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拮据聱牙的《尚书》,也可以轻松入门



“章黄国学”




《书经》新编导言



《书经》即《尚书》。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尧、舜、禹、夏、商、周时期君上与臣子的言论,谈的基本内容是为政之道。《尚书》曾被孔子修订过,汉代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书经》有点难读,叶玉麟先生在绪言的开篇便引了韩愈的话,“周诰殷盤,佶屈聱牙”。但他进一步指出,书中文辞深浅“各篇迥异”,也并非都那么费解,而有些东西“足以为万世师法”。所以对广大读者来说,《书经》不仅能读,而且很值得读。尽管它被不少读者视为畏途巉岩,但这“畏途巉岩”上实在有不该错过的风景。



《书经》离我们并不远。参观故宫的人应该都见过太和殿正中的匾额,上面的“建极绥猷” 四个大字,便出自《书经》。太和殿是“天安门”后突出重要的地方,这四个字的大意,可理解为建立最高准则以安定四方,与“天安”相呼应。如果查查《洪范》《汤诰》两篇,明白“建极”和“绥猷”的含义,就会感到这四个字放在这里,既恰当又含义丰富。《书经》超乎一般的厚重性,于此可见一斑。



正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


“夫《尚书》者,六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


《书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典之一。就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读过《书经》的一定不多,但没受到《书经》影响的一定极少。比如“克勤”“克俭”, 出自《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今天,名字叫“克勤”“克俭”的中国人难以计数。而熟知“满招损,谦受益”“好生之德”这些同出自《大禹谟》的成语的人,就更多了。可以说,《书经》是饱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不朽之作。


怎样走近《书经》中那些不该错过的风景呢?下面提五点建议。


一、了解概貌


《书经》里的文章大致可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典,即典籍、经典,如《尧典》《舜典》,记载尧、舜言论及治水禅让等大事,被后世尊奉为典范。


谟,义同谋,主要记录君臣谋议大事的谈话,如《大禹谟》《皋陶谟》等。


训,一般解释为臣下劝诫君王之辞,如《伊训》《高宗肜日》《咸有一德》等。但《五子之歌》“皇祖有训”的“训”,指“皇祖”大禹之训。可见,训也可以是君上的言论。所以本书原注将《无逸》《周官》等释为训体,是有道理的。


诰,君上对臣下的诰谕,如《汤诰》《酒诰》《多士》等。



誓,是君王诸侯征战前的誓师辞,如《甘誓》《汤誓》《牧誓》《泰誓》等。


命,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的册命辞,如《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陈》等。典、谟为对话体,训、诰、誓、命则以个人讲述为主。这六类文章占《书经》的绝大部分。此外,《禹贡》为地理专著,《金縢》叙史,《武成》是武王灭商后祭告宗庙之辞,叙述了伐纣的过程,都是珍贵史料。


二、弄清故事


《书经》以记言为主,但如果搞清楚这些言论是在什么背景下、针对什么事件而发,也就是先了解故事,自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言论。有些故事《书经》里面就有记录,如《金縢》。但更多篇目中大段言论所针对的事件则未直接交代,这需要我们从《书经》“外面”查阅资料以了解相关故事。


试以《金縢》为例,弄清“里面”的故事。这故事可分三层——


第一层,周武王患重病,周公向先王祈祷,希望自己能代替武王去死。之后,周公的祷文便放进专放卜筮典册的金属匣子,缄封起来,第二天,武王的病竟好了。周公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得武王健康,以保障国家与民众的利益,这份胸怀令人感动。




第二层,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帮着管理国事。这时管叔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权,而成王也将信将疑。周公为了避嫌,主动离开成王,避居东都。白居易有几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周公当时“身便死”,就会永远蒙受不白之冤。当别人不认为你心怀忠信而你依然不改初心,这需要多么高的境界!



第三层,数年后,秋收时节突然打雷下雨,庄稼倒伏,大树被拔起,国人恐怖。成王和众大夫准备占卜,打开缄封的金属匣子,看到周公的祷告之文,这才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周公而导致上天惩罚。成王知错痛哭,以礼迎回周公,一切恢复了正常,这年秋天获得大丰收。此时成王不仅了解到周公的美德,更明白了以德治国的道理,而《尚书》记录这个故事的用意也正在于此。


