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虞万里教授:中華漢姓斷代統計與考辨序

國際考古學暨歷史語言學學會學術會長

學刊主編虞萬里教授

作者简介:

虞万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学术会长、学刊主编。历任社科院歷史所學術委員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虞万里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文献学家、经学家、词典编纂家,曾经长期从事《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在儒家经学文献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谓著作等身。

中華漢姓斷代統計與考辨序

文/虞萬里

我對姓氏的興趣,並非始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識記,而是基於我研究古音時的求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撰寫《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變》一文,這篇“少作”的研究方法和對古音之認識,我至今未“悔”,其中記憶猶新的是:分析《說文》形聲字聲符和形符產生的地域性,姓氏與地名讀音的特殊性。有鑒於姓氏和地名漢字,無論單音還是多音,它往往以當時當地的讀音保留、延續,沒有或者很少會隨不同方音和歷史音變而改變,此類姓氏、地名的讀音是研究古音和古方音珍貴語料,極當重視。因《演變》一文之宗旨與重心不在於此,故僅簡述與舉例而已。自此之後,我一直想分別就姓氏和地名作專門的古音研究,於是開始關注姓氏和地名語源問題,不斷收集這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就姓氏而言,當初只有叢書集成初編中《古今姓氏書辯證》《姓解》《姓觿》等幾種,接著買到《元和姓纂四校記》《元和姓纂》《姓氏尋源》《周代姓氏二分及其起源試探》等。那時正訂閱多種考古雜誌,所以凡銅器銘文、漢印姓氏及先秦複姓之研究文章也頗關注。不僅關注姓氏,且關注移民,對歷史上由北向南的移民潮也納入資料收集範圍,對王獻唐提出的插花式民族地理也融入姓氏古方音研究視野。只因當時社會呼籲《漢大》一年出版二卷,工作壓力極重,有時晚上也要帶稿件回去處理,無法潛心學術筆耕。直到調入歷史研究所後,稍有時間從事研究。曾於2006年寫過一篇《〈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研究》,限於時間,專就《廣韻》文、吻、問、物四韻中姓氏爲例,作其讀音所蘊含的古音與方音之追溯,算是一篇試作。雖只是一篇文章,還是得到了同行的認可,我自己既有很大的收穫,也加深了認識,拓展了視野。期間我曾一度考慮到過繼、改姓等因素,但這些因素未必會影響姓氏讀音。期待有一二年的時間可以完成這個素願。後來又因徐鐵生先生之請,藉爲其姓氏辭典作序之機,我探索了古姓氏起源以及姓氏在周代之政治作用和措施,尤其是從政治聯姻角度對“同姓不婚”作出新解,對歷代姓氏書所載姓氏數量也作出初步統計。

由於有這樣的興趣與思路歷程,所以當袁義達、杜若甫《中國姓氏大辭典》出版,因杜是人類學、遺傳學專家,且《辭典》中有當代人口抽樣統計,故立即購置閱讀,該書雖有新的成果,但其僅收一萬多姓氏,似乎略嫌不足。因爲有這種不足感,當我供職辭書出版社,遇徐鐵生先生説他已收錄了二萬多姓氏,立即興奮地與他交談並願意簽約出版。鐵生先生的詞典在編纂與出版過程中,經歷了曲折與離奇。曲折的經歷最后以順利出版成爲新聞熱點而收場,離奇的是期間竟有兩位同時在編纂姓氏詞典的張先生與我聯繫,兩位先生與鐵生先生都是理工出生而熱衷於姓氏研究。其中一位希望將自己的資料詞條與鐵生先生合併共撰,我也試圖牽合協調而未成,另一位即是本書作者張冶先生。

張冶先生與我是同時代人,他畢業於華北電力大學熱工自動化專業。雖是工科出生,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都在二十歲上下,求知慾極強,趁著時代的潮流,都喜歡漢譯名著。我記得新版漢譯名著較早面世的是黑格爾《美學》、休謨《人性論》、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西田幾多郞《善的研究》等。有著求知狂熱的我,總是全買“通吃”,卻實在是名副其實的囫圇吞棗。他或許是專業緣故,在大學期間對控制論、信息論等很感興趣,也寫過多篇論文,參加過學術會議,得到老輩學者青睞,論文也發表在《潛科學》雜志上。憑著這個經歷,當時的《自然辯證法》雜志社希望他去那兒工作,結果陰差陽錯,到了河北電力局,一幹就是二十五年。他管電力技術,又搞產品營銷,於是就出版了《哪根稻草壓垮了駱駝—市場行銷的方法論問題》。而其業餘,又對姓氏發生興趣,於是就有了這本《中華漢姓斷代統計及其考辨》。我想,“無所不能”大概就指他這種類型的人。

