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伦敦塔上的眺望 | 追寻木心先生英伦之旅

木心 1994年摄于大英博物馆门口

伦敦塔上的眺望
文/穆婷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航班飞离伦敦Heathrow国际机场。

我坐在靠近走廊的位子上,闭眼想象着那窗外逐渐缩小的城市景象:繁华的伦敦、局促的伦敦、充满了历史感的伦敦,从此刻开始,成为了值得回味的一部分。

十多天的行程,只有当飞机真正离开地面之后,我才后知后觉有了该和这座城市告别一下的想法。

每一次畅快淋漓的旅途总是伴随着丝丝缕缕的惆怅,像多云的天气—这似曾相识的感觉,多年以前读毕《文学回忆录》一样的心情。

想起了《文学回忆录》,想起了那个老头,想起了他老是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不由地笑了一下。

人总是对自己的启蒙者格外印象深刻……就是连排行程都要以对自我进行一些“艺术教育“为目的。

对非艺术家而言,这样大概可以与这个世界建立很多温和的连接:故事里的角色、绘画里的风景、音乐里的旋律,那样你去到一个地方,迎接你的,总有些许家园的气息。

连接多了,世界就丰富了起来,生命也随之增添了厚度。

依稀记得木心先生也到访过英国,是他为数不多的出访之一。

在他未完成的遗作《英伦夜谭》中,他写道: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得愈快,人的情致心德也就消淡得愈快……凡是'明亮、清洁、迅速、方便’的所在,必定缺少着什么,我走过,就补足了几分钟,而我又带走了这个'什么’,留下的仍然是'明亮、清洁、迅速、方便',散发着淡淡的食物香味,轻轻的古典音乐,免税的烟酒,旅游纪念小商品,纪念谁呢,纪念自己。

依然是那个狡黠的木心先生,关键处的留白让人心生好奇又有朦胧之美……旅人们和他们旅途的关系,仔细推敲,原来也可以有这样的互动。

想起来自己行李里购买的旅游纪念小商品,细细思索一番,不免感慨他确实是对的。

纪念品又哪里是为了纪念那个到访的地方呢,不过是为了纪念自身到访的经历罢了,是记忆的衍生品。

文字本身,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

那就纪念吧!纪念那些读物,纪念那些观光。

01

拜访狄更斯故居博物馆是这次行程里唯一的作家故居。

拜访倒也不是什么虔诚地朝圣,他的名篇,如《雾都孤儿》、《双城记》等,于我都是必读书单上还未阅读过的名目,唯一通读过的,是他那篇奠定了现代圣诞节风俗的《圣诞颂歌》。

既然接触过他的作品,登门拜访,就算是个礼数,也为想象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提供素材。

从地铁站出来,步行十来分钟,就到达了位于48 Doughty St的狄更斯故居博物馆。

这是作家于1837年至1839年间在伦敦市区的住所。

与想象中的独门独院不同,这间屋子是一系列连排住房中的其中一间。

这些屋子,从地上楼层算起,共三层,外加一层地下室,屋外有黑漆栅栏,风格颇为统一。

狄更斯故居屋外的栅栏上,挂着白底黑字“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的标示牌,边上立着一块小黑板,上头用彩色粉笔写着“欢迎来访!查尔斯··狄更斯曾经居住在这儿(Come In Charles Dickens lived here),”易于访客辨认。

标示牌之后,白色拱门形门框套嵌在斑驳的褐色砖墙之中,搭配着一扇红色长方形单开门。

色调明媚,让人舒适。

门框与门看着崭新,想必是近来的产物。

入了门之后,是一条狭小的走廊,左手边的一间房间用作访客接待以及礼品出售。

这四层楼的屋子,每一层都分别有不同功能。

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厨房备餐区及洗衣房颇有特色,依然保留着200年前的模样,充满了带有生活气息的质朴感。

洗衣房里有一口铜质的锅,除去平日里洗衣的用途之外,一年一度,它还会被清洁后用来烹饪圣诞晚餐的布丁。

《圣诞颂歌》里就有一些相关描写……对于接近两个世纪之后的读者而言,这些细节,倘若不是现场参观,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狄更斯故居博物馆门口

除此之外,屋子里多是狄更斯及其家人生前所用的物件、家具,包括狄更斯写作用的书桌等。

其中位于二楼会客厅(Drawing Room)的诵读台(Reading Desk)让人感受到了作家的另一面。桌子由狄更斯本人设计,后期出访时更是携带在旁,可见热爱程度。

据介绍,狄更斯喜欢站在台前诵读或表演自己的作品,是他在家中与朋友聚会的保留节目之一。

这相当于向读者介绍了阅读他作品的另外一种方式—诵读。

印象中,《圣诞颂歌》是本热闹的小说,其中圣诞餐点的食物描写以及平民阶层的舞会描写充满了节奏感,让我当初就感慨相关段落的文字充满了音乐性。

在描写舞会场景的片段里,相同短句式的重复把舞会的各色景象全呈现了出来,整体节奏明快、活泼、跳动,像是一节充满了跳音的乐章,让人很难不诵读出声,心情愉悦。

原来作者本人正有此意!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这个认识算是个新鲜事,毕竟大部分人只对诗歌作品的诵读感到熟悉。

