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指南|编辑说论文没有观点是什么意思?怎样写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为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部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开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要观点是论文结论部分重要的逻辑要素。结论的核心部分是观点,把观点写清楚是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动辄上万字,写了那么多字,究竟得出了什么观点?是需要写清楚的。不管篇幅大小,一定要有观点。这同时也是写作的难点,因为很多人写论文得不出观点,这样的研究结论就是有问题的。要理解主要观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论文的结论。
一、对结论的新理解
论文的结论部分是研究的结果,也是论文三要素中的第三个要素。理论上,论文的结论应当是对前面的研究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很多人在写论文结论部分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论文是前面研究的结果,问题是正文的研究部分是否有研究结果?由于有的论文没有研究问题,因而就没有研究结果,没有结果自然就没有结论,也就不会有主要观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写论文结论的时候觉得有难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论文没有研究问题,但是又必须要写研究结论,因此写不出来。不同理论、不同学科的结论部分有一定的差异,详见表1:
学科
分类
主要研究
方法
观点事先
清晰度
结论
形态
是否
必要
规范
自/农/医/工
实验/数学/系统
未知,部分假设
结果推论,回答问题
社会
科学
定量方法
未知,研究假设
结果推论,回答问题
较高
定性方法
假装未知
观点推论,回答问题
较低
人文科学
思辨方法
观点已知
观点重申
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依托不同的研究方法,就会产生对研究问题回答的不同状态。比如,对自然科学研究而言,它的结论就是它的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部分情况下,事先是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最后能够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数据结果都不知道,就不会有观点,也就没有结论。所以这里有一列叫作“观点事先清晰度”,自然科学的数据结果事先是不知道的,有些研究可以提前做出假设,但是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否支持它的假设是不一定的。定量研究与自然科学类似,也即观点事先未知,但是大部分定量研究是需要提出研究假设的。定性研究与思辨研究是朝着观点越来越明确在过渡,思辨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是观点已知,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的论文虽然还没写,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观点,然后在整个论文中围绕着我的观点提论据,展开陈述和推理,最后得出来的观点与一开始的观点是一致的。定性研究的论文观点虽然也是已知,但是研究过程比较符合实证研究的论文的规范,其主观性大大小于思辨研究,一开始的观点不像思辨研究一样确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得出一个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对问题的回答。观点既不是完全未知,也不是确定无疑,定性研究的观点处于模糊的状态。观点事先清晰度的不同导致论文的结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搞定量研究的作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结果与结论分不开,结果与前面的假设,甚至是假设再往后一步,跟自己的模型、数据是相对应的;而结论是与前面的假设,或者假设再往前推一步,也就是假设展开之前的大问题(总问题)是相对应的。所以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从一个大问题深入到研究过程,结果出来之后,再从结果到结论和对问题的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先进去,后出来的过程。这就是写作学里讲的“进得去,出得来”。很多人写论文“进不去”,即没有深度,没有一个研究过程。思辨的方法就很容易有这样的误区,容易整篇论文都是平面的,平面地在论述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很深入的研究过程,然后也“出不来”,因为既然“进不去”,“出得来”就无从谈起。搞定量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进得去,出不来”,表现就是,得出数据结果后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不知道自己的数据结果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依托数据结果可以做什么样的推论。而定性研究的作者由于研究的过程没有定量的清晰,需要直接得出主要观点,直接得出观点需要高度地抽象能力和概括水平,如果你的抽象能力比较弱,就会导致没有主要观点。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不管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比较强调结论部分的写作,强调对观点的论证和阐发。社会科学论文的规范程度是比较高的。但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能力是不一样的,就会容易出现有的论文没有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观点不清晰。
二、从结论的逻辑要素看论文主要观点的阐发
根据学科不同,论文结论部分逻辑要素有所不同,如表2:
学科
划分
结论逻辑
要素
自/农/医/工
内容总结、数据结果推论(可以没有),没有固定结构
社科-
定量
内容总结、结果理论推论(一致性、创新性)、结果政策推论、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社科-
定性
内容总结+观点理论推论+观点政策推论
人文
科学
内容总结、观点重申,没有固定结构
