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博涵:《汉语大字典·贝部》释义订补六则
userphoto

2022.05.31 中国台湾

关注

《汉语大字典·贝部》

释义订补六则

孙博涵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原载《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1期

提 要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采纳吸收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修改意见,在编排、收字、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正和调整,是目前大型字书的巅峰。但是它在释义上仍存在沿袭故训、义项不全、释义有误等问题,影响到我们正确理解字义和阅读古籍。本文选择《汉语大字典·贝部》中释义有问题的六个汉字进行考察和订补,或沟通其字的异体关系,或补充音义,或纠正错误释义,并提供了相应的修订建议。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释义 订补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以字为中心,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共收录楷体单字60370个,其中包括在历代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异体字和讹俗字。《汉语大字典》往往能够克服之前字书的弊端,力求对汉字的来源和异体关系予以揭示,并试图对每个汉字历时和共时平面上的形、音、义都作出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但是限于时代以及资料不足等原因,其中部分汉字的释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因袭故训而不加辩正,或未能沟通异体正俗的字际关系,或误收误释义项。汉字随着时代在不停地演变和发展,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订补,这些汉字的释义则会更加晦涩难懂,也会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极大的困扰。基于此,笔者搜集了《汉语大字典》部分竟收故训而考证不足、有误的汉字,对其重新查证辨析,沟通其字际关系,分析其来源,纠正其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订建议。本文从《贝部》字中试择其六则,加以分析订补。


     1.
     

《汉语大字典·贝部》:“

。《广韵》失冉切,上琰书。姓。《广韵·琰韵》:'
,蕃姓。亦作
。’《集韵·琰韵》:'
,狄姓。’”(p3864)①


案,“

”字释为姓氏,除了《大字典》所引字韵书外,并无其他文献用例。然而准其形音,当为“
”的讹字。古代羌族有“彡姐氏”,《汉书·冯奉世传》:“陇西羌彡姐旁种反。”颜师古注云:“彡音所廉反,又音先廉反。姐音紫。今西羌尚有此姓。而彡音先冉反。”“彡姐”当为外语记音字,本无正字,“姐”音“紫”与“且”音“七也切”近,故此姓又作“彡且”,清张澍《姓韵》(2003:693):“彡且氏。见《汉书》颜师古注。”“彡且”合文即为“
”,故此姓亦简作“
”,音陕。《通志·氏族略五》:“彡且氏。彡音陕,且音子且反。今合二字为
,音陕。唐上元中,有左金吾大将军、关西节度
复,弟震、贲。”“
”由于不合六书且难以识读,自明代天顺后皆改为“陕”姓。《正字通》载:“明天顺中甲申进士
茂,湖广公安人。上不识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曰:
音同陕。御笔改为陕。凌廸知《万姓统谱》陕、闪二姓外别出
,音闪,不知有
,譌作
,非。”“
”与“
”音义相同,构件“且”和“貝”二形形近易溷,故讹作“
”。

《汉语大字典》当补充说明“

”与“
”的异体关系,释语当作:同“
”,姓。《广韵·琰韵》:“
,蕃姓。亦作
。”《集韵·琰韵》:“
,狄姓。”


     2.
     

《汉语大字典》:“

。同'欠’。《蜀籁》卷四:'
了人的钱要跟人当蛮。’”(p3868)


案,“

”字亦当为“败”之异体俗字。《龙龛手镜·贝部》:“贁、
,二俗,音败。”《说文》:“败,毁也,从贝攴,贼、败皆从贝。
,籒文败。从賏。”此籀文“贁(
)”与“败”为重文,类推之,《龙龛》之“
”亦为“败”之异体,其音“败”亦可证。“攵、欠”两个构件形近易讹,如“数”字,唐代僧突墓志作“
”;“敌”字,隋代范安贵墓志作“
,皆正字从“攵”,异体俗写从“欠”,是为其证。

至于《大字典》所云同“欠”之“

”,则是后代产生的另一同形字。《蜀籁》一书为民国人唐枢辑录的蜀地方言成语,除《大字典》引句外,还有“
二、
碳”两条成语。“欠”,《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本义是打哈欠,至于“亏欠、欠钱”的意思,颜师古《匡谬正俗》:“今人谓物少不充为欠,义何所取?……今为欠者,本为歁耳。”《说文》:“歁,食不满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则认为:“欠,假借为歉,按今亏欠字盖即歉字之转注。”《说文》:“歉,歉食不满。”二说皆有理。“亏欠”常与经济活动有关,故造“
”字加“贝”旁示其意,为“欠”的广义分形字。

