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欣赏考古绘图 解读古代文明 — —《良渚玉器线绘》出版

《良渚玉器线绘》是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一本小书,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研究员多年以来所绘良渚玉器线图的作品选集。该书第一次通过考古绘图让广大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良渚玉器的深刻文化内涵。

欣赏考古绘图  解读古代文明

——《良渚玉器线绘》出版有感

贾昌明

熟悉和意外

 反山M12:98琮神人兽面像的图像解读

之前虽然听闻出版了这么一本有关考古绘图的书,但终究没有得见。前些日子,蒙该书作者方向明先生赠书,我得以一睹为快。快速翻看一遍后,我产生了两种有些矛盾的感受——熟悉和意外。

说到熟悉,指的是书中的这些良渚玉器绘图,很多是之前看过的。几十年中,该书作者发掘了许多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也绘制了大量精确细致的良渚玉器线图。考古绘图是考古工作的基本功,考古绘图作品也是所有考古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向明先生的考古绘图水平,在国内考古界早就有口皆碑,素有“绘图大神”的美誉。他绘制的大量良渚玉器线绘作品,自然也刊登在相关考古报告中并被众多学术论文广泛引用。

▲ 瑶山M2:1冠状器

说到意外,则是指这本书。乍看书名,感觉这是一本考古绘图作品集。考古绘图居然可以专门编成一集出版。“这也行?”当时我确实有些这样的感觉。

仅看封面,就知道这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这是一本32开,200多页的小书,封面特意烫压了良渚玉钺的兽面纹、鸟纹和刃口。更不用说护封上的“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考古线绘大神方向明”等有些“中二”的语句,完全不是学术专著的设计风格。这本书应该是为广大爱好文物考古和古代文化的读者设计的普及读物。

▲ 反山M20:169璧

略浏览之后,又觉得该书和通常的美术作品集有很大不同,该书通过精确细致的线绘作品,辅以通俗又有深度的文字叙述,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更加直观地领略良渚玉器的形体线条之美,更加深刻地理解玉器上神秘符号的精神内涵,也或许让读者第一次意识到玉器上面还有种种制作痕迹。

以往只出现在考古报告和学术专著中的考古绘图,第一次成为普及读物的主角,恐怕这是第一次。

科学与人文在绘图中交融

转念一想,又觉得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感到意外的。绘图是科学发展中必需的记录和展示手段。科学在西方发展的几百年中,自然科学、工程学、人文科学各个学科都留下了海量的绘图作品,其中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200多年前,受过系统植物学训练的法国画家皮埃尔·雷杜德,其花卉图谱在当时就被誉为是“最科学的艺术和最艺术的科学”,他的众多带有“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的玫瑰和百合绘图作品一直是西方装饰画和瓷器上的常客;英国十九世纪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创作了数千幅极为精确美观的鸟类绘图,也成就了《澳大利亚鸟类》《大不列颠鸟类》等备受时人称赞的鸟类图谱;同时代的英国建筑家威廉·比林斯所绘的英国古代建筑,至今仍有出版……这些绘图作品,是为科学而生,但又迅速成为时人欣赏的对象,科学和人文在此交融。

▲ 《埃及记述》中的古埃及神庙内景

本身作为人文学科的考古学,自然更不例外。200多年前法国出版的巨著《埃及记述》,就将各种古埃及的建筑、壁画、文物和象形文字等绘成图像,制成宏阔细致的铜版画,还成为中国美术馆刚刚结束的“文明互鉴:版画语境中的世界图像”展览中的重要展品。即便是我们通常认为浩繁晦涩的考古报告,有时也因为高水平的绘图而产生了一些“人情味”。有学者说过,看到一些考古报告的精美手绘图,就感觉这是一种“考古的味道”。几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学者并不缺乏美的情趣。1957年出版的《白沙宋墓》,有一整页由国画大师杨之光先生所绘的“第一号墓外部写生”;1988年出版的《姜寨》,里面有一个折页,是老一辈考古绘图大师张孝光先生所绘“姜寨第一期文化原始村落复原图”,画面里有山有水,屋舍俨然,墟里孤烟,一派怡然的景象。

