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职用研究论著提要(2021.01-06)

原载《汉字生态》第5期

编者按:

编者以“用字”“字用”“汉字”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平台上检索了20211-6月公开发表的论文,加上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现将汉字职用研究的有关论著按时间顺序择要选编如下,大致分综合、文本用字考察、类别用字考察、个体字词职用关系考察等几个方面介绍;另有相关硕博论文23篇存目于后,以资参考。

一、综合

1.论正字运动对颜真卿书法用字的影响

唐代正字运动蓬勃开展,颜真卿深度参与了正字运动,并手书《干禄字书》。同时,正字运动也对他的书法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发现,以《干禄字书》为时间节点,颜真卿此前的创作中通、俗二体用字较多,而在其后的书法实践中正字选用大幅增多。可见,正字规范对其晚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详见《现代语文》2021年第1期,作者:张天阳)

2.论中医古籍在近代汉字研究中的价值

中医古籍是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中医古籍在近代汉字研究方面具有考辨疑难俗字、丰富近代汉字字形资料、考辨字际关系、补充大型字书文献用例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在近代汉字研究中亟需加强对中医古籍用字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详见《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作者:周艳红 马 乾)

3.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卷用字

报告对以汉字的形、音、义和综合运用为考查内容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来说,统计并分析其真题试卷的用字情况非常重要。2014年是测试新旧大纲的分界线,新大纲实行后,测试表现出较强的去语境化的趋势,卷面总字次和总字种数量大为减少,高频用字和测试范围有所变化,测试字的字表属性更接近大纲标准。细化大纲要求并探索更多新题型,加强对历年真题卷基础信息的统计工作,建立汉字测试题库,有助于促进测试朝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详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王淑华)

4.试论古汉字象物写词法

象物写词法是最早与语言结合的写词法,是诸多写词法的构字基础,应用面相当广泛。本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象物写词法的五种构字形态,分别概述了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列举了相应的典型例字,而且对于所属的例字作了扼要的解析,这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为了全面记录语言,不仅要记录指物名词,还要记录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这些词类起初尚无自己的书写形式,于是求助象物字,将象物字作为构字字符,组合成书写这类词的新的书写形式。此外,尚有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它们只有语法意义,不能用象形法构字,便借用同音的象物字,舍其意义,取其声音,记录部分代词、副词或助词等,使文字全面记录语言成为可能。在象物字中,尚有与古代典章制度相关的字体,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传递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详见《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朱美秋)

5.大徐本《说文解字》四大版本小篆字形对比

研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不但是汉字学研究之鼻祖,也是汉字教学和小篆书法写作的范本,自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其重要,流传版本众多,清代以来,尤以大徐本《说文解字》额本、孙本、陈本、光绪本四个版本最为通行。因原本早已亡佚,现存版本之间亦存诸多差异,既有正误之分,亦有优劣之别。从文字学角度对字形进行校勘、甄别和分析,对学术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字料库”基础上,对大徐本《说文解字》的四个版本字形进行穷尽性校勘和考证分析,发现存异字形主要有形讹和异写两类。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包括政治避讳、传抄刻印和个人对小篆构形理解的偏差等诸多方面,这是数字化系统下研究传统学科问题的一次有效尝试,为基于“字料库”的全汉字整理与研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详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周晓文 李国英 杨 琦)

6.从语素、词与字关系浅析字典和词典的意义

汉语语法中,语素与词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词”的界定也缺乏完善标准。词作为使用者心理实在的反映,既体现着“音节-语素对应律”,又对应着语义与语音,是一种高度拟合、独特而相对独立的体系。文章在厘清汉语的语素、词与文字的基础上,辨析、讨论汉语字典和词典于汉语使用者的功能和意义。

(详见《大众文艺》2021年第10期,作者:盖恒熙)

