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山论医梦:二剑正统中医和经验中医篇

之所以在中医中分离出正统中医这个说法,是因为相对于传统民间中医的路数和现在中医迷热衷的经方中医来说,学院派的中医理论体系是经国家认定的理论体系,所有的中医不管是学院毕业、祖传、师承、还是自学成才,想取得政府认可的行医资格,都必须接受在正统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规范化执业考核,不然就等于非法的谋财害命!当然,《中医药法》实施以后,对师承和特有专长的考核将采取实践考核为主的方式,但是具体是什么程度的实践,还有待具体的实施方案出台才能确定,现在还不能臆测是否完全脱离正统中医理论体系。

对于正统中医的理论体系,最简化的归纳就是阴阳加五行。气包含在阴阳里,五脏归于五行中,整个理论体系就是木、火、土、金、水首尾相连相生相克互相制化的一个圆融体系。描述起来复杂,一图说明。

到医院或者街边的中医诊所看病时,很多人都会问医生自己究竟哪里不对劲,医生常常回答肾阳虚、脾虚、心火旺等等,就是根据这个图的理论来的。

这些回答常常让我郁闷不已。因为经常有朋友问我:**医生说我脾虚,该吃点什么药啊?肾虚该怎么补啊?很多人也拿着这些问题问度娘,搜方买药,如此简单粗暴,虽然我也曾有两次奇效的经历,但也只是刹住一些症状而已,整体健康状况并无转好!

再仔细看看图,以心火旺为例:如果心火旺,火克金,那肺就会虚;肺虚了,金不能制木了,肝就会强;肝木强,木克土太过,脾就会虚;脾虚了,土不能制水了,肾就会强;肾强了,水克火,心火就能减弱。一个圈下来,病就自愈了呀?岂不是不需要治疗就好了?

当然,既然是病,肯定就是整个过程中的正常环节出了问题。

一个大方向是某个制化环节出问题。比如本来应该去克金的火没有去克金,而是脱离圆圈内的制化,比如去灼烧肝木或者煎熬肾水去了。

另一个大方向是整个系统出问题。按这个圆环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看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脏不利,五脏不宁。

不过,要从五脏中找到罪魁祸首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到的,也不是勤学苦练反复试错就一定能学会的。所以才会有中医学院的老师讲了一辈子课还不会治感冒,医院的大多专家教授和街边摆个诊所糊口的多数寻常中医终其一生都没看清楚几个病的怪现象。虽然这类中医常常也能治好一些症状,但那些被治好的症状并不是因为真的被看懂了,而是被那一大堆凑数的药恰好打中了边角而已!所以才会给大众造成中医易学难精、中医不老不行、中医见效慢效果不明显不堪重用等印象,弄得中医沦落到只能在西医的牙缝里讨饭吃的境地。

现在常常能见到开大处方牛量药的中医,里面还不少名贵中药材虫草血竭什么的,一个方下来重以斤论,药费几百上千也不鲜见,真心符合现在多数患者总觉得自己体虚得补,还总希望药量多药效快的心态。

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为什么某某国医大师或者名老中医也是学院派的,他的疗效就那么好呢?但大家有没有真正去关注调查过这些大师的评选经过和评选标准以及他们是否真的是因为疗效特佳而荣获这些殊荣的呢?其实社会上早就有很多对“国医大师”评选标准和程序的质疑,最有力的质疑当属《中医药信息报》的创办者毛嘉陵的《“国医大师”评选为何受质疑?》,有兴趣者可搜索细品其道理。名老中医和国医大师的子孙在学习祖辈父辈的经验之后,转而外出寻求明师开示的也不鲜见。当然,这可能又是我小人之见,不明白大医不故步自封总在努力攀登更高境界的苦心了!

