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抱怨讲出来真的会好些吗
2017-05-25

有话就说容易得罪人,有话不敢说则会闷出心病。

怎样talk最好呢?先想想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友情吧。

玉茹,今年快40岁了。研究生毕业后,就顺利考取公务员资格,转眼间在这个单位服务已经10多年了,但是每次升迁的机会总是跟她擦身而过。这些她都还能够忍受,最令她感到难过的是单位里的人似乎有意无意地孤立她。在跟心理师咨询的初期,玉茹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比身边多数人来得聪明些,因此容易遭妒忌;二是自己“有话就说”的个性太容易得罪人。

单位里面原本还有些人跟她交情不错,会找她聊聊天或放假时约她一起逛街。但是一段时间后,这些人也逐渐远离玉茹,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好像变成了玉茹的“情绪保险箱”,每次谈话的主题都会被玉茹主导为对某一位同事的不满与批评。更令对方感到压力沉重的是,玉茹总在抱怨完毕之后,以双方“友谊”为筹码,要求对方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当天谈话的内容。但是几乎毫无例外,每隔一段时间,办公室里总会传出玉茹控诉某位同人如何背叛她。可想而知,玉茹在办公室里的“友谊”愈来愈稀薄,她总是盼望赶快有新的同事来报到,衷心期待或许有一天,自己终于能够遇到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相信不少人有类似的经验,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如果能找到一位了解自己的朋友倾诉,往往会明显感受到情绪的提升。相反地,如果倾诉的对象不同,却有可能得到反效果。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不是心理作用而已,而是与不同的对象倾诉,的确会对大脑产生不同的影响。

向朋友抱怨的潜在危险

《发展心理学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曾刊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813位学生所做的研究,得出一项惊人的事实:经常跟朋友抱怨,反而会更沮丧,而且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更严重!这个发现似乎与我们所认为的“友谊”功能背道而驰。朋友的重要功能之一,不就是心情不好时,能够听自己诉苦吗?

主持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发现,无论男女,当遭遇到问题时(如被公司同事孤立或喜欢的对象不理睬自己),通常都喜欢找朋友诉说困扰。但如果这些耗尽漫漫长夜的促膝长谈或昂贵的电话账单持续六个月或更久,女性焦虑和沮丧的情绪就会明显恶化,而男性的焦虑和沮丧的情绪虽没有恶化但也未见任何改善。

从以上玉茹的案例来说,她总是选择向同事抒发自己对另一位同事的不满,并且要求对方一定要保密,这样的行为几乎注定让她成为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要回答为什么玉茹会被办公室里大多数人孤立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玉茹对“友谊”的需求与定义。

原来玉茹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从小目睹大人之间,为了争取长辈关爱的眼神,尔虞我诈,甚至刻意中伤对方的种种行为。这些举动看在她年幼的眼里,不仅使她感到极端厌恶,同时也唤起她对友谊的极度渴望。虽然家族中表兄弟姊妹众多,但是玉茹的父母不断训诫她不可信赖他们,以免不小心透露家中的琐事,转而被其他大人扭曲为攻击的目标。玉茹将自己童年的人际经验形容为“天天恐惧被背叛”。因此,当她终于能够离开大家族、外出工作时,她瞬时感受到心理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十分期待自己能够重新被接纳。

由于以前过分压抑,因此玉茹几乎一逮到别人愿意倾听的机会,就毫无顾忌地将自我的情感与对他人的抱怨,一股脑“倾倒”出去,并且将这样的行为视为一种亲密与信任的表现。如果玉茹只是对一两个人抱怨,或许人际关系还不至于如此恶化,问题在于她几乎对每一个单位同事抱怨过某人如何如何。有一次,被她抱怨的对象不知从哪里听到她的不满,两人直接当面对质。这个举动对玉茹打击甚深,她仔细回想曾经向哪些人说过这件事情,这些人从此被她列入“不信任黑名单”,并且自动升级成为抱怨名单中的最新成员。

后来玉茹从持续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了解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心理学家所讲的“无条件悦纳”的需求,只是她的方式有所偏差,以致适得其反。所谓“无条件悦纳”指的是“不管自己做任何事情,对方永远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善意的响应”。在现实环境中,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在宗教中讲到神上帝对人类的爱,这样的人际互动极少发生。