7.近二十年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综述

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指以历史上某一个或几个时期的出土文献为材料,对其中一字记多词、一词用多字、字词交叉对应等复杂字词关系开展的整理研究。考察可知,近二十年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的理论、视角、术语、方法都有差异。如研究视角有“单向视角与双向视角”“静态视角与动态视角”“封闭视角与开放视角”的不同,研究术语有字用与用字、字与词、通假与假借的区别,等等。综合而言,近二十年出土文献字词对应考察研究存在少见对复音词对应关系的考察研究、词的界定问题还有较大讨论空间、缺少动因探讨等不足。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应该填补和加强的。

(详见《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史维坤 潘玉坤)

8.例说汉字兼并的原因和结果

汉字兼并是某个字的意义被另一个字吸纳而导致字形消失或用其字形表示其他无关意义的文字现象。永久通假、字形相近、隶变和简化是兼并的原因。古文字以永久通假兼并为主,今文字以简化兼并为主。兼并现象是一项矛盾的运动。早期的兼并减少了汉字数量,但兼并者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分化字和累增字,这会使汉字数量增加。兼并现象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过程。

(详见《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作者:彭霞 李 长)

9.秦始皇“书同文字”在“正用字”方面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书同文字”政策包括“正字形”和“正用字”两方面的内容。当今研究汉字的学者对秦始皇“书同文字”在“正用字”方面的效果认可度不够,认为秦、西汉早期汉字的使用仍然不规范。通过分析新发现的里耶秦简(一)8-461木方所记载的有关文字使用规范的内容,结合阜阳汉简《苍颉篇》、北大汉简《苍颉篇》的发现,可以断定秦始皇“书同文字”在“正用字”方面确实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详见《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刘杨)

二、文本用字考察

1.国图敦煌写卷BD14039用字研究

上个世纪开始,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敦煌文献,而且还以影印本的形式出版发行,并对其收藏的文献进行编号。其中,国图编号为BD14039的写卷书写工整、首尾完整,书写面貌自然而真实,保存有大量俗字和不少简化字;该写卷早于诸刻本,较为接近原来面貌,具有较强的文献校勘价值。

(详见《汉字文化》2021年第1期,作者:金双平)

2.上世纪八十年代河西宝卷手抄本文字管窥

上世纪八十年代河西宝卷手抄本的汉字使用情况很复杂,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字并用,此外还有“二简字”、俗写字、自造字、错别字等。河西宝卷手抄本的用字情况是特定历史时期汉字形体演变的层积,反映了上个世纪后期汉字的简化、整理、规范及其推广执行的程度,为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范化程度、政府的语言文字政策、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堪与敦煌遗书手抄本媲美。

(详见《河西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李贵生)

3.景祐本《史记·项羽本纪》用字职能考察

景祐本《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文字基本能反映秦汉时期书面文献的一些用字面貌以及《史记》的某些用字规律。在汉字职用学理论指导下,共搜集有效用字853个,从字用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本义单用字与引申义单用字、假借义单用字与通假义单用字、因借用造成的多用字、因引申造成的多用字,从同词异字的角度将其分为本字与本字、本字与借字、借字与借字。

(详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李娟)

三、类别用字考察

1.《说文解字》“口、言、食”部首汉字比较研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重文”现象,显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形旁存在通用现象。而“口、言、食”部都与“口”这一器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通用现象,但同时由这些部首组成的汉字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结合具体例子从多方面比较三者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对于“口、食、言”部有更深刻的认识。

(详见《汉字文化》2021年第1期,作者:杨向男)

2.述古堂抄本《易筋经》异体字探析

《易筋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武术典籍。述古堂本《易筋经》是明清之际抄本,小楷抄就,字迹俊逸工整,但用字多异体。整理述古堂本《易筋经》中的异体字,对其进行分类考辨,并进一步探讨其特点及成因,有助于《易筋经》文本的释读,且对于考察汉字演变过程,探索汉字使用规律等也都有积极意义。

(详见《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董艳艳 陶雨蒙)

3.基于简化字分类辨析繁简字一字多用字例

汉字的简化进程不断演进,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简体字对应多个繁体字字形的简化字,从而导致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对应错乱的现象,即一字多用现象。这需我们给予一定的重视。该文主要对繁简字中一字多用字例进行分类辨析,探究出现一字多用现象的原因并给予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详见《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5期,作者:仲家萱 陈琦 丁媛媛 陆申易 芮文秀 吉益民)