▲ 《白沙宋墓》第一号墓外部写生

▲ 姜寨第一期文化原始村落复原图

由此可以看到,把考古学者手绘精美文物的线图佳作出版,让科学的图画讲述人文的故事,实在是不值得意外的。

用考古绘图解读古代文明

良渚社会被认为在中国最早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其玉器又是这个高度发达的古代社群精神层面最为耀眼的物质载体。让公众认识、理解和享受这些玉器及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并以此为豪,无疑是普及相关知识的重要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良渚玉器线绘》别出心裁,不去追逐玉器耀眼的光芒和诱人的色泽,而是用线条把玉器的形体、符号乃至痕迹“抓”到纸上,“烙”进读者的心里。

《良渚玉器线绘》这本32开,200余页的小书,在每年出版的数以百计的考古文博类图书中,并不起眼。但第一次将考古绘图作为普及读物的主角,不得不向作者和出版社点赞。尽管该书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听说首次印刷的数千册基本售罄,目前正在修订再版。希望再版更加完美,也希望能给考古和古代文化的普及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一部真正意义上

的良渚文化普及之书

——《良渚玉器线绘》出版始末

翁宇翔

《良渚玉器线绘》一书是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研究员合作出版的一部有关良渚文化的普及图书。图书在出版前后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笔者从这本书编辑的角度,谈谈《良渚玉器线绘》的出版始末,同时也向考古界、出版界和社会公众分享我们出版这部书的一点收获和心得。

▲ 反山M12:98琮仰视展开示意图(解读)

考古工作者关注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而出版者则关注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如何传达给公众,如何帮助读者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并完善读者的知识架构。我们发现,普及类(特别是社会科学)图书中,畅销的图书很多不是专业人士写的,这种图书不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且往往存在较多的知识错误和主观构建,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坚持严谨的科学性,是向公众普及知识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又如何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能够向公众讲故事,有趣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享受真正的考古知识和古代文化。《良渚玉器线绘》一书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诞生的。

策 划 选 题


以线条求索的方向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出版行业致力于推出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选题。浙江古籍出版社也同样关注这个出版方向。除了常规的文献普及外,我们还在思考不同的出版选题。而解读具象图形的图书有利于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对象,比如传统建筑、吉祥图案、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等。建筑线图和考古线图能非常清晰直观地展示对象的结构和造型,具有照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定下以线条求索文化内涵的方向,开始选择合适的对象。

发掘本地文化元素  浙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东西。史前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合适的本地题材是切实可行的。而选择良渚文化,则是因为良渚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首先,正在实施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良渚古城作为早期国家的实证,这是学术价值;其次,良渚遗址申遗在即,一旦进入申遗程序,良渚必将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这是市场潜在价值。

组   稿


确定了以良渚文化图形为选题后,便要寻找合适的作者,这个过程相当顺利。经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征宇老师推荐,有幸认识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老师。方老师是当年良渚遗址群考古发掘的主要成员,遗址出土大批精美玉器的线绘者,他的考古线绘在业界已经非常有名气,请他为书的作者自然是最佳选择。

2017年,我们与方向明老师进行了洽谈,方老师本身就是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非常愿意做有关良渚文化的普及工作。他给我们普及了更多的良渚文化知识,并亲自带领我们去浙江省博物馆参观陈列在馆内的良渚遗址出土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对良渚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经过几次讨论,我们决定把题材定在良渚玉器上。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是神圣超然的,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更是如此:玉器上的神秘图纹隐喻着5000年前充满神秘色彩的权力与信仰,是良渚文化精神世界的载体;良渚玉器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史前玉器的顶峰,更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玉器礼制。

一方面,作为编辑的我们阅读方老师提供的《良渚考古八十年》,搜集有关良渚的报道,进一步了解良渚;另一方面,方老师在撰写提纲和试写绪论。所谓的“试写”是因为编辑和作者双方都认为,专业的考古学者撰写普及著作,在写法上需要调整。不到一个月,方老师的前言初稿就传到编辑部,编辑以普通读者和专业编辑的双重身份,对前言进行修改。这种修改主要是要让作者体会普及写作的用语程度和普通读者的关注点,而不是替作者写作。最后《良渚玉器线绘》的前言是方老师重新写作的,与初稿已经完全不同了。

编 辑 思 路


确定较小的易携开本  由于良渚玉器大部分尺寸较小,我们根据实际尺寸,认为大32开的版面可以以原大放下大部分的玉器线图,让读者对玉器的大小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较小的开本有利于控制成本,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购买,以达到普及的目的。这也是方老师一再强调的。

