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木心《S.巴哈的咳嗽曲》| 春秋笔法,惜字如金

《Portrait of a Musician》
Thomas Hart Benton


读木心《S.巴哈的咳嗽曲》

01
S.巴哈”,特指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以下简称'巴哈')。
02
 第一段,障眼法。咳嗽声,其实与这个冬夜的寒冷无关。
03
第二段,跳跃式描写,言简意赅,一气呵成。
怎么理解“美国至少有这点文明?只剩约十五分钟时间,随着人流进入前厅,寄存衣帽,上厕所,再验票入场,找到座位,整个过程还能如绅士般“入场如仪”,说明此时剧场秩序井然,景象文明。
林肯中心”,指汇集了剧院,歌剧院,音乐厅,室外音乐厅的纽约文化中心,也是纽约古典音乐界的中心,是全世界艺术家向往的舞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能进入林肯中心舞台表演的都是大师级艺术家(如今有钱即可租场)。
梅纽沁(梅纽因)”,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
节目单来不及拿,也是忘了拿”一句,除了暗示进场时间紧迫,也是后文的伏笔。
友人早早买了音乐会五张票,开演前一个钟头前才记得当天有演出,除了自己的一张,还找出两张,于是三人匆匆出门。既然是早早买的票,为什么座位没有连在一起,“当然三个人活该坐在三个角落。”这里读不懂。
04
第三段,SONATA,有译作“朔拿大”,意大利语,音乐术语,专指奏鸣曲。
这里的“第一是SONATA形式的”,指梅纽沁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奏鸣曲;联系下文中“德彪西”,可以断定着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奏鸣曲《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作者在这里没有多费笔墨,这与下文“第二是PARTITA  No.2”一样,懂音乐的都懂,不懂的即使你言之谆谆,想必听之亦藐藐,不如金舌蔽口。
从一开始闻所未闻到后来听出了这是德彪西的作品,一是写出了作者音乐造诣深厚,二来呼应了前文“节目单来不及拿,也是忘了拿”一句,一石二鸟;“我的无知多可怕”,明贬暗褒,掩不住的是洋洋自得;此时寥寥咳嗽声始起,还只是“悄然如空谷两三跫音”。
遣词造句灵动飘逸,是木心写作上一大特色。成语“空谷跫音”,指寂静山谷的脚步声,木心化用成“空谷两三跫音”,乃神来之笔矣。
05
第四段开头,第二是PARTITA No.2”,“PARTITA”,意大利语,有译作“帕蒂塔”,音乐术语,意思是变奏曲或组曲。“PARTITA  No.2”指巴哈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第二号b小调组曲BWV(巴哈作品目录的三个德文单词头三个字母)1004)。
巴哈有六首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为BWV 10011006。这六首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第一,,五首为奏鸣曲,二,,六首为组曲。
PARTITANo.2b小调,作者写成“记得是D”,这应该是笔误(见《音乐圣经》上卷p60,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第二号b小调组曲只有四个乐章,而作者下文中的“五个乐章令人同情”,也应该是笔误。第二号b小调组曲第四乐章的确是分成两段,属两段体结构,其第一段变奏是使用模拟复音技法,第二段使用的是真正的复音。
后面括号中的“钢琴也推到后台去,美国至少有这点认真,或梅纽沁认真”,是作者的由衷感叹。笔者在国内听过不少小提琴名家演奏,独奏时把钢琴推到后台,见所未见,即使如大师穆特。
06
第五段,“咳嗽”由“悄然如空谷两三跫音”,进入了“全场此起彼落的咳嗽声此落彼起”,后一句又是典型的木心文字风格,文字重复的妙处,令人拍案叫好;“真心诚意的”一句,是绝妙的讽嘲。
西方人听音乐会是讲究礼仪的:男士着深色西服套装,女士或着大小礼服;不交谈不咳嗽,保持安静是是对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这里联系后面的“尤其前排的一群不穿晚礼服的老太太”,作者对那些热衷于附庸风雅富人的鄙视跃然纸上。
像海的浪花,或草原上散布的野花”比喻那些人天性中的庸俗是掩饰不住真心诚意的自然流露
作者说,用“亮丽的”讽刺台湾用语,不懂。
07
第六段意识流的东西涌来了。