4.当代汉字字样整理问题刍议——以台湾《异体字字典》为例

台湾《异体字字典》是依据当代字样搜集、整理历代字书字形的一部字典。就其编辑成果观之,历来异体字论述中向来分歧的几个问题,在这部字典中似乎也呈现出不确定的处理态度。其中异体字定义、正字释义范围及“并正”字处理几个面向中存有的讨论空间,影响了正异体字字际关系界定等编辑成果。今本典之字形整理工作已告一段落,正字释义修订工作尚进行中,当有必要逐一厘清上述面向的问题,使正字释义修订方向更为明确,进而回头调整未有正字义作为基准时所订定的正、异体字字际关系,始能更全面地从形音义树立当代字样。

(详见《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陈逸玫)

5.中文有机化学名词草案中的新造字(1908—1932)

以1908—1932年社会团体和个人推出的各有机化学命名草案中没有得到传承沿用的新造字为切入点,分析其造字思路,呈现出学者们不遗余力对有机名词定名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工作。各草案对用字争论的过程也促使学者们逐渐关注到有机化学命名逻辑推演的重要性,为1932年《化学命名原则》提供了可借鉴交流的做法和经验。

(详见《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李继萍 姜红军 郭世荣)

6.《龙龛手镜》所收唐讳字形论析

《龙龛手镜》搜集了大量写本佛典中的异体字,唐讳字形也在其列。从避讳学与文字学交叉的角度来看,这些字形的分布特点既与唐代避讳的规避对象、祖庙推崇、起伏概貌等情况基本契合,较好地保存了唐代避讳制度施加于写本文献的影响痕迹,也反映出唐讳字形的真实变化情况。不过,囿于编纂初衷与文献性质,《龙龛手镜》在处理所收唐讳字形时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唐讳字形的收录考证也有待商榷。这些情况透露出《龙龛手镜》在避讳制度的认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致影响了正字标准的合理取舍。

(详见《浙江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作者:窦怀永)

7.《福建民间文书》俗字构件的混同现象

《福建民间文书》是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搜集福建地区十八个市县的民间文书档案汇编而成。由于受特定时代和特殊地域方言文化的影响,且受文书秉笔人知识水平的限制,《福建民间文书》的用字现象复杂,就俗字而言,很多构件可以混同使用。从汉字构形学出发,将俗字构件间的混同分为成字构件混同、非字构件混同和成字与非字构件混同三大类;混同关系分为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一关系;混同类型分为笔画组类混同、部首变体类混同和部首变体类与笔画组类混同。构件混同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福建民间文书》整理的质量,也为该书的史学、农学、法学、档案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参考。

(详见《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韩健)

8.靖江方言地名用字分析——以“垈”和“圩”为例

笔者在统计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主要对靖江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具代表性的通名用字——“垈”和“圩”的读音和释义进行分析,略述部分其他通名。通过对地名用字的分析,不仅可以探寻蕴藏在地名中的方言遗迹,而且可以了解靖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

(详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作者:钟晓蕾)

9.《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汉语大字典》在处理“人名用字”时存在许多问题,大量仅仅被释作“人名用字”的字其实是通用字的讹俗。本文考析了《汉语大字典》中十个仅被释作“人名用字”的字,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作者:袁涛)

10.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本文通过对比秦简牍与六国文字、传世文献的用字差异,认为秦简牍中记录倾塌之{倾}的

、记录掩盖之{掩}的
、记录箭羽之{羽}的
、记录四食之{四}的
均属于专造字。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作者:翁明鹏)

11.中国地名用字的区域特征及人文因素——以河南省辉县市地名为例

地名是用于指称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地名的通名部分的用字往往因地区不同而大有差异。地名,一方面体现了某一区域的地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也承载着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地名用字常常自有特点。本文将从地形地貌区域特征和人文因素两个层面对河南省辉县市地名的通名用字进行分析。(详见《中外文化》2021年第1期,作者:吴丹 张晶)