表2从表2可以看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较于社会科学,结论部分规范性要求要低一些。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有可能是没有结论的,而人文科学观点是明确的,结论部分重申观点时,写得多一点少一点都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作者觉得,既然这样,我如果是搞人文学科,做思辨研究是否可以不写结论部分呢?因为我的观点在前面已经表达过了,我们建议尽量都要写结论部分,这是因为人文学科领域也出现了范科学化的倾向,且投稿时稿件可否被采纳主观性比较强,这是与人文学科的学科传统有关系的,没有一个通约的法则,因此,写得规范一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稿被拒的风险。下面通过对范文的分析,看一下应该如何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很多人平时感觉不到自己的论文为什么难以发表,但是这样一比较就会看出不同的论文的优势和局限性。1. 定量研究论文第一篇《大学成绩的同伴影响研究——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分析》,如图1:
图1图1是作者的理论观点,定量研究再做结果理论推论时,要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一致性推论,另一个是创新性阐释。一致性推论是要写以往哪些研究支持了我的研究结论;创新性阐释是要写你的研究结论从哪些方面超越了已有研究。如果没有创新性阐释,而只有一致性推论,只写与以往研究存在一致性,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既然是一致的,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价值?但是如果只有创新性阐释而没有一致性推论,这样写的风险在于,别人都没有研究过,我为什么研究?会造成自己的研究非常孤立。而如果你的研究既有人支持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有超越前人的创新性,这样的论文比较容易得到编辑的认可。因为有人支持意味着有基础,有创新性意味着有价值。第二篇《吃喝费用的“得”与“失”——基于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率的研究》,如图2:
图2结论首先总结的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得出了两条理论观点,最后给出了四条对策建议。也符合定量研究结论部分的结果理论推论与结果政策推论的要求,主要观点明确。且分条论述,让然一目了然。2. 定性研究论文第一篇《文化营造与宿舍共同体的生产——以恒源纱厂<人事科女工管理处记事>为核心的分析》,如图3:
图3可以看到,这篇论文结论部分写了很多观点,但是没有分条,主要观点就不是很明显,不容易看出作者写的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有些搞定性研究的作者不习惯将自己最后的主要观点分条,以为分条会显得自己的论证比较机械,但是如果观点部分篇幅较长,不分条会对读者和审稿人造成一定困难。也确实看不出作者得出了几个理论观点。从审稿的角度,本篇论文结论部分很长,且没有分条,看起来比较乱。第二篇是使用了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题目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形成机理的概念模型——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如图4:
图4我们都知道,扎根理论最后需要建构一个模型,所以作者先是结合构建的模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主要观点。在对模型进行分析时,虽然没有分条,但是每一段都有一个分析的角度,分为几个因素进行了讨论,条理比较清晰。结论部分在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方面都做了阐述,使用了“首先,……。其次,……。最后,……”等提示词,但是这样不如直接标注“1、2、3、4、5……”更明显。所以我们在阐述主要观点时,要从审稿人的角度,为审稿人提供方便,而不是以我们自己的写作习惯为指导。3. 人文学科搞思辨研究的人如何写研究结论,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呢?以《“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属于重大学术误判》为例,如图5:
图5实际上本文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要反驳“华夏早期家国千余年无私学”的观点,最后的结论即“提示我们:……”这两句话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后面有一些政策倡导。论文的全篇内容都在论证这一个观点。但是这样写论文有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篇幅很长,观点一直很清晰,期刊编辑就会认为如此清晰的观点不必要用这么长的篇幅进行论证,如果是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都认同的观点,就更没有论证的必要,还受到期刊版面的限制,有可能会删减很多或直接拒稿。4. 其他类型有的论文没有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是也得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以《“高度政治”还是“低度政治”——我国高校学生自治的教育政治学审视》为例,如图6:
图6图6中标注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作者认为高校学生自治需要摆脱“高度政治”,走向“低度政治”,正文对这一观点的推导过程非常严密。对写这种“怪胎型”研究的论文来说,想做后得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是很难的,因为前面的问题也不清晰,研究的过程又非常的主观,最后也不容易提炼主要观点。而这篇论文之所以能得出明确的观点,得益于其中间推导的过程非常地严密,大家可以自己下载这篇论文,学习它的论证逻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写作时,要尽可能把要素都写全;修改时,可根据学科差异灵活处理,比如有的论文不需要写某些要素。这就是写作和修改的区别。有人说,既然最后可以根据学科差异灵活处理,有的要素可以不写,为何一开始都要写全呢?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这一套写作的规范的方法,就需要刻意往这方面训练自己,掌握了规范写作方法之后我们的论文能够更容易发表。已经发表的论文都是经过了修改的,我们如果知道其写作过程,应该模仿其写作的过程而不是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的样子。直接比着结果去学习是很多人学习写论文时的误区。作者:李敏(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部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结论的逻辑要素及其学科差异
论文结论写作的11个模板
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
论文摘要的写作技巧你学会了吗?
帕斯卡| 看不起哲学,那才真是哲学思辨
写好论文的几大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