试想,如果正统中医理论那么容易把握又有效,学院派的刘力红还需要多此一举地写那本抓住千万中医迷的《开启中医之门》吗?那不成旁门左道似的误导了?如果正统中医理论好用,火神派当世医杰卢崇汉以及郑钦安的火神三书能得到学院派红人刘力红的青睐与大力推崇吗?那不成了不务正业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院派大家们博大的胸怀。不过,在此我还是得以小人之心延伸推测一点:如果学院派和火神派都真如传说那么牛气,刘力红为什么在拜卢崇汉为师之后没有全力临证带徒,反而将主要精力放到了王大善人的性理疗法传播上呢?我于15年夏天参加了一次刘力红在南宁的根据地“同有三和中医”举办的“三和学堂”,顺便打听了一下刘力红老师的门诊安排,得到的答案是刘力红老师已经没坐诊了,现在专注于推行王大善人的性理疗法,我也确实见到了刘力红老师不遗余力地推崇“能说好病”的性理疗法。因为刘力红老师也是我学医不久就开始神往的导师,还曾一度梦想挑灯夜战三五年考他的研究生,但这次听课的经历直接让我有那么一两个月都在怀疑我的中医人生是否还有继续的意义。

我是粗人,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能用这些表浅的推理去置疑这些伟大的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可!

在此,我也并无否认刘力红老师的医术之意,反而很佩服一位功成名就的名家居然愿意屡次放下自己的光环,为探索更好的治疗方式屡次踏走上新历程,正是刘力红老师的这种不故步自封的勇气与魄力,给了我不停摸索的勇气。

在我看来,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和一些民间中医的疗效好,确实都是通过多年经验积累或有缘学到前人的有效经验,尽管他们和病人交流或写病案时还会用上脾虚肾虚等描述,但若深究他们实际所用的理论,可能都已经脱离五行体系大老远了,更多是基于经验的积累。是经验总有片面性,所以这些经验型的中医常常会有擅长的方向,也就相应地有不擅长的局限。

----------------------------------------------------------------------------------------------------------------------------------------------------------------

还是以构成核心知识的三块积木来衡量一下正统中医和经验中医吧!

第一块积木:数学。

数学似乎是中医天生的软肋,也是中医最容易被西医攻击为不科学的痛点。在西医的眼里,只有偏执狂才能好好生存,因为西医自己就偏执到数字里不可自拔。

而正统中医的数学,太喜欢具体化的人还真难理解,这是一种抽象的数学。

阴阳相当于数里面的偶数和奇数抽象;虚实相当于数里面的负数和正数抽象。

我的高等数学老师虽然讲课很吸引人,我也常常上完自己的高数课又去跟着别的班听二回,但仍然补考作弊才及格,所以我还真不能为五行学说找到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解释。但有人曾经研究过:19923月的《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1期上刊载的《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的数学模型》、《四川中医》2006年第4卷第11期上刊载的《五行理论的数学模型及其微分方程组的通解》、《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8年刊载的《五行学说之数学模型》等,我相信都是很符合数学理论的模型。但是,很遗憾,在人脑主导中医的时代,这些数学模型的作用只能停留在专业期刊上,对中医的临床诊断帮助几乎为零,即使到人工智能时代能以这些模型为基础为正统中医建模,疗效也颇令人怀疑。

不过好在正统中医在数学这一块积木处涉险过关。

第二块积木:逻辑

这个都不用再解释了,看看前面的五行圆圈图示就知道了,正统中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但是,想想我们用单手抓一个直径50厘米或更大的表面光滑的圆球那个感觉,即使圆球是充满气的塑料球很轻,也会一抓就滑一抓就滑,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五行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圆融到近乎圆滑的大球,而我们的思维就像那只手一般无处着力。

为了找到这个球体上的着力点,在西医进来后,大家就想到了借助西医的诊断结果,什么影像学、尿检等等,中西结合,但效果大家只需稍加留心就能看清。

当然有《黄帝内经》、《脉经》等为基础的中医,微观诊断发展也很可喜,出现了王光宇等脉诊高手研究出能摸到肿瘤位置和大小的微观脉学、精准脉学,比仪器检查还准确,还有北京名医王鸿谟的《察颜观色》,还有手诊、眼诊等,通过这些微观层面的帮助发现五脏六腑哪一处有实质性的病变,那就是罪魁祸首了!