12.汉镜篆隶文字特征及用字现象

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亦是铜镜最为普遍的时代,种类繁复。尤其重要的是铜镜是篆隶书体过渡的实物载体,表现隶变的进程。从其书写的意识形态上考察,有文字自然书写型和刻意雕琢型两种呈现形式。与此同时,汉镜铭文有假借字、简体字和遗字漏句等现象,这亦是其不同于以往铜镜的具体特征。

(详见《中国书法》2021年第4期,作者:张永红)

13.地名用字及相关问题

地名用字是文字系统里具有重要特点的一个类别,现实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语言学研究,特别是方言的调查研究,需要关注地名用字的很多实际情况。本文从地名用字的分类、地名用字的异体异读、地名用字的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具体讨论地名用字以及相关问题,可作为方言调查的参考。

(详见《方言》2021年第2期,作者:张振兴)

14.从甲骨文中的动物专字看商代的农牧渔猎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些动物专字,反映了当时家畜的细分、野生动物的捕猎、祭祀与祭牲等问题。这些动物专字是了解和研究商代社会驯化、饲养、狩猎、使用动物的珍贵材料,体现了其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关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农牧业史至关重要。

(详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周翔)

15.车王府戏曲中俗字研究

车王府戏曲即清代车登巴咱尔王府收藏的一批戏曲钞本。受钞写者用字习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批戏曲钞本中出现了大量的俗字,其中有很多不见于字书。这些俗字在造字理据、形体结构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其正字之间的关系大致有10种,反映了清代中晚期的文字使用及变革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价值。(详见《皖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王美雨)

16.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异体字中很多都是通过把正字的偏旁改换为另一个偏旁产生的,其中很多与原来的偏旁相比,字音或字义完全没有关联,只是字形类似。这些换旁异体字的正字,有时并不容易确定。整理字形相似、相互使用的替换关系,对考察异体字的正字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为此汇集了这种类型的异体字,并分析和整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韩]李圭甲)

四、个体字词职用关系考察

1.“屯”与“囤”辨析——善良风俗对立法用字的影响

海龙屯,系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一座宋、明时期政治军事城堡,坐落于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在《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起草过程中,对于“屯”与“囤”字的择用产生分歧。本文从二字的字音、同读tún音时的字义、造字法以及历史因素四个部分,论证择名“屯”字的正确性。

(详见《汉字文化》2021年第2期,作者:邓雨瑶)

2.《荔镜记》校注辨析举隅,2021-01-26

主要从文字学角度对明嘉靖本《荔镜记》校文用字进行辨析,选取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等,提出8项可商字例,略加考辨。

(详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林嫣)

3.国族氏名“曾”的历时用字考察

姓氏“曾”源自两周诸侯国曾国和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历史上记写国族姓氏的“曾”有字形变化。殷商时期方国部族“曾”用“

”记写,两周时期诸侯国“曾”用“鄫”“缯”记写;后世姓氏“曾”统一用“曾”记写。这些用字中,“
”记写“曾”是假借;用“缯”记写“曾”是通假用法,“鄫”是为记写国族氏名造的专字。

(详见《安康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作者:李娇杨)

4.说“楲”

“楲”字有堤通窦和亵器两义,但均只收录于各家字书当中,在其他汉籍文献中很少出现。《淮南子》中“发堿决唐”一词,以往都将“堿”理解为水坎,但日籍《倭名类聚钞》及《篆隶万象名义》表明,《淮南子》原文为“决塘发楲”,这也是各家字书释义的来源。而“楲”的亵器义应是来源于虎威猛可畏的文化内涵。“楲”传至日本后二义均得到了保留,成为较为常用的日语汉字词。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作者:李雪琪)

5.“革”卦“己日乃孚”辨正——再论《周易》异文与一字多义

《周易》古奥而版本多,笔者曾发表《易学与校勘学》一文,归纳《周易》经传异文,申论“一字多义”特性,引起学界注意。“革”卦“己日乃孚”,古今中外注家,或读为“己”,或读为“已”与“巳”,再衍生出多种不同解释。近因上博《易》简问世,整理者读为“攺日”,释为“逐鬼禳祟”,引起争议。本文引证清儒考据,认为当读为“己日”,兼含“戊己”及“更改”二义,是为另一“一字多义”显例。文后补充数例支持主论述,阐明此一新义理。

