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观约取 正误补缺 ——吴企明先生《辛弃疾词校笺》评述

      2018年12月,苏州大学吴企明先生的新著《辛弃疾词校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辛弃疾是宋代最重要的、“集大成”式的词人,他传世的词作有627首,涉及词调66种,是宋代词人中创作数量最多的词人。同时,辛词的创作质量很高,其词内容深厚、题材广阔、风格多样、语言丰富,在南宋词坛上就掀起了强劲的“稼轩风”,此后影响一直不绝。历代关于辛弃疾词的研究著作,包括评论、选讲、校勘、笺注、编年等,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不少都是大家、名家之作。吴先生面对这些数以千计的研究成果,为何还要做这一工作?带着疑问,笔者在2019年新春之际走访了他。

吴企明先生(2016年拍摄于苏州太湖石公山)

      吴先生谈起与稼轩词的渊源,说来话长,八十年代初期,他和山东大学张忠纲先生一起合作注释过辛词,因故未能出版。为应教学和科研之需,他经常翻阅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发现有问题,就随手在书中夹签条,进行补注,之后越积越多,于是写了《稼轩词补注释例》的文章,刊于《苏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后来,他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补充,从十二个方面进行了补注,文章长达四万多字,收入他的《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出版)。正是做了这样大量的工作,他对辛词的笺释,有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全方位的思考。2014年,吴先生正式启动辛弃疾词的全面校笺工作。

元大德广信书院本《稼轩长短句》

      吴先生在校笺辛弃疾词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了六字工作方针:取长、正误、补缺。既要取人之长,又要正人之误,更要补人之缺,这样,才能使辛词校笺和研究超越前人。

      一、取长  吴先生在校笺前言中写道:“在学术研究中,任何排斥、轻忽前人研究成果和悉依旧说、照单全收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因此,吴先生在校笺时,对前人的辛词研究进行了仔细的考察。笺注方面包括梁启勋的《稼轩词疏证》,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郑骞的《稼轩词校注》,辛更儒的《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等。年谱方面包括郑骞的《辛稼轩先生年谱》,邓广铭的《辛稼轩年谱》,蔡义江、蔡国黄兄弟的《辛弃疾年谱》,吴先生都进行反复地研究,尽可能吸取他们的长处。特别是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一书,是吴先生最重要的阅读、赏鉴、研究辛词的书籍。他对前人的系年资料也做了深入的研究,采取“择优而从之”的方法。如果诸家说法不能令人满意,他再别作考释、另立新说。

天津图书馆藏《百家词》本《稼轩词》

      二、正误  正误则是把前人各种辛词注中不妥当的地方,加予指正。前人对稼轩词的笺释、诠解、判定作年,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吴先生针对前人虽注而误注,或虽注而不能说明问题的情况,一一指出其谬误之所在。如辛词《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词:“人世竟谁雄?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邓氏注引黄庭坚《水仙花》“出门一笑大江横”句,但与词意不合。吴先生认为此句与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相契合,李诗神情、气概与辛词“被召”词意相似,稼轩词从此脱化出。辛词《粉蝶儿·和赵晋文敷臣赋落梅》:“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邓氏注引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但杜牧此诗与词意并不相干。吴先生指出,古代诗人常以女子十三岁学技艺,写入作品中。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之“十三能织素”,白居易《琵琶行》之“十三学得琵琶成”,王建《宫词》之“十三初学擘箜篌”等,此词当亦如是。辛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邓氏引《玉台新咏》古绝句:“破镜飞上天”。吴先生认为欠妥,因本词咏中秋圆月,前一句与李白《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相似,后一句和李白《古朗月行》“又疑瑶台月,飞向青云端”相似,李白诗与词意更为贴切。 

      三、补缺  补缺是对前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加予补充。“缺”指各家解释辛词不周详,有缺失,须要补加注语,以助读者阅读。大致有四种情况:(一)、该注而未注。(二)、虽注而未详明。(三)、虽有注语,但有不少漏注。(四)、整首词均无注。

      如邓广铭先生的注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因为他是历史学家,笺注并不是他的专长,虽然后来他也做了修订增补,然而还有很多问题未能解决。郑骞的《稼轩词校注》本身是个未定本,在作者生前未曾出版过,他去世多年后才由其弟子整理成书。此书在笺注方面相对简略,有不少内容应注而未注,其中有145首辛词没有加注。辛更儒的《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包括辛弃疾的诗、词、文,内容更全面,但他的研究家数与学术专长与邓广铭先生非常相似,其缺点也是短于文学、特别是短于词学,不少注释靠的是类书,对辛词变化运用前人的典故语言,注释有所欠缺。而吴先生的研究起始于唐诗,贯穿于诗学,诗词研究和诗词笺释正好是他的特长。

四印斋本《稼轩长短句》

      吴先生的补缺主要围绕“应注而未注”展开,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辛词大量运用唐宋诗词,邓氏等前人注出了一些词语出处,但还有不少应注而未注的地方。如辛词《昭君怨·人面不如花面》词中“落花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邓氏无注,实则“人共青山瘦”早有出处,吴先生指出:唐代韩愈早已这样说过,韩诗《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中云:“南山逼冬转清瘦”。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雪浪斋日记》云:‘背秋转觉山形瘦,新雨还添水面肥。’《渔隐丛话》云‘山形瘦之语,古今少有道者。’予尝记唐人一联而忘其名云:‘山自古来和石瘦,水因秋后漾沙清。’前诗盖出于此而不及也。” 

      其次,辛词喜欢鎔铸古小说、笔记资料入词,邓氏、郑氏等前人应注而未注。如辛词《好事近·西湖》:“前弦后管夹歌钟”,邓氏无注。吴先生认为此则关涉到唐宋乐制,不可无注。唐宋时丝竹乐器合奏,先由丝乐器起声,后才有管乐声,所谓“前弦后管”是也。王建《宫词》:“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宁侧调愁。”描写宫人先抹琵琶,后吹小管,符合唐宋时代丝竹器乐合奏的制度。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引蔡启《蔡宽夫诗话》云:“唐起乐皆以丝声,竹声次之。乐家所谓‘丝抹将来’者是也。” 

涵芬楼影印汲古阁抄四卷本《稼轩词》

      其三,是对前人虽注而未引原文的情况进行了补充。如辛词《贺新郎·赋琵琶》:“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邓注:“按,贺老谓贺怀智,开元、天宝时之善弹琵琶者。”邓注无书证。吴注引李德裕《次柳氏旧闻》、郑处诲《明皇杂录》等笔记,并引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苏轼《虞美人·琵琶》“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等为书证。吴先生认为,作为学术性的笺注,注释一定要有书证,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说,那样没有价值,而且还要注明各书的卷数细目,以便核实。

      贯彻六字方针,关键是要科学地评判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其是,非其非,才能做好工作。吴先生学殖赅博,识见卓异,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样化的学术手段,进行审慎的考覈和细致的辨析,比较精当地判定前人研究成果的优长,从而汲取之;判定其误缺,从而订证、补苴之。《辛弃疾词校笺》所以能胜出前人的著作,奥秘全在于斯。

      总之,吴企明先生的《辛弃疾词校笺》是一部优秀的古籍整理著作,内容详实而全面、博大而精深,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堪称辛弃疾的千年知音和功臣。

 (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料 | 邓广铭致程千帆信一通
我与姑母叶嘉莹(九)
“词境灵谿许共寻”
先生莫是信了麻沙本
汪超 | 论辛弃疾的食馔书写
“刺桐”还是“拆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