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周浦人物11】澧溪香草余荫百年 缅怀先辈于鬯先生

作 者 简 介

黄乃光,周浦镇第一小学退休老师。


 澧溪香草余荫百年 

缅怀先辈于鬯先生

黄乃光

于鬯

      说起于鬯,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晚清,江南一带的学人恐怕都知晓。作为我母亲的曾祖父,我的老祖宗,他的一生仅仅影影绰绰存在于我们的只字片语中,于我实在是朦朦胧胧的。非要清晰的说点什么,记得幼时,家里的案头也没见他的淡墨国画,悠然致远。世事变迁,几经周折,就再也找不到他留下的什么了。当老伴女儿给我看了一套中华书局刊印的他的学术作品---《香草校书》、《香草续校书》,我肃然起敬。随意一翻,满篇竖刻的古文,没有句读,读起来有点不习惯。但手里抚着枯黄的书页,看着碎花般的繁体字,嗅着淡淡的墨香,心头不经意间,模模糊糊浮现出一个头顶瓜皮小帽,身穿青色长袍,戴着眼镜,拖着长辫,腰杆挺直,或许还留着几缕胡须的先生模样,应该是血缘的原因,不觉竟有几分亲切。臧否先贤,不是我的任务。只想借用这支秃笔,缅怀先辈的两袖清风,鞠躬尽瘁……

      于鬯是一个绝好的典范,他的一生正是我想强烈推崇的-------一个大儒,无论在他的时代,还是100多年后的今天,都是公认的学通古今,德被后世的清流。横渠先生所呼吁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真的是严格履行了!他其一生,埋头典籍,纠偏勘误,在学术上取得了相当的高度,可以堪称“为往圣继绝学”的模范。唯一遗憾的是,因独子不致仕的官场习俗,他放弃了功名,没有机会“为万世开太平”了。但他找到了自己激浊扬清的方式-------潜心学问,整理国故。或许他就满足于做一个百年树人的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他在“风歌楼”上,安心著书,畅游于经史典籍里……

     


        由此可以窥探他超然物外的隐士态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读书人在乱世立身的准则。对西方和西学,他并不是喑然无知。在《香草校书》序言里,他驳斥了时彦的谬论“西学出于经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诘问这一错误结论的根源。受限于自身的格局,儒家“忠孝”情怀禁锢下,他似乎乐于做一个乡望。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有时我不免进入遐想,如果他能出洋留学,或者站在京师大学堂的讲台上,倘若走向上海、北平,甚至东西两洋,是否中国又会多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然而,历史是单向不可逆的。于鬯其人,正如他的号“香草”一样:草本,常年溢香,枯而尤甚。庆幸的是他的学问并没淹没,而是由学生黄炎培及女婿张履中整理誊抄并捐赠给了江苏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成了我们“国粹”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时常有于鬯的拥趸循迹来访,企图在古镇找到这位大家的印迹……

于鬯住过的城隍街

  于鬯原址老屋

       曾经的于家房子,是镇上的地标式建筑群。七进院落,传到于鬯这一代,他在前院建了“风歌楼”,作为自己撰书习墨之处,并自信地题写了“今日新楼,他年古迹”的楹联。不曾想,全拆了,遗憾呐,以至今日,我会常常不自觉地站在风中,回望“风歌楼”的旧址,琢磨他老先生取名的真实寓意。风歌,长风当歌,到底是取义汉高祖的《大风歌》,还是宋人的“玉麟堂上歌熏风”,也许唯有它的主人才知其究竟了!

      风歌楼不在了,唯有风仍像当年一样,穿过大街小巷。于鬯的遗迹,大多消失了,只留下了他的名字。但我非常确定,在我们灵魂的故乡里,庇护着这个古镇上的我们并荫及子子孙孙。



简介于鬯:

 1854年~1910年,享年57岁。镇志、百度都有错,给予纠正。

       周浦人,字醴尊,一字东厢,自号香草。其宅于家厅在西城隍街。

 他幼年时就很聪慧,文静多思,14岁考入县学读书。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松郡岁考,主考为当时著名的文人王先谦,对于鬯的文章很赏识,使他名列榜首。从那以后,每年岁考的主考官,都很赞赏于鬯的学问。他是独子,父母已年老,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亲老、单丁”不能外出做官。

      他为人正直,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经史,从汉朝郑玄到清代的王念孙,许多著名学者对“四书”、“五经”都有注述,他无不遍览,并加以刊正,进行比较和分析,写成《香草校书》60卷,刊行于世。

      他曾主持南江“芸香草堂”讲席,提倡汉学,于光绪二十三年,创“治经会”于周浦。著书有暇,练习绘画,所画墨兰,甚具绝尘风雅。

      于鬯是晚清著名学者,《香草校书》是其校释经书的代表作,其中有八卷是对《诗经》的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所著《香草续校书》中,综合运用了各种训诂方法,实事求是,探赜索隐,含有大量训诂校勘语料,在校勘方法上,于鬯善于从文字训诂角度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校书特点。其中不少研究材料可以为今日之研究。






      先辈治学态度的严谨,留给了我些许。睹照思人,感慨系之,心怀虔诚的敬意。眼前总浮现出他在桌前挥毫泼墨的镜头。作为他的后代,应传承他的言行和做人准则。

张以诚(张履中)夫妇

      于鬯的女婿张以诚(张履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了于氏(于织叶)的手稿,并抄校了副本。1954年把全部稿本和抄本分别捐献给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川沙黄炎培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作为学术笔记丛刊。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排版  家灵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是一种信仰,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学名师与经典背诵
郭在贻先生:回顾我的读书生活
王宁:我的老师陆宗达
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再谈《五柳先生传》
神话学视野下的《山海经》新注
如何学习古文字?这里有两条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