(详见《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21年第2期,作者:郑吉雄)

6.考“工”记

对于“工”字,从传统的《说文》学者,到后来依据甲骨文、金文解说的现当代古文字学人,对其造字本义的解读,多有歧义。其实“工”字乃一象形字,本义为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矩曲尺。不过从甲骨文、金文开始,“工”字就开始用其引申义了,其直接或者最早的引申义就是手执工矩的工匠,如“多工”“百工”,而管理工匠的官员为“尹工”“司工”。这当是古代文献中的“百工”和周官中的“司空”之由来。文献记载中“工”字的引申义项颇多,均由此工匠义引申而来,而其本义反而被掩而不彰。

(详见《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作者:朱彦民)

7.佛经新造字“嚫”的职用与字际关系研究

佛经新造字“嚫”是为记录“达嚫”(

)而造,后来其职能逐渐从单纯记音演变为记录布施财物或报施咒愿。“嚫”在文献中字际关系复杂,有异体字“
”和通假字“儭、襯、
、櫬”等。作为译经新造字,“嚫”的使用情况既有特殊性,同时也受汉字系统内在规律的制约。

(详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作者:韦良玉)

8.释邿召簠铭中的“福”——兼论金文“福”字构形

研究了山东出土邿召簠铭中被释作“宝”字形体的构形,认为应当释为“福”,所谓“使受宝,毋有疆”应是“使受福,毋有疆”,同时还讨论了金文“福”字构形的特点。指出西周晚期齐系的“福”字完全失去声旁“畐”的特征,讹作“酉”;而此时的“宝”则讹作以“畐”为声。造成这种讹混的原因就是“酉”与“畐”形体特征的相似。

(详见《嘉兴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苏影)

9.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丂”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

”字,其下部所从“丂”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
(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虖”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详见《语言科学》2021年第3期,作者:王森)

10.“仁”字形义关系的文化蕴涵

郭店简与《说文解字》中“仁”字的三种形体在构形方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字的构件发生变化,造成了不同异形字。由于没有详察构件之间存在着的流变关系,因此出现对“仁”的内涵做出各种随文释解的现象。现从意义和实用的角度,阐释“仁”字形义关系的历时变化,并对其成因做出蠡测。

(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作者:李振东李一宁)

11.从“朿”“束”互用看“音随形转”

因“朿”“束”互用,导致一批异体字“音随形转”。从本质上看,“音随形转”是对形声字声符表音规律的反用。从形音关系看,音随形转破坏字形、字音间的固有联系,破坏形声字声符的构意作用。从字词关系看,音随形转引起字词关系的变化:破坏字词之间的对应关系,破坏原词的读音与词义。但利用“朿”“束”异写规律,却可沟通一批异体字,考释一些隐性疑难字。

(详见《语言文字研究》2021年第3期,作者:吴继刚)

12.再论王宾卜辞中“宾”的含义

本文讨论了“王宾”卜辞中从“止”的“

”,宾组一类卜辞中的动词“
”,以及典宾类卜辞中的动词的“
”等,它们都有“往、各”一类的行动义,这个意义应该就是“宾”的原始意义。“宾”的造字本义表达的是去往祭祀场所,但在具体卜辞中,占卜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体现出来的方向性也不同,有时候所要表达的是“往、去”的意思,有时候却是“来、各、至”的意思,具体含义要视占卜主体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宾”的这个意义还可以与“即宗”的“即”相对照,二者有许多相似点。甲骨文中动词“宾”的这个行动义,虽然在西周金文中有“断层”,但是这种“断层”并没有影响它流传下来,楚简里的“宾”,包括许多传世文献中的“宾”都可以用这个原始意义来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献中的许多“宾”字进行重新解读。

(详见《政大中文学报》第35期,作者:刘影)