台上大师在演奏,作者并没有浸入音乐中,想的是清晰传神的咳嗽声,显示出演奏厅音响效果之佳,而大师只是“也拉得好”,后面,脑子里想的是“一味地责怪自己一味地去听咳嗽”,这与前文中耳中听到的是“全场此起彼落的咳嗽声此落彼起”遣词造句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以看海却先见浪花,在羊不停地咀嚼声中“这样这样”地采花,比喻自己被淹没在了满场的咳嗽声中了。
文中两个“这样”的连用,让人想起被作者所推崇的鲁迅那句“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这种重复产生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意识流的东西,我的理解是就类似于脑子“开小差”,在你做某件事时,脑子里不经意地浮现出各种与此时此刻无关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念头,写这件事时,同时把这些念头写进来。
意识流鼻祖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用的就是这个套路。作者深受意识流大师伍尔芙影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家自己写意识流的东西。用在散文上。
接下来这一段对“咳嗽”散发式联想,便是最典型的意识流东西:“何不在家咳完了再来,何不将咳嗽存在银行里。古典音乐会不致达旦,散场,一起总咳嗽,岂非更心旷神怡”。
08
第八段终于开始写梅纽沁了,“梅纽沁一声不咳地拉这曲漫长的PARTITA,五个乐章令人同情,而自始至终绝妙”,这里表达的是对大师的钦佩:
并不为满场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干扰,自始至终拉的绝妙,除了“中途调了调G弦,紧了一下弓,此外堪称完美”;“一声不咳地拉”,俏皮的文字透着作者的幽默;“这曲漫长的PARTITA”,演奏时长将近30分钟,因为对梅纽沁在满场咳嗽声中不为所动专注拉琴,作者为艺术家所处境地深感同情,30分钟的时间,在作者的感觉上就显得“漫长”了;“调弦,紧弓看似闲笔,实则写的是对大师的赞叹。
小提琴在演奏前是调准了音的,但随着演奏的进行,琴弦的音高会逐渐减弱,绝大多数观众根本听不出来,一般演奏家也极少理会,而梅纽沁在演奏过程中利用乐章之间的停顿的时间调弦,紧弓,一是展现了他在艺术上的一丝不苟,二是体现了他对听众的尊重。
记得几年前在武汉琴台音乐厅听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演奏中乐团大鼓的鼓手不时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鼓上听着什么,同行的一个资深乐迷告诉我,他是在调音。听过几十个中外乐团的演出,这是第一次看到鼓手在演奏中调音。我不由感叹到底是世界顶级乐团,每个人都是那么严谨!
09
第九段,幕间休息的场景:想咳嗽的都放声地咳,让人有革命成功终于可以放松的了感觉,这个比喻诙谐幽默让人会心一笑。
最后一句“除了不咳嗽的,其他全咳了”,十足的高级废话,实属调侃,用在这里却恰到好处。
这种句式国人再熟悉不过:如集合场合问,人都到了吗?答曰,除了没有到的全到了,各种场合都可以搬来。
10
作者曾经说自己是集作家,画家,音乐家于一身,这第十段,明写演奏会上的最后一首曲目,实则表达自己的音乐观。
弦乐重奏”,联系下文中“修培尔特”,显然指梅纽沁演奏的第三首曲目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接下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两个“不对”:一是“修培尔特”不对。“修”,古文中有设置,安排的意思;“培尔特”,即培尔·金特。
作者是老派上海人,或许多少受到“洋泾浜”英语的影响,即发音中带有明显宁波口音——“sit down”读作“雪堂”,“good morning”读作“谷猫迎”;语法上多受汉语影响。
他把“梅纽因”写作“梅纽沁”(不知道港台那边是不是这样读的),在《唯音乐如故》一诗中,把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帕西法尔序曲》,写成《巴昔弗尔序曲》,将法国作曲家弗兰克写成佛朗克。
至于为什么说“修培尔特”不对?1867年挪威戏剧家易卜生根据民间故事写了戏剧《培尔·金特》,格里格应易卜生邀约为这部戏剧配乐,写了二十三首曲子,后来格里格据此编成第一,第二两套组曲,每套组曲各四章。
从下文“第一章就是交响诗的料”一句看,这里演奏的应该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op.46)。组曲第一章《晨曲》:牧歌般的音乐呈现出一幅北欧乡野清晨静谧清新的画面,阳光逐渐透过云层,闪耀光芒,大地苏醒了,让人仿佛进入自己理想的乐园。