多年前拜讀作者承示之書稿,知其用力頗勤,然未必有鐵生先生之規模。我因爲對考古與石刻、簡牘都有興趣,在接受鐵生先生書稿時,也曾複印羅振玉《璽印姓氏徵》給他。他也努力收集璽印、石刻姓氏,但璽印和石刻近數十年層出不窮,收不勝收。考慮到金石、簡牘、璽印所載是最切合時代的真實姓氏,所以建議張冶先生作專門收集研究,以期在鐵生先生書外獨樹一幟。但以金石、簡牘,特別是璽印姓氏爲材料,收集不易,價格不菲,須付出很大精力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必須仔細比勘,深入考證,才能獲得真實姓氏。應該說我是給他出了個難題。不想他不僅入“套”,還一一解“套”。先是遍走各大圖書館,不計成本,廣泛收集金石資料,又隻身前往臺灣收集姓氏舊書,訪問專業人士。更值得敬佩的是,經深入研究,甄錄了大批有根有據的金石、簡牘姓氏,同時糾正了很多資料匯編和姓氏詞典中的誤録誤判,這不能不說是對姓氏學的一個貢獻。

翻閲這部書稿,我最深的印象是,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徵引豐富,考證精确。經作者匯總金石、簡牘、璽印、刻工等資料,甄別統計各時代姓氏數量:戰國1025,漢代1432,魏晉六朝985,唐代968,宋代1028,元代853,明代1118,清代1279。姑且無論這些姓氏數量與各朝代實際姓氏數有多少差異,凡研究姓氏的人都應該明白,在歷朝世世相襲、代代相傳的浩瀚姓氏中,梳理出各朝各代的實際姓氏數量,是多麽不易的一件事,何況作者還在不斷增補,相信會越來越接近實際姓氏數。作者從歷朝姓氏或承或變,或增或減的異同中,總結出這樣一種觀點:中国部分大姓一直是各朝代的主流和基礎,其他所有衍生以及演變的姓氏都是围绕着这些大姓而展开,在這些大姓基础上衍生與演變出各种异体。這種觀念是編纂一般姓氏詞典所無法形成的,因而也是難能可貴的。立足於此而言,本書不只是一部歷代姓氏詞典,而是一部在姓氏詞典之上的姓氏學研究專著。儘管是匯集、總結了近一個世紀學術界金石、簡牘、璽印、刻工的考證成果,但也確爲姓氏學開闢了一條新的研究之路,是今後姓氏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我與張冶先生未曾謀面,因談論鐵生先生的姓氏詞典而結緣,又因我的建議,促成他這部學術專著。承他不棄,多次邀我聊贅一言於書前,以志因緣。說來也巧,第一次下邀,我適在臺灣大學中文系客座,當時家庭、學校、學術雜事紛至沓來,窮於應付,只能説等出版前再說。經過三年的打磨,這部專著字數增加幾近二倍,學術水準又上了一個臺階。及其再次下邀,我適又在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深感他精進不已,有志竟成,乃就思考起草。及至回滬,有出版社要出版我以前所寫有關姓氏與避諱起源的文字,迫使我對姓氏的起源再作深入的思考。在我以前認爲姓隱而氏顯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氏的久遠和姓的狹隘與難以捉摸,姓的作用被置於顯要地位是周初的政治策略。就在此時,又收到張冶先生短信,說他最近在河北趙州柏林禪寺獲睹《大金沃州柏林禪寺三千邑衆碑》上兩千多人的題名,可補充宋金時期的姓氏,並告書將於明年年初出版。我爲其高興之餘,忽覺這是一道限時令,於是將這段因緣續寫完成,以志我對作者求索精神的景仰。

因張冶先生此書,又使我想到另外兩部與我有一點關係且亦懷有一絲歉意的姓氏專書。一是柯昌濟的《姓氏源考》,供職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時,曾去拜訪柯老後裔,得知有此書,原擬等傳統中國研究中心經費有積餘後可出版此書,終因人事多變未果。一是我收到張亞初先生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後曾多次與之聯繫,得知他有《商周姓氏叢考》一稿,亦爲之奔走謀刊而最終未果。上世紀末要出版學術著作還真不易。好在二書都已面世,前者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上,後者由中華書局出版,稍可釋我歉仄之懷。但柯、張二書都是未成之初稿,且撰作時間很早,有些姓氏的確定不無可商,徵引文獻亦有補證餘地。而本書則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再研究的學術專著,姓與氏的確認應該更可靠。我相信,這樣一本姓氏專著,不僅姓氏學專家需要,考古學、古文字學和先秦史、斷代史研究者也需要,即使一般姓氏愛好者,也可從中獲得姓氏之外的歷史、考古、金石、簡牘與古文字等知識,應該是一本受衆很廣的姓氏著作。

2019年10月8日於榆枋齋

责任编辑:王占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文·学术】王力《汉语音韵学》·书序
《山左磚錄》(第一輯)拓行
张大千早期金石印章赏析
“贺兰”释音释义
有关《六书音均表》一书的介绍
学界 | “2016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研究工作坊”会议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