但它又格外好读,让人爱不释手。它没有想用纷乱的人物关系纠葛与时代因素搞晕读者,而是在每个章节用心讲好那一段故事,在必要的时候与其他部位拼接起来。这本书的结构也格外迷人,阅读它像是听一盘淘来的黑胶,听完A面缓缓心情翻B面,醉心不已,忍不住再回味一遍!

它不是某种风格之作,有着写作班刻意追求的套路情节。但当它把这些元素和冥冥相扣的巧合推演到一种超出读者想象的极限,持有历史虚构的良心,也就值得郑重推荐,献出敬意。他对裹挟进历史的小老百姓不幸遭遇、悔恨选择的寻幽入微之笔,实力拿下了读者不常泛滥的感情,让我们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

安东尼.马拉

小说最特别的是围绕着画作大做文章,在游刃有余拿捏各个时期、呈现细节真实的同时,古典气质猛增。人生复杂而难以言喻,人也都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小雪花,其实只是一滴毫不足奇的小水珠。但一滴水珠也能照见万物,有值得歌颂之处。几组人物的亲情戳心动人,伏笔汇合时也极具震撼力量。

读完本.方登的这部短篇小说集,知道它的好,但似乎也不用大夸特夸。李安改编作者的那部长篇拍成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新意寥寥,让人昏昏欲睡。那部作品感觉不太适合改编,且用实验的方式。而这些短篇集,随便抽出一篇,都可以改成一部耐看、意义深刻的好电影。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背景多是战争,主题也不言自明。在主题如此满溢的不利情形之下,小说怎么写还能好看呢?现代读者可是早已厌烦了作品中昭然若揭的主题,他们想要的是模糊、开放。这可能也就是我念念不忘这部短篇集的根本原因了,它有着旺盛的生命之力,不容读者用那些狭窄的阅读趣味挞伐诟病。但虚构小说不会平白无故就有这种生命力,它的背后则是作家的不懈坚持和勇敢的牺牲。谁能想象这年头还会有人辞掉光鲜亮丽的工作,奔赴战地,仅仅是为了小说创作上的追求?也正因为太下功夫了,下笔可能就变得格外困难,本.方登的作品实在少得可怜。他用身临其境的叙述,坚硬凛然的信仰之力,保证这些作品能活得久些。

董夏青青

中信.大方前不久出版了一部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集 ——董夏青青的《克恰里特山下》,被誉为中国版的《骑兵军》。她某种意义上与本.方登做了同样的取舍,注意到了那个多数读者接触不到的世界有着更文学性的事物在生长,应当有人描绘它们,离开经验匮乏者的舒适循环圈(骆以军曾著《经验匮乏者笔记》)。中信.大方如此评价道:

终于有一种“青年”,他们不再只是守护自我的个性,守护自身的正义。而是开始真正为这个时代创造什么,甚至牺牲什么。定义一个文学时代的不是年轻天才,是一个个心智成熟的创作者。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太容易被玩弄。可是现在我们又好像太容易看清生活的真相了,但我们改变不了生活,只好丧下去,玩世不恭。很少人会在看清生活后,完全接纳它的存在,并战胜摆脱它的囚禁。

常常有那么一种书,作者写它的时候应该早已看透了人世的悲凉,摆脱不去的困厄。但宣泄怨愤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咬着绝望、无畏地去写事物的盛衰和人生之不堪,才能获得书写者的尊严。《长夜漫漫路迢迢》的英文原名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是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英文译名,还没看片,不知毕赣想借此表达什么。它是美国大剧作家奥尼尔的半自传作品,他借部作品决定直面自己过去的家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曾带给他的巨大创伤,得到内心的安宁。

西德尼.吕美特:《长夜漫漫路迢迢》电影海报

这部戏剧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一父一母,一兄一弟和一个走过场的仆人。在他们的争吵和谩骂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沉重的过往,晦暗无光再也不会有完满的以后。贪婪堕落酿成自己心如死灰的哥哥,会告诉弟弟他有加害毁灭弟弟的心理。一个父亲也可吝啬无耻到不在乎儿子的生命,仍然可以有条有据地为自己辩护。奥尼尔面对他的真实,也逼迫读者去面对他们自己的真实,我们的家庭又好到哪里去呢?