13.释黄组卜辞特殊写法的“黍”字

本文从字形和文例两个维度重新考察了黄组卜辞中从“黍”从“余”的形体,认为此字当是“黍”的一个异体,可以分析为从“黍”“余”声。这则考释丰富了我们对甲骨文用字的复杂性的认识。

(详见《汉语言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王子杨)

14.试说古文字中的“兕”

“兕”见于甲骨文和秦汉文字,楚文字中有一旧释“

”的字,现已改释作“兕”。本文据此将夫人鼎中旧释“嬴”或“
”的字以及侯马盟书中一用作人名之字改释作“兕”,并尝试梳理“兕”在古文字中的演变过程。

(详见《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作者:于梦欣)

15.“

”字形体结构的意蕴及其影响

清华简《四告》第二篇中的

字,应分析为从古文邦(从丰从田)、从甸,是甸的增累字。它是汉字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珍品,反映了周代的畿服制度。《尚书·武成》中的“邦甸”,是误解之类写法的产物。“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是伪古文《尚书》真伪掺杂的典型实例。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赵平安)

16.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以福字为例

汉字阐释一方面需要学术化,另一方面需要应用普及。汉字文化普及应当在汉字阐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以福字为例,具体展示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的过程,首先应从材料出发,从文字学角度详细描写字形、音义、构形理据、字际关系、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与其他器型和功能对比,阐释酒与福、鬼神与福之间的文化关系。文章指出网上流行的汉字文化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汉字文化普及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建议。

(详见《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作者:李守奎)

17.汉语俗字“厾”的来源及相关“投、扔”“指、点”义动词的演变

依据汉语音韵演变规律,采用方言比较、文献考证、古音构拟等方法梳理了文字层面的俗字“厾”和词汇层面与之相关的表“投、扔”和表“指、点”两个动词的演变过程。“厾”是产生于吴语区的俗字,本义为“投、扔”;由于同音关系,“厾”字又常用来记“指、点”义的动词,但此动词的本字实为“豛”。华北一带表“投、扔”的“□[təi]”,与吴语的“厾”都是来源于上古时期与“投”同源的方言古词“□[*teok]”。

(详见《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作者:尹凯)

五、存目

2021年汉字职用研究相关硕博论文一览

编者按:各校按首字音序排列;同一学校按博士、硕士分类排列;博士、硕士小类下按学生姓名音序排列。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李 丹:《楚文字讹混字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程燕教授。

童 悦:《古文字中所见“目”及相关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郝士宏教授。

杨 柳:《楚系简帛文字“同义形符替换”现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刘刚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 倩:《上古器物类名词的名、实、用字及相互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运富教授。

朱 芳:《汉字记词职能转移现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运富教授。

东北大学文学院

邓亚楠:《〈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字词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程鹏万教授。

孙紫娟:《秦玺印封泥通假字汇编》,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赵岩教授。

张瀛陆:《陕西出土秦汉瓦当文字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以〈中国瓦当艺术〉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程鹏万教授

赵俊龙:《汉代镜铭字词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程鹏万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任 静:《汉语姓氏历时用字研究八则》,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国升教授。

李娇杨:《国族姓氏历时用字考察八则》,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国升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

贺 阳:《清华简书类文献用字现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孙刚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林 岚:《西汉早期简牍(18种)用字习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再兴教授。

赵国群:《居延地区出土汉代简牍用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再兴教授。

济南大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

苏 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捌)字词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何家兴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蓝 雨:《〈说文解字·衣部〉礼制用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吴新江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

陈含章:《商周金文“尊”字异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英杰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

蒋 维:《河西汉简异体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肖圣中教授。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段卜华:《子弟书俗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邓章应教授。

彭明虹:《〈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释文校补及异构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何山教授。

谭 桥:《五代石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何山教授。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程婕:《魏晋南北朝汉语字词关系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素凤教授。

中山大学中文系

陈天逸:《甲骨文不同类组的用字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杨泽生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字源流》专题之六:文字之孳乳
金瓶梅与近代汉字研究
行余读书
荐书丨李运富:异体字研究也要重视“用”
异时用字的变化与“古今字”研究
|趣读|说说繁体字(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