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杰 | 纪念王国维先生逝世九十周年

1927年6月2日上午十点

王国维先生从清华雇人力车至颐和园

来到排云殿西鱼藻轩前

抽完一支纸烟

投身于昆明湖

终年五十岁



纪念王国维先生逝世九十周年

文 | 傅杰



一九八三年我考入以姜亮夫师为所长的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成为古籍所第一届硕士生。亮夫师毕业于清华国学院,论文《诗骚联绵字考》,导师就是王国维先生。


就在入学当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了《王国维遗书》,简装十六册。



亮夫师下旨:“这个你一定要买一套的。我的也不全了,你帮我也买一套。”


在读书及留校任亮夫师助手期间不断翻检王著,渐渐熟悉了王先生的观点,也熟悉了王先生的形象。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出版,我在王国维条下看到的竟是罗振玉的照片,即向顾问吕叔湘先生告状。吕先生当即回信,称其事重要,已责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补救。责任编辑李鸿简女士写来诚恳的长信检讨致谢,并赠送了改印后的新书。


一九九二年夏,我到华东师大中文系从王元化师读博士。元化师的父亲王芳荃先生是王国维的同辈人,是教过梁实秋、余上沅、闻一多等学生的清华外文教授,在清华园与王国维比邻而居。元化师一九二0年出生,王国维先生一九二七年辞世,元化师一直声称他没见过王国维。


后来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的女公子赵新娜由美回国,与元化师会面,谈及往事,年长的“新娜姐”驳斥:“你怎么没见过王国维?那时王先生留着辫子,我们只是好奇地跟在后面看,只有你不停地嚷嚷:王小辫!王小辫!”


元化师“哎呀哎呀”地笑道:“这个真是糟糕啦。” 表情既愧疚又得意。


愧疚的是顽童竟这样冒犯一代大师。


得意的是他原来有幸见过一代大师。


读书期间,协助元化师办《学术集林》文丛,从亮夫师处取来了他口授的《忆清华国学研究院》编入创刊号。这是亮夫师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诸先生最系统的回忆,也成为被多种报刊转载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珍贵史料。


从华师大毕业到复旦做博士后,与陈引驰应钱红林女士约,编了四本二十世纪国学大师文录。他编刘师培、梁启超,我编章太炎、王国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国维论学集》后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印行了增订本,两版合计近两万册。



身为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领导规划小组组长,元化师有力地推动了《王国维全集》的编纂出版,亲任编纂委员会主任。我参与了工作,请研究生万曼璐、盛韵一起校点,成为其中两卷的分主编。全集竣工之际,元化师已病重,序言是我草拟、由元化师改定的。



而早年亮夫师勒令我买的《王国维遗书》,后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多次重印,二0一一年又分订十册,精装再版,时任社长的友人王为松命我写篇前言。



真是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艰巨任务。


喜的是这样的光荣,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


惧的是不管怎么写,都难免属佛头著粪。


硬着头皮应承下来,四个月中竭尽心力,还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就了三万多字的长文《王国维遗书重刊弁言》,全文四节,第一节为《遗书》所收的四十三种著作逐一作了提要,第二节述王先生的治学特点,第三节对时人的王著研究与评论进行了若干梳理,第四节引三位前辈的语录对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做了总评。这至少是不多的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文章之一,也得到了一些师友的鼓励,先刊于北京的《中国文化》,又在上海的《文景》连载,还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只是再也不能作为作业,呈亮夫师、元化师批评了。


今天是王国维先生自沉九十周年忌日,谨录拙文结语以为纪念。





王国维遗书重刊弁言(节选)



收录在《王国维遗书》中的所有著作都成稿于二十世纪。王国维在二十世纪活了不到三十个年头,就自己终结了仅仅五十岁的生命历程。但他已经用他留下的这些文字,为自己、也为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树立了一座高耸入云、屹立不倒的纪念碑。为王氏的学术成就作总评自然超出了我的能力。在刊于《遗书》卷首的陈寅恪序之外,我愿意另外摘录三位学者的论述来结束本文。根据撰者的年辈与发表的时间,姑分为早、中、近三期。早期的是梁启超一九二七年在王国维墓前的悼词:

若说起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我挽他的联有“其学以通方知类为宗”一语,“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全体。他观察各方面都很周到,不以一部分名家。他了解各种学问的关系,而逐次努力做一种学问。本来,凡做学问,都应如此,不可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此外的著作,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而得好结果。其辨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


中期的是缪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论文《王静安与叔本华》:

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论其方面之广博,识解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洁,一人而兼具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


近期的是张广达二〇〇五年的演讲《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恰恰是王国维,在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学术发展没了回旋馀地的时刻,在中国学术受到外国强烈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峰回路转新的取向。他对国故的整理,可以说恢复了我们对自己的国故遗产的信心,重新肯定了我们自己的学术遗产的有价值的部分。而且,他创立的典范给我们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模式。读王国维的著作有很明显的感受,王国维在形式上非常传统,但是在国学上,他的研究成果,本身给我们很多方法性的启示,他的贡献到今天仍然很丰盛、具体。……他在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以来的古文字学、训诂、音韵、经学、典章名物、商代历史、周代历史和制度、汉魏石经、汉晋简牍、敦煌发现的唐代写卷、秦汉以来的古代地理、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近代开始发展的边疆地理、古代北方民族、辽金元史、西北史地各个方面,都有特殊的建树。所有这些建树,仅仅用了十五年时间。假如再加上他以前研究戏剧、文艺评论著作——著名的《人间词话》,另外他本人填有《人间词》,成就可以说极其宏伟。当这位先生投湖的时候,虚岁五十一,周岁五十。十五年间成为大师,翻一翻《中国大百科全书》,举凡王国维从事过研究的领域,都有王国维的条目,哲学卷、文学卷、历史学卷、考古学卷、民族学卷、社会学卷等,而且他的研究都是今天人们从事研究的出发点。

 

这三段语录,应该可以代表近百年来绝大多数不怀偏见的学者的共识。一如张氏所说,王国维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做出了如此特殊的建树,“他的研究都是今天人们从事研究的出发点”——就像他所崇拜的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是后来西方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出发点一样。西方哲学史家有言:对康德的学说,后人自可赞同,也不妨批评,但却不能绕开。我们正可以套用这样的句式来看王国维的著作。我们也可以套用王国维为康德写的《像赞》来看王国维本人:

谷可如陵,山可为薮;

万岁千秋,公名不朽!






以文会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寅恪为什么会感慨王国维先生不得不死?
师从王国维、章太炎,一代学术宗师狂补数学曾被黄包车擦破头皮
王国维之死
国学大师王国维书札手迹
国学大师王国维遗书
国学大师王国维遗嘱77年后现身揭开自殺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