有些事情是作家极力想要躲避,不愿书写的。比如自身的丑恶,为人凿出的深渊。只有少数作家最终写了出来,效果通常还不坏。但当奥尼尔毫不避讳揭露自己混乱不堪的家庭,写它究竟是怎样一个血泪交加的过程?不同于很多戏剧无节制的对白,奥尼尔的长段叙述让每个人物立得住,细节也催长了阅读感受的时间。数幕过后突然从儿子口中嘶吼出的母亲的毒瘾,种种杂音,一天的白昼渐逝,黑夜降临,海港薄雾,真是盼不到天明。

比起内陆老掉牙、让人打哈欠的期刊文学,港台小说家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反而跟年轻读者更近,更有吸引力,符合他们思考表达的语感。不大的地域,让他们不会有太强的名利企图心,也远离圈子的纷乱,获得一块安静而专注的写作土壤。面对写作,最本真的想法便是写出一些好看、优秀的东西来。不得不提『后浪文学』这两年推出了不少港台作品,刘以鬯、袁哲生、黄锦树、郭强生……风格迥异,大开读者眼界。袁哲生悲观敏感,读他也随着沉溺;刘以鬯的故事有趣味,也有对人的温度体察;黄锦树是拉美的风格游戏,为被遗忘的马共文学。郭强生还没读,但从他为《海边的房间》写的一篇序言,推测他也是极可读的。

《海边的房间》是霍普的一幅画,也是这个集子其中一篇小说,黄丽群的小说和霍普的画都平静得让人闻到一抹不可讲明的寒意。遗憾黄丽群的小说至今还没有一册有内陆版,她的名字听上去也像老人,其实人家差几个时辰就是八零后。

黄丽群

读她的小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诚恳靠谱的青年写作者的正确姿态。生活中的她有着与写作保持一定距离的寻常日子,她的写作是抓住了生活的某些小说元素(人或故事),绝不是写作的不必要责任驱使。调子都冷凄凄的,悲冷入怀依然能保持着笔尖令人咋舌的克制,还会时不时给人一些惊吓感。有对社会青年他们孤独自卑的状态,病态而切腹的描摹;不起眼的小人物,被某张大手捏着的衰败狗运。风格不重复,人物也不单一。有的是哲思小品,有的是社会寓言。有的是怪诞离奇的日本幻想派小说,还有的快跟门罗攀亲戚了。

六十年代出生的尹学芸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但她的作品已在《收获》 等重要刊物发表过。总而言之,人家可不是文坛新秀。这本书收录的四个中篇故事,也有着作家(记者)的第一人称叙述身份,这种身份同样伴随着小说中的人物多年,已经能够影响干涉叙事,成为侧面的主导者。

这是年轻作者无论多努力、多有才华也写不太好的世情小说,像一些人的脸,不在社会的酱缸子里腌到一定程度,那张脸就不会有岁月迷人的味道。同篇《我的叔叔李海》初读感觉极为一般,但随着叙事面的铺开,没有大砍精简掉的往复曲折的情节,读者渐渐给笼罩进了那种被我们弹落丢弃、久违的烟火气息,不觉泪眼已湿,才看到了作者的强大功力来。

尹学芸似乎各方各面都能深刻理解生活所设的谜面,人心那些可说不可说的秘密。《士别十年》是一篇可比《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小说了,但关键角色是女性,从一开始的懵懂善良,到跳进熔炉火烤到不识心性,更令人心痛。《曾经云罗伞盖》故事讲白了也不过是一桩过目即忘的社会新闻,但它不是新闻,可以有情感侧重,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活生生被侮辱损害,还坚守尊严道义的人。而自述者的无奈妥协,清醒的转换,又是如此准确和可信。

尹学芸沉淀的丰厚人生阅历是这些小说的关键,跨越数十载、群像的故事编排也足见大气。更难得可贵的是文风全无同辈的粘滞老迈,像把闪着光芒的人性解剖刀。她不仅能写人,还能写支撑着人们活着、所做的选择,大部分作家根本看不见也描述不出的那点恒言哲理,不吝赞美推荐读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快睇 | 饕餮后的崩毁
零点抢购石黑一雄的新书,是我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次
男人们在那里静静地腐烂
扬子江评论·大家读大家 | 苏童:说与不说——谈谈三个短篇小说的写作
有话不说短篇小说才有味道
诺奖为短篇小说带来春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