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人审美超过我们?他们馆藏几件宋瓷价超汝哥官窑竟是这种妖色
农耕文明时代,黑和白——影响我们生活的最重之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白天来了。日落,黑又降临。从白天出发,我们抵达黑夜。黑夜一来,我们就熬,就等待,又一个白天的开启。如此反复。白与黑,像两扇门,牢牢地把住生活的两头。古人在陶瓷色彩的审美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尺度里,都在黑与白之间徘徊。从釉色提纯的角度,黑是起点,一点一点去除那些灰黑的杂质,最后达到向往的目标——洁白无瑕——“邢白”、“定白”、“枢府白”“甜白”、“中国白”。从彩绘的角度,又反过来了——从一片白地开始着笔,描画花草虫雨,山川风景,人物故事。黑——中国水墨画的终点。黑与白,谁为始,谁为终。至少,到了两宋,我们都还在为此纠结。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高峰,尤以单色釉为盛。当时的主流审美,不外乎青和红两种色调。这种审美取向来自宋代的最高层——皇室。宋朝皇帝认为,青代表过去和回忆,红代表未来和兴盛。那么黑呢?黑,在民间也是极盛了,黑衣黑靴黑帽黑头发,整个一群“黑人”,每人手捧一黑釉或黑花茶盏,兴致勃勃,斗茶于在街头瓦肆。南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画的就是宋人斗茶情景。斗茶是宋人的怪癖,不仅斗茶行为怪,连斗茶的盏色也怪。“茶色白,宜黑盏”(宋·蔡襄《茶录》)。白与黑,我们日常生活的底色,见惯不惊,怎么也谈不上悦目的。他们就是天生的一对冤家,凑在一块,谁是主,谁是客,谁是谁的衬托,谁又是谁的影子,还真说不清。不得不佩服宋人对于用色的大胆。想来那时的老百姓寻思,青色用不起,红色又不敢用,用黑色没啥吧。一群黑色。一巷子的黑色。一村庄的黑色。黑色很快占领了整个的民间。今天,国人普遍认为黑色不入流,可能与长期受恶梦折磨,睡不着觉有关。一些人喜欢把黑夜整得灯火通明,与白天无二。我们都笑日本人追捧黑色,把我们老祖宗的土黑碗当国宝供着,审美还停留在中世纪,真是老土了。从艺术的角度看,日本人真不是老土,甚至可以说比我们老道。黑色是一种与黑夜有关的颜色。如果说,日本人仅是对黑夜比较着迷,喜欢天天打混沌瞌睡,那我们也太小看人家了。日本人认为,生活的终极意义,就是回到生活本身——以“禅”的行为方式抵达“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生活色彩绚烂。精彩和绚烂,让人目不暇给。还原,再还原——无充斥之累——回到本色。日本人对宋代黑釉瓷器,特别追捧。他们的博物馆里自今还珍藏有四件国宝级别的茶盏,叫“曜变”瓷,或者“天目”瓷。排第一名的是“建窑曜变天目茶盏”,现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曜变”一说出自明人笔记,一个我们早就抛弃不用的提法,日本人一直沿用到今天,可见在他们的文化里,这玩意有多深刻。“天目”有几多说法,比较而言让人信服的是说,这几样东西是从浙江天目山引进过去的。还有说是“天眼”的。宋代建盏的窑变,其实就是釉上的粉尘、杂质之类的,偶然发生了质变,本来是烧陶瓷的缺陷,被窑工们化腐朽为神奇。“天目”瓷——满身窑变。日本人欣赏这路斑点,还有讲究。京都大德寺龙光院,也有个宋代“天目”建盏。赏宝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知客手捧宝贝,匍匐于地,地上还须铺上干净的草席。他们都在渴望一缕神光出现——那是能给荒原带来生机的草色,是穿越茫茫暗夜的莺歌,是冥冥之中生命的守候。那些斑点,或聚或散,仿佛点点梅花盛开在雪夜,仿佛黑夜中一只又一只异样的眼睛,在远处默默地注视你,提醒你,点亮你心灵的黎明。最为神奇之处是,转动瓷器,迎光看,随着视角的变化,能发出七色光彩,绚烂夺目,变化莫测,用日本人的话是“不可思议”。 