大多数成年人对于获得“无条件悦纳”的经验仍有憧憬,但已懂得仅能从极少数人那里获得。反观玉茹,因为从小被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压抑,这样的需求从未被满足过,她也从未了解现实中“无条件悦纳”存在许多的限制。玉茹周遭的同事既不是她的父母也不是至亲之人,一旦意识到自己背上这沉重的责任(忍受抱怨、保守秘密与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几乎毫无例外选择脱离。

其实,玉茹渴望获得友情的“需求”并没有错,问题出在她采取的“方法”上。由于童年的不愉快经验,她的潜意识中对人有严重的不信任感。她告诉别人机密的谈话内容(抱怨第三者),是借此观察谁能守密、谁不能守密。对于那些无法守密的人,玉茹一方面虽然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却安慰自己“幸好早日发现他们的真面目”。她的交友方式到底能不能有效找到值得信赖的朋友?玉茹自己承认,结果总是令她一次次受到伤害。

有效的谈话是隐形的脑部手术

我长期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经常遇到许多人问我:“心理治疗?不就是聊聊天,那怎么会有效呢?”以往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要说明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个案之间的移情与反移情现象,往往开口解释不到两三句话,对方就开始打呵欠。但现在借助最新的脑部功能摄影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清楚看到“和朋友聊天”与“和治疗师协助下有效的谈话”,两者会造成不同的脑部活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群科学家,曾在实验室中引发30名被试者的情绪反应并观察他们的脑部活动变化,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将自己的模糊感觉用精确文字表达出来后,有助于调节脑部控制情绪的中枢(杏仁核)以及右前额页皮质的活动。”其他相关的研究也指出,长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忧郁症病人,其脑部神经联结与未接受心理咨询的忧郁症病人显然大不相同!

换句话说,有效的谈话(例如与训练有素的心理师进行心理咨询),就像是替大脑做了隐形的手术。透过这种实证有效的方式,有助于将自己的情绪精确地表达出来,结果不仅可改善心情,也能避免一时的情绪冲动转变成行动,而导致日后的悔恨。

在咨询的后期,玉茹了解到同事们并没有责任满足她的心理需求,况且当她“测试”对方的忠诚度时,其实是她自己本来不信任对方。突破了这个尘封已久的心防之后,接下来的治疗进展简直是势如破竹。玉茹首先鼓起勇气,向曾经被她的抱怨习惯所伤害的同事真诚地道歉,并努力弥补彼此的信任关系。接下来,对于自己仍渴望的无条件悦纳,她也转向自己的儿女及父母身上尝试给予与获得。

你是容易抱怨的人吗

试试看一整天都不抱怨,你就会知道那有多难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把“抱怨”当成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跟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相约见面聊天,当话题一转到彼此近况时,即使对生活尚称满意,但十有八九还是会抱怨自己的工作、配偶或男女朋友。为什么?因为我们害怕谈论自己有多满足,害怕那会让自己或对方觉得尴尬。相反,抱怨自己的生活,会让对方容易同情我们的遭遇,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话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抱怨有两种基本类型:“工具型”和“表达型”。工具型抱怨者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想将问题说出来,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某个母亲对她的小孩抱怨他们的房间实在太脏了,其实母亲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保持清洁,这样她就不必经常打扫,或者能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表达型抱怨者的目的则完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不吐不快!例如,开车时向坐在旁边的乘客大骂刚刚超你车的驾驶员,或是向朋友抱怨自己老公忘记结婚纪念日,等等。

你是属于哪种类型抱怨者?根据美国克莱森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你的抱怨多半属于“工具型”,那么恭喜你,因为你拥有较高的自尊心!如果你是属于“表达型”抱怨者的话,你的自尊心确实比较低哦。

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爱抱怨的人,但又忍不住要抱怨吗?建议你,这时最好遵循下列方法,避免成为“表达型”的抱怨者。

抱怨的对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抱怨的对象是“愿意”解决问题的人。

抱怨的时机最好挑选对方有心情聆听的时候。

抱怨的地点挑选能维护谈话隐私的地方。

能举例说明抱怨的事项确实存在。

祝福你,不要让自己抱怨以后更抱歉!

内容来源:书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让自己抱怨以后更抱歉
“毒友谊”危害远甚于早恋,家长需重视,莫让2种不良后果毁了娃
揭秘让你受欢迎的7大人际定律
把抱怨讲出来真的会好些吗?
朋友深夜发文哭诉,我撤回了安慰的信息:渐行渐远的友谊,靠什么来维系
永远不要把同事当朋友,职场中,请牢记这三条潜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