《汉语大字典》此处当补充“

”与“败”的异体关系,原文当作(一)qiàn,再另出一音项:(二)bài同“败”。《龙龛手镜·贝部》:“贁、
,二俗,音败。”


     3.䝸     

《汉语大字典》:“䝸。《广韵》奇寄切,去寘羣。一种器具。《广韵·寘韵》:'䝸,䝸贝,四向用也。’周祖谟校勘记:'贝,北宋本,巾箱本、黎氏所据本、景宋本均作具。故宫《王韵》注云:䝸具,四相用。’”《集韵·寘韵》:“䝸,器用。”(p3882)


案,“䝸”当是“頍”字之讹俗。《仪礼·士冠礼》:“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郑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着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

,亦由固頍为之耳。今未冠笄者着卷帻,頍象之所生也。滕、薛名蔮为頍。”郑玄推之《仪礼》中的“缺”当改读为“頍”,是一种固定弁冕的发饰。后代根据郑注加以阐明其形制,即以一条布带两端打结,再沿着发际线斜着系于后脖项处,且另用一条绳子穿过两端之结系牢固。之后又用四条小绳子在布带的四个角上系四个结,这四个结上面再绑在冠圈上用来固定缁布冠,最后另用青色的丝带系于頍而下垂系于颔处。宋代聂崇义《新定三礼图》和清代张惠言《仪礼图》所示分别如下(图1为聂图,图2为张图):

   

图1                图2

此物不仅是一种固定弁冕的发饰,而且有四个结分别朝四个方向歧出,完全符合《广韵》《集韵》所描述的“器用”和“四向”两个特征,并且“䝸”与“頍”形近,皆有构件“支”,“頁”与“貝”二构件相似,极易混误,《龙龛手鉴·贝部》:“

,俗。音我。”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2004:228):“《龙龛手鉴·页部》:'
,音俄。齐也。又音我。侧弁头也。’'
’与'
’音同形近,'
’疑即'
’的讹字。”可作参证。“頁”与“首(
)”古通,故“頁”常讹为“
”,如《字汇补·贝部》:“
,古顶字。见《韵会》注。”“
”上部构件与“艹”形近,或讹“艹”而转与“頍”旁之“支”合为“芰”。由此看来,“䝸”之形义皆与“頍”合,二者异体无疑。至于其音“奇寄切”,盖则又误以“芰”为声符。

因此《大字典》当阐明“䝸”与“頍”的异体关系,并修改其释语为:䝸。“頍”的讹字。古代戴在头上用来固定帽子的器具。《广韵·寘韵》:'䝸,䝸贝,四向用也。’周祖谟校勘记:'贝,北宋本,巾箱本、黎氏所据本、景宋本均作具。故宫《王韵》注云:䝸具,四相用。’”《集韵·寘韵》:“䝸,器用。”


    4.䞀     

《汉语大字典》“䞀”义项②:“龙目,即龙眼。又称桂圆。《玉篇·贝部》:'䞀,龙目,出南海。’”(p3894)

义项②释为“龙目,即龙眼,又称桂圆”者,本邓福禄、韩小荆师《字典考正》。《汉语大字典》(第一版):“䞀。龙贝。贝的一种。《字汇·贝部》:'䞀,龙贝。出南海。’”《字典考正》(2007:379):“'龙贝’不辞,'龙贝’乃'龙目’之误。《万象名义·贝部》:'䞀,胡鬪反,虫似龙目。’(262)《玉篇·贝部》:'䞀,乎豆切,龙目,出南海。’(474)'龙目’即'龙眼’,《文选·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枝。’李善注:'《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堤南广县……龙眼似荔枝,其实亦可食。’(17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即改释语为“龙目,龙眼,即桂圆”。


案,“龙目”与“龙贝”当本为二物。“龙目”诚即龙眼桂圆,但“龙贝”当仍为一种贝壳,故“䞀”字从“贝”,若释为一种水果,则于汉字规律有悖。今《字汇》《正字通》皆云“䞀,龙贝,出南海。”又《集韵·候韵》:“䗔,水虫,似龙,出南海。”从“虫”与从“贝”同意,古人对贝类和昆虫类有时在文字上混为一类而不别,故从“虫”者往往亦为贝类,如“蜬”,《玉篇·虫部》:“蜬。小蠃,见水中。”从“贝”与从“虫”字也往往构成异体,如“

