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评价小说《白鹿原》?



六月底,读完了《白鹿原》。阅读这部基本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作品,历时两个多月,心中感悟很多,因琐事缠身,不得动笔。适逢暑假,整理一二。


前年9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度,当时有人就为陈忠实的《白鹿原》鸣不平。论质量,《白鹿原》比莫言任何一部小说都毫不逊色,论发表时间,《白鹿原》比莫言除《红高粱家族》外的所有知名作品都要早。为什么不是陈忠实获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比较。他们俩同属于挑起中国当代“寻根”文学大旗的代表人物。很多人便把他们俩,以及贾平凹,还有“寻根”文学的灵感来源,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比较。此类文章是连篇累牍,有的废话连篇,有的故作高冷、不接地气,不再复述。


我在去年读完了莫言的《檀香刑》与《生死疲劳》两部作品,今年读完《白鹿原》,三部同类型的作品读下来,可以做出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比较。


一、诺奖辩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比起莫言的两部代表作,《白鹿原》在文本上的磁力不够强。无论是《檀香刑》还是《生死疲劳》,读下来都有一种强烈的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愿望,吃饭时、走路时都忍不住想着接下来的情节,甚至睡觉到半夜醒来,也要拿起手机,读上一个章节;而《白鹿原》在部分每章情节的最激烈处,是让人揪心的,然而常常却是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新章节的开启意味着重归平淡。当然,作者应是有意这样写,造就“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然而这种人为处理的痕迹似乎过重,不可避免的将情节掐成了一节一节的,破坏了连贯性。


另外,就行文上来说,莫言作品总是糅合了民间传奇、乡野奇谈、稗官野史之类。文中常常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而每个章节又会更换叙述者(其中还包括赵小甲这种弱智),代入感十分强烈,写作风格上也异常大胆,猫腔这种民间艺术贯穿其中,行文可以用光怪陆离来形容,堪比《狂人日记》,总是能令人啧啧称奇,“小说还能这样写?”、“小说他也敢这样写?”而《白鹿原》虽然毫无疑问是一部宏伟壮丽的传奇,但却又是一部相当传统的当代小说。文中也多以平实的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现在诺奖的专家评委们,在看多了风靡文坛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作品之后,太传统太平实的文风是难以吸引眼球的。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作品数量来看,莫言是高产的,而陈忠实是只有一部《白鹿原》最为著名。这里科普一下,茅盾文学奖是颁发给作品的,而诺贝尔文学奖是颁发给作家的。作家对世界文坛的影响力是诺奖的最要评价指标。所以《白鹿原》是优秀的作品,也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但综合考评作家的作品数量、影响力、创新性,比起莫言,陈忠实是远远够不上诺奖的获奖资格。


二、关于伏笔


写小说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情节整体布局谋篇的设计和把握。小说中不应有没用的情节,三十年前不经意拉下的一泡屎,三十年后是要长成参天大树的;三十年后成为参天大树,必然是因为三十年前那谁谁谁不经意间拉了一泡屎!这样也便构成了小说的戏剧性,使后面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显得突兀。


无疑,莫言作品在这一点上做得是比较好的!连余姥姥、钱雄飞、庞抗美之类的次要人物,也显得性格鲜明,他们经历独特,以暗线形式出现,逐节严密的安排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而且他们的经历和命运,也会对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成长和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催化作用。可以说,莫言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是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并且为情节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无疑,这些次要的人物,即使单独抽取出来,成为另一部小说的主角,也是绰绰有余的。


而《白鹿原》中,大量的情节虽然写得精彩,却又十分突兀,有的在书的前半部分是缺乏相关的交代和伏笔,缺乏整体的布局谋篇的总体设计,有种“写到哪儿算哪儿”的感觉,到了需要用时,缺乏的交代再以补叙的章节生生的插入情节之中,突兀之感不言而喻。印象比较深的只有“黑娃嫌白嘉轩的腰太直”这个伏笔是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尚未明显感觉到其他伏笔有此类作用。而“黑娃嫌鹿兆鹏的牙齿太白”前文是没有交代的。部分次要人物对情节的发展几乎毫无贡献,喊着“终身不娶”的鹿兆海,在阵亡了几年后,通过补叙空降了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关中大儒朱先生到篇末会突然从天而降了两个成年的儿子,可惜这俩儿子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学问和修养,不过是面目模糊的路人甲,你们的爹要去中条山送死,你俩去哪儿了;白嘉轩的二儿子,白家的二代族长白孝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年轻版的白嘉轩,只是白孝文堕落后情节发展必须的替代品,毫无个性可言;而白嘉轩三儿子马驹(白孝义)、鹿三的二儿子兔娃,这些角色的酱油那是从头打到尾,毫不含糊!给白孝义配了个知书达理、如花似玉的老婆,可惜这些优点也毫无意义,只是篇末演了一出借精生子的闹剧,倒是把这仨酱油党都用上了,可“知书达理、如花似玉”的特点也只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庸俗读者的YY的愿望,对主要情节没有丝毫的意义。更不说白孝武老婆,白孝文与前妻的俩儿子,鹿子霖老婆、鹿兆鹏老婆,鹿三老婆等一干频繁出现,却又给读者留不下任何印象的“大众脸”。


感觉陈忠实企图将《白鹿原》写成《红楼梦》那样的人物数量众多,关系扁平化的社交结构,可惜写作功力的不足,情节结构缺乏顶层设计,使大量次要人物沦为酱油,也是无奈的事实,但是这也丝毫不会掩盖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田小娥、鹿三、白孝文、白灵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光辉,力透纸背的刻画,使他们成为文坛永远难忘的经典形象。