弄清这个故事,明白了周公何以被后世推崇,了解了何谓治国以德,这就是很有效的阅读了。故事在《书经》“里面”的,除《金縢》外还有《说命》,都属“贤臣相主”系列。但同属这个系列的故事,如皋陶与舜、禹(《皋陶谟》),伊尹与太甲(《咸有一德》)等,却需要要我们从“外面”查找一点资料,才能了解故事的精彩之处。在“贤臣相主”之外还有别的故事系列,如“征伐”系列等,都可以先查点资料了解故事,再理解相关的言论。


三、体会道理


《书经》所讲的政治道理,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敬天保民,反映的是对统治权力怎样才能得到保障的思考。例如《汤誓》涉及这样个故事:夏桀罪恶滔天,却认为自己的统治权力能和太阳一样永存;而愤怒的百姓喊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桀认为自己的权力由上天保障,没有意识到民众的力量。商汤认为老百姓受到残害,上天也不会答应,因此替天行道,消灭了夏桀。这里面反映了对“敬天”与“保民”关系的思考,是对“统治权力从哪里来、靠什么保障”认识的进步,也是“民本”思想的萌芽。



二是责己尚贤,反映的是对统治者素质的思考。《书经》中认为君、臣都要有贤德。比如西戎国进贡给周武王一只猛犬作为玩物,召公立即为此写了一篇《旅獒》,向武王讲“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道理,对君主的要求可谓严格。又如《说命》讲的是商王武丁任用贤臣傅说而实现“武丁中兴”的故事,堪称千古佳话。



三是明德慎刑,反映的是对统治手段的思考。比如《皋陶谟》记录皋陶论述如何以德治国,这似乎很平常;但如果你知道皋陶是掌管刑法狱讼的大臣,连他也不强调“刑”而提倡“德”,就能理解《书经》对“德”何等看重。再比如《酒诰》中提到,不要杀掉犯了酒戒的殷商原来的臣子百工,而要先教育他们。这和《论语》中“不教而杀谓之虐”的观点一致,都主张“明德慎刑”。


四、思考探究


《书经》里的故事和道理,今天还有启发性吗?我们今天对《书经》中一些问题该怎么看?如果进行这样的思考探究,收获会更大。


比如《胤征》,其中的羲、和二人是掌管天地四时之官,有一天出现了日食(这是人类历史上对日食的最早记录),夏王认为是羲、和二人沉迷于喝酒,失德失职,搅乱天纪,因此命令胤侯征讨羲、和。今天的我们都明白日食是自然现象,羲、和沉迷于喝酒诚然不对,但因日食获罪是不是有点冤枉?如试做探究就不难发现,“喝酒”“日食”是借口,讨伐羲、和其实另有原因,这启示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再比如,《书经》一方面强调上天权威,认为“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皋陶谟》),商纣王甚至在被讨伐前还反问“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另一方面,《书经》里又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上》),认为“民”更重要。如何理解和看待《书经》里这类看似矛盾的现象?


五、梳理积累


《书经》里有很多人、事、言、理在后世一直流传,可以试着做些梳理,这对我们了解典故、积累语言会很有帮助。


比如《微子》里提到的“父师”“少师”分别是箕子和比干。面对商纣王的黑暗统治和即将亡国的现实,微子、箕子、比干作出了不同选择,但都值得尊敬。“殷末三仁”的故事在后世屡被提及。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如把“殷末三仁”故事做点纵向梳理,我们将会读懂不少相关文章。


再比如《说命中》里的“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叶先生的注释是:“若自以为善,则必为人所憎恶,虽实有其善,亦丧失矣。自夸张其能,则必为人所厌鄙,虽实有其能,亦丧失其功矣。”而《论语·公冶长》中有“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朱子家训》里有“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如果把这些彼此相关的说法一并加以整理,既可深入明理,也很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书经》中有大量的成语至今还在使用,很值得专门下点功夫梳理积累。例如巧言令色(《皋陶谟》),杀无赦、玉石俱焚、胁从罔治、咸与维新(《胤征》),有备无患(《说命中》),奇技淫巧、除恶务本(《泰誓下》),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偃武修文、马放南山、皇天后土、天下大定(《武成》),玩物丧志、功亏一篑(《旅獒》),有容乃大(《君陈》)等等,都在这本书里,不可失之交臂。



从弄清一些故事到体会某种道理,再把探究和积累结合起来,《书经》的阅读一定会有趣、有得。




【作者介绍】

周玉秀,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汉语史的研究,而尤好音韵学,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撰、参编著作各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讲书经解义卷七
学堂日报08.09||《幼学琼林》选解(五十六)
约公元前1061年大事件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一百二十八
张寅潇、黄巧萍丨《尚书·君奭》“耇造德不降”新解
《尚书》即《书经》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