”与“螺”,“蜠”与“
”等,故“䞀”或即“䗔”字之异体,既然“䗔”是一种“水虫”,那么它的异体字“䞀”也同样应该是一种水生生物,而非为桂圆龙眼之类的水果。此物名“龙贝”,或因其形状与“龙目”相近,故《篆隶万象名义·贝部》:“䞀,胡鬪反,虫似龙目。”“䞀”为贝类而非水果还有一些证据,清代洪亮吉诗《送李同年赓芸赴任浙江》(2001:650)有“努力报最先,无徒事琛䞀”语,《尔雅》“琛,宝也”,古多以玉类、贝类为珍贵者,故“琛䞀”并称即指钱财宝物,因此“䞀”必然为贝类,方能指财宝。

今泽存堂宋本《大广益会玉篇》“䞀”下云“龙目”者,反而疑为“龙贝”之譌,“目”与“贝(貝)”常譌混,如《龙龛手鉴·贝部》“

,俗;正作眓。视也”可参证,他书引《玉篇》即有本作“龙贝”者,如《康熙字典》:“䞀。《玉篇》:'龙贝也,出南海。’”王念孙《广雅疏证》引亦同,可见有本不误者;亦或《玉篇》与《篆隶万象名义》本皆作“虫似龙目”,后《玉篇》脱“虫似”二字。

《汉语大字典》此处不当轻改,当以第一版为是。


    5.
     

《汉语大字典》:“虫名。《本草纲目·介部·寄居虫》集解引陈藏器曰:'南海一种似蜘蛛,入螺殻中,负壳而走,触之即缩如螺,火炙乃出。一名

。’”(p3894)


案,“

”即“亭”之后起字,《字汇补·贝部》:“
,同丁切,音亭。
《本草郭璞经》:'琐
虫,一名
。’”“琐
”是一种贝蚌类生物,其异形词又作“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三》(1985:580):“璅
,状似珠蜯,壳青黑色,长寸许,大者二三寸,生白沙中,不污泥淖,互物之最洁者也。有两肉柱能长短,又有数白蟹子在腹中,状如榆荚,合体共生,常从其口出,为之取食。盖二物相须,璅
寄命于蟹,蟹托身于璅
。”又《证类本草·卷二一》:“南海一种似蜘蛛,入螺壳中,负壳而走。一名辟,亦呼寄居,无别功用也。”可知所谓“琐
虫、
”即今统称“寄居蟹”者,更准确来说,“琐
虫”和“
”可能本来是两类生物,《本草郭璞经》的说法并不明确,“琐
虫”是一种今天科学划分为“豆蟹科”的螃蟹,它不像其他寄居蟹是生活在空的海螺壳里,而是如《广东新语》《海错图》等描述的,其形体较一般蟹尤小,大小如一小豆,形似小蜘蛛,往往寄生于海贝中,与之共生,因为常在琐
中,故名“琐
虫”。而所谓“
”,是真正意义上的寄居蟹,这种蟹壳较软,必须托身于已经死亡的贝类中,负之行走。“
”盖从“亭”取义,《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寄居蟹寄生于珠蚌之中,携之而行止,其状似上有楼亭,故因其形态而得名为“
”,加“贝”旁则示其义类。古人于生物种类分类不明晰,往往以贝类为虫类,此又以蟹类为虫类,故《汉语大字典》不当言“
”为“虫名”,而当释为“寄居蟹”。

《汉语大字典》释语当改为:

。寄居蟹。《本草纲目·介部·寄居虫》集解引陈藏器曰:“南海一种似蜘蛛,入螺殻中,负壳而走,触之即缩如螺,火炙乃出。一名
。”


    6.
     