用宋代文人的话,这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苏轼的枯淡之美,与禅宗的“无”相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偈语)。黑夜即无,无所穷尽,换成先锋诗人的话语习惯,就成了“空白或者深渊的魅力”。简约,深邃,不对称,非主流。放在今天,也是现代派。就是这样的神妙瓷器,因为其不入流的“黑色”,被我们不屑一顾,甚至怀疑日本人的审美是不是出了问题。真是可笑。抛开别的不说,单就颜色审美,日本人推崇把冷峻和闪亮,藏于质朴无华中,既不张扬,又暗藏玄机,还真值得我们深思。不是日本人落伍了,不是他们颓废和沉沦了,他们时刻清醒着呢!居安思危。一个弹丸之国,千百年以来积淀于民族基因里的审美情趣,不可撼动的记忆。所以,从字面上望文生意,我更相信“天眼”一说,天之眼,审美之慧眼,虽然此种说法会遭至多数陶瓷学者的非议。人家牢记的,早被我们忘却。忘却了的,我们可以再捡回来,这不是开历史倒车。我们在重回本色审美的同时,会成就更多时刻清醒的慧眼。回头来,说白色。白色呢,则意味着被抛弃。北宋早期,宫廷里还使用着大量的定窑瓷器。定窑技术成熟,质量高,选为皇家用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技术上讲,单色釉发色的每一点点提纯,无不标志着中国瓷器的巨大进步。天青色不好烧,白色也不好烧。如象牙一般的那种可爱的白色,更不好掌握。就是这种白——今天我们广泛采用的颜色,到了宋徽宗时代,还是被抛弃了。史书记载:“定器有芒不勘可用。”关于芒的解释,一直没有定论,有的认为是中期以后定窑是涩口,不好用。有的认为这个“芒”,指的是“火光”,刺眼,徽宗皇帝长期深居宫中搞书画艺术,眼睛不好使唤,见不得光。涩口也好,火光也好,总之,定窑被皇家主流审美抛弃了。白色渐渐成为被抛弃的象征——不是过去,也与记忆无关——而且是真真切切被抛弃,渐渐被抛弃。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瓷器,基本算是白色一统天下了。这不是重新把抛弃的捡拾起来,现代人不大愿意干这种事情,都是自尊心在作怪。推崇白色,还是与一种矛盾的情绪有关。凡与白有关的词语,都不见什么好事,“白搭”,“白眼”、“白忙乎”、“白货什”(方言,“草包”之意)……在民间,白色还真不能提升人的兴致。好在,白代表什么也没有。啥也没有,就要努力去拥有,一穷二白嘛。一穷二白的“白”,不是没有,是无中生有,是一张正在等待我们开始绘画蓝图的纸——一切从零开始,从当下开始。有一种怪现象,新上任的上司,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对继续前任的东西,不感冒,不喜欢涂涂抹抹,修修改改,而是另起炉灶,自己搞一通形象。这也与骨子里对“白”的敏感有关。白还意味着干净。干净不是绝对的。既然有干净,就有对立的污染。从“干净”一词诞生那一天开始,它都在遭遇着“污染”的对抗。污染不仅有来自各样的杂色,还来自本身——白色污染。白色污染白色,你分不清楚谁在污染谁,谁又被谁污染。我们很快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白色情绪里——白色再次让我们陷入审美的颓废。好在,我们还有红色,那种从宋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激情,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我们曾灰色过,也“愤青”过。当无数回的灰色和“愤青”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白色和红色,既不会被红色淹没,也不会被白色沦陷。我们是80后、90后的“右愤”或者“左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是个“好色”之徒
曜变天目茶盏在中国
曜变天目与残次废品,不过5°C之隔
天目,那一双黑夜里的眼睛
白瓷还是黑瓷谁更贵?结果你一定没想到!这才是国风!
天价建盏的历史成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