找到了圆球的着力点,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完美了。但是,无论是中西医结合,还是这些微观诊断大师的高水平诊断,都没能把诊断结果和处方用药逻辑性地结合起来,在治疗时也是臆测或经验性为主,效果我没大范围调查过,不敢妄断。但从诊断结果到处方用药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很多时候靠经验或想象,就给中医的可复制性可传承性设置了一大难题。

因此,从逻辑性这块积木看来,正统中医缺掉关键一环。

第三块积木:哲学

正统中医最引以为荣的就是阴阳和五行这两个完美的哲学理论。但也和逻辑性一样,诊断方面哲学水平很高,用药方面也有完美的四气五味哲学体系支撑,针灸按摩也有完美的经络腧穴哲学体系,但在诊断和处方用药的中间连接上,是缺乏哲学理论连接支持的,或者说这种用于连接的哲学理论很牵强很突兀经不住反复推敲和检验,因此导致了一个病人的一次病情如果找十个正统中医看的话,得到的处方可能至少是八九个的尴尬。

这样看来,西医攻击得最厉害的数学反而不是正统中医的最弱点了,反而正统中医自以为傲的逻辑性和哲学性成了大问题。正统中医易学难精的原因,也正是拜这两个大问题所赐。当一些亲朋好友一个感冒或咳嗽都折腾数月,中西医都玩过,仍久治不愈,迫不得已来向我抱怨外面的医生只知道挣钱时,我只能苦笑着说:“也怪不了他们,哪个当医生的不想治好病啊?他们也是被学到的知识困住了。”话虽如此,但听得越多,担心越重,只怕长此以往,大众对中医的将信将疑终将变成彻底不信,政府呼声再高,但群众基础日渐薄弱,中医的复兴之路将更加举步维艰。

对造成这种逻辑性断层的原因,当代经方大家刘邵武先生就已指明:“《黄帝内经》采用经络学说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伤寒论》采用汤液经法来指导汤液(即中药)的临床实践。”即使小学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也能理解这句话清晰的说明了针灸和汤液的理论指导根本不同。而现代的正统中医将《黄帝内经》的驴头全盘对接到汤液(处方)的马身上,企图用《黄帝内经》一统外治法和内治法,其源流始于金元四大家,后世历代医家追崇,以至误导至今。这种从内开始的错乱,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医在西医牙缝中混饭的无奈,简直就是对《黄帝内经》里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巨大挑衅与讽刺!

经验中医存在的问题介于西医和正统中医之间,此处不再详述。

----------------------------------------------------------------------------------------------------------------------------------------------------------------

重要提醒:“是药三分毒”“良药苦口利于病”等几乎已被大家当成共识,可这些话是真理吗?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喝多了也可致命;对证准确,硝黄亦可救人。《说文解字》:“毒:厚也。”“硝黄”是中药中的利药芒硝和大黄。水本是生命必须品,但喝过了量,也可理解为超过了身体的承受量,太厚重了,就成了毒;硝黄本是毒药,但在人体特定的病理情况下,也能堪当救命重任,由毒转益。所以,毒与不毒,不能用药物、食物、还是药食同源的标签来区分,而应根据人当时的身体情况来判断。

“良药苦口利于病”安慰了很多怕喝中药的人,但也有很多人喝了苦口良药仍然病不利,反而喝了生姜甘草汤、桂枝汤等香甜的药后病得解。既然药是靠四气五味(酸苦甘辛咸)来疗病,为什么会只推崇“苦口利于病”呢?难道这不是一种明显的偏执和无知吗?恰恰现在的正统中医最喜处苦口良药,害很多人喝过一次再不愿尝试第二次。而喝经方药的人,包括小孩,大多都不会对汤药的味道产生抵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哪些知识会让你变蠢?
中医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
免费阅读|《黄帝外经》法象与数术学术史PDF
中医治病不慢
《内经》的作者并不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