难怪木心先生当年建议,忧来无方时,可以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除了来自故事人物线索的慰籍之外,也能获得来自他文风以及不同阅读方式的安抚。

“确实啊,”我感慨,打量着他的屋子—那些红色窗帘,在灰蒙蒙的下雨天被屋主人拉上,以隔绝一些忧郁,屋外阴雨绵绵,屋内壁炉柴火,有人声的热闹……是一种温暖的美好。

会客厅里的诵读台

02

距离狄更斯故居博物馆十多分钟步程,是大英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

其充满现代感的建筑之下,有着许多珍藏,包括出版于1623年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实际名为《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与悲剧》)及其他相关的早期出版物。

出版于1623年的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与悲剧》(又被称为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摄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这些历史材料勾画出了一个活力四射的英国戏剧界,让人不禁对他著名的环球剧场充满了好奇。

新建的环球剧场离原址不远,因为行程安排,虽无法细细参观,但有现场观赏一场《仲夏夜之梦》的机会。

莎士比亚如雷贯耳的大名,吸引着各国游客前来环球剧场体验戏剧的魅力。排队等候入场时,能充分感受到人群雀跃的心情。

与原剧场类似,新建的环球剧场也是木质结构的半露天剧场。上楼寻找座位席的时候,踩过木质楼梯,嘎嘎作响,让人恍惚,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曾经。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外观

找到位子坐定,细细打量起来,原来这剧场有三层观众席,层层环绕着舞台。一楼的主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有着一大片空地,想来是给站票观众预留的场地。二楼、三楼的观众席,整体装饰感觉像坐在自家阳台上看戏,风格轻松、随意。

舞台也有两层结构,主舞台在一层,二层主要是乐队,或因剧情所需也可作为舞台。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内部

演出开始,伴随着乐队邀请般的伴奏,角色们逐步登场。

剧场进入戏剧时间,观众的注意力被舞台上的演绎吸引,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甚至连夜幕降临这样的环境转变都被抛之脑后。

没有过多道具的辅助,演员们的热情与台词功力,让我很是佩服。

在如花一般繁复的修辞语句之中表达炙热、饱满的情感,让我这样的观众感受到戏剧张力的同时又心生一股畏惧。

也许熟读了莎翁剧本再来观看会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入了戏的人,又何必在乎戏里的一切是否都纹理清晰可辨?感受过热恋中情侣的耳鬓厮磨,因为魔液误会后的反目成仇,以及精灵王后爱上驴的荒诞滑稽……演出给予了我足够的戏剧体验以及情感冲击。

人在戏里,一切皆是梦,新奇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想起《文学回忆录》最后一课里木心先生关于文学与“爱恨”的探讨—舞台上演绎的“莎士比亚”仿佛比仅仅停留在文本里的“莎士比亚”给人更深刻的爱恨冲击……也许这是剧本的魅力,也许看戏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

谢幕的氛围永远热烈,也许是因为现场乐队的卖力,也许是因为演员的舞步,也许只是因为多了一颗被爱与恨洗礼过的心,还在过分跳动。

汹涌的人潮逐步散去,泰晤士河畔清凉的晚风吹拂过脸颊,带来了一丝伤感—

我像寻索仇人一样地寻找我的友人。

的确是个好句子。

03

列车缓缓驶出站台,黑夜之中,河面上的光亮逐渐缩小成一个、两个的光点,渐渐消隐于提速的车身之后,像隐约澎湃着的心潮逐渐恢复平静。

我是喜欢暗自追逐故事里的爱恨纠缠,而其中之最,在童年的我眼里,远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那些我未必记得住主角名字的故事,充满着让人入迷的戏剧性—碧蓝的爱琴海上,那些岩石礁岛附近,总是似有似无飘荡着海妖天籁般的歌声,充满了神秘的魅惑……

最初对《文学回忆录》萌生了阅读兴趣,也是因为打开目录看到开篇四讲的题目。

这份相同的悸动,再次出现在了我打开大英博物馆游览导图,试图规划路线的时候:

古代希腊罗马、亚历山大大帝等等熟悉的字眼撞入眼眶,首要的目的地根本无需思索。

大英博物馆

我不知道该如何想象大英博物馆。跟着手机导航一路走着,到了一个入口,一排巨型大理石柱排在眼前,让人看着有点儿发懵。

压下狐疑的心情,跟着人群经过安检,直到进入建筑主体,才后知后觉发现似乎还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入口。

我在一楼大厅急步穿梭,试图寻找古希腊罗马展区的入口:

礼品店、古埃及展馆、非洲展馆、餐厅……耳旁混杂着不同语言的攀谈声,眼见人群熙熙攘攘,涌向不同展区。

跟随人流与地图,经过了一条走廊,随后,来自亚述古国巨型的人狮雕像映入眼帘,雕像不远处的墙上,总算是看到了“早期希腊”的标示牌。

这些来自基克拉泽斯、米诺斯、迈锡尼文明的器物,让人很是受教,很难想象这些物件经过数千年,依然能保持如今的状态。

展品说明里的一些名词,与记忆里零星的神话故事碎片相重合,有粘合剂一般的效果。

走过这些代表着早期希腊文化的展馆,接下来的展馆内收藏着大量公元前700年-500年左右希腊地区的陶罐器皿,这些器皿上的装饰图案,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辨:

有些似乎绘制着神话故事里的场景,另一些则绘制着抽象的几何图案……其中一些几何花纹,就算以当今的眼光来看,似乎也不过时,不可谓不精美!这些精致的器皿物件,被规整安放在玻璃展柜之内,厚厚的防护玻璃,保护了文物,也定格了时间。

来自基克拉泽斯文明的人形石雕(~公元前2500年)

相比之下,那些大理石石雕,带着更多的沧桑,因为没有玻璃的阻隔,给人一种更强烈的冲击。

它们来自希腊罗马世界的各地,比如巴赛的阿波罗神庙遗址、雅典的帕特农神庙遗址、以及摩索拉斯陵墓遗迹等……这些雕像、石刻大部分都已破损、或只留存碎片,然而却依然精美、气势逼人,不免让人心生崇敬之意—可以想象,原本的庙宇与雕像又是何等恢宏壮阔!

不由的,心里多了一份敬畏,变得更加虔诚。

我们该感恩时光的慷慨,愿意留下风霜的印迹,纵使神庙荒芜、神像破碎,神圣却依然屹立,庄严更甚。

来自米诺斯文明用作储存的陶罐,罐上画有章鱼装饰(公元前1300-1200年)

诸多石像、雕刻之中,最吸引我注意的,与酒神狄俄尼索斯相关。

因为《文学回忆录》才接触到“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二元概念,又因为木心先生时常的强调而对“酒神精神”心向往之。

然而大部分时候,我是茫然的,完全不理解它们的内核。

我端详着馆内的酒神雕像,壮年的形象、青年的形象,读着展品介绍,盯着一句“酒神代表着非理性”若有所思却依然不得其解……而后,我来到了希腊戏剧的展区,再次与酒神相逢。

原来他也是戏剧之神—盯着展览柜里带着夸张面具的石像,读着戏剧由来的介绍,联想起几天前莎翁戏剧里演员的状态……就那么一瞬,灵光闪现,开始粗浅理解了几分“酒神精神”的内核。

原来艺术需要这样蓬勃自然的冲动—所谓“兴起”,所谓“灵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不带掩饰的探索、凝视与表达。

难怪先生曾感慨希腊的文化艺术“像是一个童贞的美少年”,说:“想起希腊,好像那里一天到晚都是早晨、空气清凉新鲜”— 本初之美,何其珍贵。

不知先生当年可有拜访过大英博物馆,假如拜访过,又会怎么评价这段古希腊罗马的往事呢?

来自迈锡尼文明的单手柄银制碗盆(公元前1400-1200年)

我在回味之中结束了希腊罗马展区的游览,离开展馆,心里多了一份充实。

一排排的展柜、展品就在身后,埋下的火种,照亮了之后的两千年:

琉璃器皿的璀璨,红陶瓦罐的热烈,波特兰花瓶的精致……古典世界向旅人温和地微笑着,挥手的样子像一位母亲。

我的脚步稍许停顿,随后走向了其他的展区。

古希腊罗马展区一些大理石石雕
(以上摄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04

下了飞机,办了手续,回家、整理,一切按部就班,仿佛那段旅行不曾存在过。

就这样熬到了又一个周末。

闲来无事翻阅书本,发现了之前的折角处。忍不住微微蹙眉,从抽屉里摸出了一个书签—

大英博物馆的迷你版正大门顺势被书页掩盖。

抬头瞥了一眼书架,原本空旷的顶层多了一点儿新鲜:

红色皮质封面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正和《丘吉尔战时语录》遥遥相对,中间隔着一本《剑桥大学散步指南》……下一层,一些翻阅过的书本依次排列着—粉与黄的《文学回忆录》依旧亮眼。

视线回到眼前,书桌上的电脑屏幕,放着新换上的桌面,是伦敦塔上眺望塔桥的好风景。

忽而念头一动,打开了一个空白文档……

【相关链接】

陈丹青 | 乌镇的孩子

英伦夜谭 | 木心的英伦之旅

木心先生 | 您教会了我读书呀

木心作品推荐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彼时兴起,也为了便于记忆,把木心先生大陆所面世作品集(刚好十四部)同样取首字串成一副对联: 

琼云素诗伪巴哥

西鱼温文爱即我

有关木心先生更多作品信息请阅读下文链接:

木心著作名录(截至2022/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尖下的伦敦:从莎士比亚到伍尔夫
莎士比亚、贝克特、布莱希特......这些大戏剧家都受惠于谁?
永远的莎士比亚——歌德在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
世界最美的艺术殿堂集结!
酒神剧场
希腊雅典卫城- 酒神狄奥尼索斯剧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