三、时局对小说情节的影响


在《白鹿原》和《生死疲劳》中,情节的时间跨度都接近了五十年。以1950年为分界线,这两部小说正好完全覆盖了整个二十世纪。二十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戊戌变法(1898年,可约算作二十世纪)、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围剿与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四清反右、大炼钢铁、组建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等,无不是极好的写作题材。在这两部作品中有较大篇幅的描写。


白鹿村或高密东北乡这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小舞台,将理所当然的被中国这个大舞台所影响,而从小舞台上走出的优秀的人,也同样能成为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的弄潮儿。我们总是能看到,当一个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对主角们的生活习惯、社交圈子、经济情况、健康状况造成影响,伴随着得势者失势、贫苦者发迹、重要人物的死亡、兴旺的家族变得衰败破落,使我们不自觉的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让我们明确的感到,一个个旧的时代在离我们远去,又一个个新的时代逐渐来临,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无情的淘汰。


在这两部小说中,可以说都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我认为都是远远不够的。《白鹿原》花了一个多章节写白腿乌鸦征粮,基本代表了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数量巨大的征粮行动,虽然使乡党们敢怒不敢言,却并未对民生造成过大的影响,也未对主线剧情造成巨大的转折;而除了鹿兆海在中条山殉国,以及偶尔飞过的几架日本轰炸机,我也几乎感觉不到八年的抗日战争对关中百姓生产生活和人物的命运造成的实际影响,固然历史上日军并未打到关中平原,但国家在战争状态下政策的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惜我没有明显的从文本上感到这一点。相反是持续约一年的区域性大饥馑对人物命运造成的影响,已然超过了任何全国性的大事件,不得不说白鹿原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生死疲劳》相对来说做得更好一些,大炼钢铁、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都对主线情节有较大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称赞一下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同样是反应抗战时期百姓生活的作品,《四世同堂》是把在敌占区畸形环境下生存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与命运都写得十分透彻。伴随着日占领军政府越来越苛酷的政令,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人物要么死亡、要么远走高飞,活着的人也无尽重复着“抵抗—牺牲—接受—自我安慰—习惯”的过程,日渐变得无奈、消沉、绝望、麻木、度日如年,让读者真实、深刻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浓烈的悲剧色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论是莫言还是陈忠实,比起老舍先生还是差着很明显的几个层次。


四、共同的不足之处


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不得不说这几部作品,在头几章,作者应是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了构思和设计的,情节紧凑,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到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部分,功力下滑,过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后,虎头蛇尾的迹象非常明显,甚至难以读下去。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奖之后,答《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时曾表示:他最推崇的作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在第18章以后也写得勉强、草率。“感觉作家写到这里,气不足,有点强弩之末,即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的巅峰之作也是不完美的,也是可以挑出不足的”。


所以,恐怕我在这里妄评这三部优秀的作品,更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了!——《檀香刑》在孙丙入狱后,小山子想要替他受刑,众人劫法场的情节就显得有些多余,离奇;《生死疲劳》在西门猪过世后,西门闹转世为狗,主体情节就已经伴随着蓝解放搬家入城,离开了西门屯,离开了农村,也离开了前半部书矛盾冲突的主要舞台,于是便显得底气不足,缺乏积淀。而最后一节写西门闹转世为猴、庞春苗车祸而死以及蓝开放与庞凤凰乱伦,更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如同快进一般的节奏,明确的表现了作者已经不想再写下去想要匆忙结尾的意图;而在《白鹿原》中,到了鹿三被田小娥的魂魄缠住,疯疯癫掉,最终痴呆,我不得不怀疑我是不是穿越到《聊斋》中去了!


此外,诸如“黑娃杀了鹿兆鹏的爷爷,两人见面后仍然亲如兄弟”等情节上具有的明显漏洞,地摊文学味儿十足却对情节没有丝毫推动作用的白嘉轩的六任前妻,各种床戏的露骨描写(对情节没有推动作用的那一部分),学术界诟病甚多,网上讨论也十分热烈,这里不再多言。


五、《白鹿原》的优点


以上说的,要么是几部作品共同的缺点,要么是《白鹿原》不如莫言作品的对比,似乎有些过分。然而,“爱之越深,责之越切”,正因为对《白鹿原》的喜爱,才去认真的写这么大一篇东西。所以这里还是提一点优点吧!只提一点——《白鹿原》中对自然环境、气候、景物、三秦地区的民风、农人劳作习惯细节的描写,是莫言比不上的。关中平原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淳朴民风,充满秦腔味儿的发音几乎跃然眼前,而春天明亮阳光照耀下的一望无际的麦花,秋天一层层涌动的麦浪(以及点缀其中的大汗淋漓的收麦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其中部分印象深刻的句段还能大致背诵(这一点是莫言作品没有做到的,我已不记得莫言作品中的任何原文)。我从没有去过关中平原,看了这些描写,却也对那片古老、丰饶的土地心生向往呢!


于2014年7月6日凌晨


作者:比格 巴格|来源:知乎。版权归作者所有。封号频繁,害怕失联,请加西越君微信:maisixiang20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想创作一部了不起的家族史小说,读到《白鹿原》的时候怔住了
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看完一下子怔住,整本书的精华之处在结尾
解析白孝文,看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变化|《白鹿原》
耿付生:谁能读懂这部秘史?
白鹿原田小娥泡枣描写片段 田小娥泡枣情节小说原文阅读
《白鹿原》背后 | 陈忠实:如果发表不了,我就去养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