这里显然就是交响诗(以奏鸣曲式结构为主,强调音乐的矛盾冲突,戏剧性与抒情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内涵的素材。
在音乐形式上,音乐起始时长笛轻柔地吹出静谧安详的主题,接着双簧管将长笛的主题延续下去,当长笛再次出现重复主题后,潮水般涌来的弦乐使第一章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op55)的第一乐章《英格丽德的悲叹》,表达了被培尔·金特遗弃的从朋友婚礼抢来的新娘子英格丽德激动与无奈的情绪,是一首著名的挪威哀歌。
在音乐形式上以深沉哀婉管弦乐演奏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显然不是“交响诗的料”。小提琴在《晨曲》中只是作为配器,这部作品的确不适合在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上演奏,所以作者认为音乐会在曲目的选择上不对;二是“乐章的安排不对”。
接着作者鲜明地提出来自己的观点:“十九世纪音乐家在设计乐章上表彰了相当的蠢笨,谁能例外,贝多芬不例外,勃拉姆斯也许危危险险幸免。
作者为什么会说“勃拉姆斯也许危危险险幸免”?这要从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说起。音乐界普遍认为,在海顿的104首交响曲中, 1772年在他40岁时创作的第45号交响曲前四章,才形成了完整的套曲结构:第一章如泣如诉,第二章柔情似水,第三章轻快灵动,第四章激越昂扬。
后人据此逐渐将交响乐结构固化为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并奉为交响乐创作的圭臬,即使“贝多芬不例外”。
到了十九世纪末,被誉为“最后一位古典作曲大师”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他晚年创作的《第四交响乐》也是他最后一首交响乐作品中,第四乐章的写法上打破了传统,采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指欧洲十七至十八世纪音乐,主要特色是缺乏思想性,讲究韵律的优美)“恰空”(即盛行于十七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它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连续变奏),使第四乐章显得高雅庄重,并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了新古典主义风格。
所以作者说勃拉姆斯是“危危险险幸免”。仅这一段文字,作者的音乐素养之高令人仰慕了。
11
结尾部分,巧妙地讽刺:这场音乐会最完美的不是大师的演奏,而是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前排的一群不穿晚礼服的老太太;掌声终于淹没了咳嗽声。
前文中对附庸风雅的富人是鄙视,到了这里便是有点刻薄的嘲讽了。
关于这篇作品,据陈丹青回忆:
去林肯中心,我说,音乐会的咳嗽,你有本事写吗。散场了,他喃喃地说:'咳嗽倒是不好写.......'”于是有了《S·巴哈的咳嗽曲》。”(见陈丹青《孤露与晚霞》广西师大出版社《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
可以总结了:
  1. 这是一篇虚构的讽刺性的小品文。

  2. 写法上,意识流的东西用的炉火纯青。

  3. 文字隽永雅致,风格幽默俏皮。

  4. 技巧上,巧设伏笔,明暗叙事,春秋笔法,惜字如金。

【链接】

木心散文选 | S.巴哈的咳嗽曲
木心九周年祭日来稿⑬ | 从乌镇到莫干山

读者来稿

木心祭(九篇)
木心演 | 无处不在的读者
阅读木心小札 | 真是让你热泪盈眶
木心先生彻底擦干净我眼睛上的灰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优美动人
[转载]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第一乐章《晨曲》Die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米尔斯坦1975年)
海菲兹1952年经典名演《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集》
音乐史·巴洛克乐器与器乐,奏鸣曲的简况
谢霖----巴赫 BACH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