确定以线图为主,少量的照片辅助  我们就选择应用2色(黑色 专色),来编排版面,又通过专色的变化,让不同的章节形成区隔,造成图书多彩的观感。并且,在专色区(每一章)内,以反阴、黑色、专色与线图、文字、底色进行交替,形成内部节奏。

以线图为主,文字为辅  将线图居于版面的主要位置,可以等大的就等大放置,不便等大的根据版面放置,并标注比例尺。文字与线图保持距离并控制字号。每幅线图的说明文字也控制到尽量少,大部分信息通过每个章节的导言去表达。

对于琮王和钺杖的特殊处理  良渚琮王和钺杖是良渚玉器中的重器,作者通过大量的线图来揭示器物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图书的设计也通过两组拉页,把精美的神人兽面像和权杖镦瑁上的纹饰完整呈现出来。

封面的创意  封面以钺杖的玉钺为创作原型,通过烫压,表现了玉钺的刃口,以及玉钺上的鸟纹和兽面纹。这样做一为符合雕刻之意,一为防止表意得过分直白。封底绘制了一张“良渚考古八十年”的时间轴。

图 书 宣 传


《良渚玉器线绘》的宣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一直强调《良渚玉器线绘》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良渚文化普及之书。

作者的微信和微博宣传  选题初定,我们就请方老师在个人微信和微博征集书名,每个图书的宣传节点,方老师都通过微信和微博传递图书进度,发布宣传文章。

图书众筹  众筹的优点是在图书未出版前,就可以正式宣传图书,并且掌握市场对图书的认可度。通过两个多月的上线预热,图书先期获得了600多份实际支持。这两个月中,发布了3篇宣传文章,共1万多字。讲明了良渚文化的意义、良渚玉器的重要地位、图书的内容形式,还有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这3篇文章也成为后来各方媒体撰写报道的基础。

首发式、分享会、讲座  图书原定于2018年8月良渚遗址申遗的相关专家到来前首发,但为了6月底良渚博物院重新布展后开馆和7月中的香港书展,把出版时间调到了6月初,成功地在良渚博物院开馆系列活动和香港书展上亮相。6月29日上午,《良渚玉器线绘》在良渚博物院举行首发式;当天晚上,举行以“行云——良渚古玉的线条之美”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7月19日,香港书展主题浙江省展区举行“说良渚——五千年的文明之源”讲座。以上活动均得到了多家媒体报道。

该书第一版已经基本售罄,目前正处在重印前的修订中……

(作者为《良渚玉器线绘》责任编辑)

线绘:看清良渚玉器的慧眼

方向明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野外考古发掘和室内整理来探究和复原古代历史的学科,文字、测绘、摄影以及三维全息扫描等新技术是考古发掘和整理过程中的主要记录手段, 以线绘和拓本来体现器物的外形和结构是考古学的传统记录手段。

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吴大徵《古玉图考》中就有玉器的精准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先生专文提到,由吴大徵的族弟吴大桢描线勾勒,多为原大,第191页的“龙纹佩”现藏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绘图传真性高,尺寸准确。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考古图》中也有类似焦点透视的线绘图。实际上,利用线条对器物及其他实体进行描述(刻画),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非常娴熟,陶器、石器、各类动物、干栏式建筑等等都曾被刻画,良渚玉器的神像其实也是线绘,各类玉器的造型,尤其是复杂外廓的造型,势必有一个线绘的设计。

考古线绘,是通过直角坐标正投影的方式,客观地对器物的外形和结构进行记录和描述,由反映器物外廓的正投影和体现器物结构的剖面组成。

考古绘图与文字、摄影、拓本共同成为器物记录的必要手段。

笔者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及考古绘图工作,负责了反山、瑶山所有玉器的测绘,承蒙浙江古籍出版社厚爱,选编了两地主要出土玉器的线绘,并辅之简约文字解读,以期更多人能了解良渚的文明及其玉器的精湛工艺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之美。

(《良渚玉器线绘》,方向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年6 月出版,定价48 元)


编辑:陈   梅 

审核:贾昌明

原文刊载于3月6日

《中国文物报》3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古玉器工艺传奇
良渚文明有没有可能造假呢?
考古经典系列回顾:考古中国,第一部《文明前传》1
中国通史之文明起源(第四集)学习记录
良渚刻划符号文字:比甲骨文更早,它们会是中国汉字的起源吗?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9)良渚文化玉器「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