《汉语大字典》:“

。草名。一名'鼠姑’。《集韵·薛韵》:'
,艸名,鼠姑也。’《本草纲目·草部·牡丹》:'鼠姑,味苦平无毒,主欬逆上气,寒热鼠瘻,恶疮邪气。一名
。’”(p3901)


案,“

”不当为艸名,当为一种昆虫,即“鼠妇”。古代牡丹别名“鼠姑”,《神农本草经》(2016:90):“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唐陆龟蒙《偶辍野蔬寄袭美》诗:“行歇每依鸦舅影,挑频时见鼠姑心。”但牡丹为何有此名或不可考,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1982:165):“牡丹最喜肥……又名鼠姑,根下时埋死鼠则茂。”又有一种虫名“鼠负”或“鼠妇”,郝懿行《尔雅义疏》:“鼠负长半寸许,色如蚯蚓,背有横文,腹下多足,生水瓨底或墙根湿处,此虫名蟠,不名负蟠。《本草》'鼠妇一名负蟠’,非也。陶注'一名鼠姑’,又因鼠妇而为名也。”则“鼠姑”既可以为牡丹名,又可为虫名,《本草纲目·虫三·鼠妇》(2016:4425):“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鼠负,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妇名。又名鼠姑,犹鼠妇也。”亦可证。“
”字从“贝”,从字理判断当非艸名,这一点《正字通》已有怀疑:“旧注'苏絶切,音雪,草名,鼠姑也’。按《本草纲目》鼠姑为牡丹花别名,改作
训草,误。”又《大字典》引《本草纲目》语在该书“牡丹”条之附录“鼠姑”下,有陶弘景注云:“今人不识。而牡丹一名鼠姑,鼠妇亦名鼠姑,未知孰是。”他虽然说不清此“鼠姑”到底是什么物种,但他提到“鼠妇”虫也叫“鼠姑”,说明他已经怀疑此物大概率不是牡丹,而可能是鼠妇虫,因为牡丹在《本草纲目》的描述是“味辛、寒”,且主治疝气淤血,与此处“味苦、平”主治欬逆上气、寒热鼠瘻、恶疮邪气的“鼠姑”完全不同。

根据这些怀疑可以推论,“

”本为“鼠妇虫(鼠姑)”之别名,准之语源,“
”“秽(穢)”“薉”当为同源,《玉篇·禾部》“秽,不净也”,《说文·艸部》“薉,芜也”,都有污秽义,因鼠妇虫常生活在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如潮湿处的石块、腐烂的木料下,以之污秽,故以“岁”为声,又其为甲壳纲,古人以“贝”“虫”类通,故加之“贝”旁,名之曰“
”。另外,《本草纲目·草部》“一名
”后还有“生丹水”三字,前《神农本草经》云牡丹生山谷,也与此不同,而鼠妇虫生水边潮湿处,则合理通畅。《集韵》《本草纲目》大抵误以此昆虫“鼠姑”之别名“
”为彼牡丹之“鼠姑”,故以其为草名,《大字典》沿袭其误。

《汉语大字典》当改释语为:

。鼠妇虫。一名“鼠姑”。

注释

①本文所引均为第二版《汉语大字典》,下或简称《大字典》。

②臧克和主编《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651页。

③唐枢《蜀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166页。

④上皆引自[唐]顔师古 著 刘晓东 平议《匡谬正俗平议》,齐鲁书社,2016年,210页。


参考文献

[汉]班 固(撰) [唐]颜师古(注) 1962 《汉书》,中华书局。

[汉]郑 玄(注) [唐]贾公彦(疏) 2000 《礼仪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吴 普等(述) [清]孙星衍、孙冯翼(撰) 2016 《神农本草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唐]顔师古(著) 刘晓东(平议) 2016 《匡谬正俗平议》,齐鲁书社。

[宋]聂崇义 2015 《新定三礼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宋]唐慎微 1993 《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华夏出版社。

[宋]郑 樵  1985 《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

[辽]释行均 1985 《龙龛手镜》,中华书局。

[明]李时珍 2016 《本草纲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明]张自烈 2002 《正字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吴任臣 2002 《字汇补》,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张 澍  2003 《姓韵》,三秦出版社。

[清]张惠言 《仪礼图》,清嘉庆十年序刊本。

[清]屈大均 1985 《广东新语》,中华书局。

唐 枢  1982 《蜀籁》,四川人民出版社。

郑贤章 2004 《龙龛手镜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福禄 韩小荆 2007 《字典考正》,湖北人民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 2010 《汉语大字典》第2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

臧克和(主编) 2011 《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

[日]释空海 1975 《篆隶万象名义》,台联国风出版社。

(本文据作者原稿推送,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字典》和《中华大字典》
第一节 《字汇》——第一部通俗易查的字典
新知丨刘钊:说字解词——㼽
《说文解字》和《辞源》哪个更好点?必备学习古文的工具书有哪些?
暍[暍]
常用工具书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