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祭,铭记这些已逝国医大师的箴言就是最好的纪念

自2009年评选出第一届国医大师以来,国医大师的医德医风医术为世人敬仰,为中医人树立了榜样。值此清明祭扫之时,让我们回顾已故国医大师对中医药发展、人才培养、医德医术、养生保健的精辟语录,追思逝者,激励今在者砥砺前行。

第一届国医大师

邓铁涛

(1916—2019)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这不是空话、大话,我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相信历史将为我们作证,请拭目以待。

王玉川

(1923—2016)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不要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才能把前人的成就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我们需要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那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

王绵之

(1923—2009)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中医院校教育这么多年,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是成功的,但不完善,必须要有再教育、后续教育(包括师带徒)和自己的学习提高进行补充,这甚至比前期的教育更重要。

方和谦

(1923—200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医生是高尚的职业,应该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上,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我越学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太少,甚至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资料采集、传承、研究……

朱良春

(1917—2015)

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

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写没有用的书是浪费纸张。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如果一百个医生能用我的方法,那可以救多少人?所以,一般人我都告诉他。

 任继学

(1926—2010)

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患者找到了我们,他们的心里就找到了依靠,所以我们再难也要给他们看病。

苏荣扎布

(1929—2014)

内蒙古蒙医学院首任院长

蒙医讲究辨证治疗,根据病情早、中、晚吃的药都不一样。如果开处方时一概而论,那么治疗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李玉奇

(1917—2011)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行医道,但决不做医商。

 李振华

(1924—2017)

河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学好中医,必须文理通、医理通,才能百病通。要做到这三个方面通晓,需要下苦工夫,一是熟读经典,二是多写读后感、多谈体会,三是跟老师学习。不仅“形”像老师,还要“神”似老师。四是紧密结合临床,写好病案,融汇贯通,悟出道理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何任

(1921—2012)

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对目前科学水平还认识不了,或认识不完全,乃至无法理解、解释不通的东西,在读书求知中,必须十分慎重对待,轻率排斥是不对的。

陆广莘

(1927—2014)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张镜人

(1923—2009)

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

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

 贺普仁

(1926—2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患者看病本身就受病痛折磨,来一次也不容易,不仅要尽力治疗,还要多加安慰,让患者身心都减少痛苦。

 班秀文

(1920—2014)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

 徐景藩

(1927—2015)

江苏省中医院原院长

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读书从博到精,撷采众长,分析思考,须有自己见解;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选方宜慎,择药熟知性能;改进给药方法,针对病情,达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积累临床资料,撰文求实,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

郭子光

(1932—2015)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请你一定成全我,保持我的医名。”从医将近60年,郭子光无数次拒绝了患者的红包和礼物。每有贫苦的患者,他反倒送钱给他们买药。

程莘农

(1921—2015)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我从医几十年,从不敢说大话。只要我不如别人的,就直接向别人请教。我自己有什么好经验,也肯定尽量都教给学生们。

 强巴赤列

(1929—2011)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原院长

像老虎有翅膀一样,藏医、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是我的远大理想。

裘沛然

(1913—2010)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养生康复必将成为人类医学的主流和热点。因为医学的最终目标必将发展到人们在身心两方面可以自我康复和长寿的水平,中医养生康复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第二届国医大师

干祖望

(1912—2015)

江苏省中医院终身杰出专家

学医还有另一种苦,就是放不下患者。

巴黑·玉素甫

(1934—20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主任医师

医生有德可以弥补医疗技术上的不足;可如果无德,他的医疗技术再高超,也无法弥补。

石仰山

(1933—2015)

石氏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老百姓之所以对中医有误解,和中医队伍良莠不齐有很大的关系,以致给人感觉中医“看不好也看不坏”,只能用来养生、用来调理。要让老百姓真正相信中医,中医人首先要自尊、自信,更要下功夫,把病看好。

李士懋

(1936—2015)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中医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四大经典。这是中医之本,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历代名家鲜有不熟读经典者。悟透《内经》的一个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学派,金元四大医家、温病学派等莫不如此。

第三届国医大师

周学文

(1938—2018)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学中医最难的就是真正能把病治好,所以年轻人想学好中医一定要“虔诚思悟,苦行其道,方能有成”。

新媒体编辑 | 罗乃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联袂推荐 :痛风痊愈的希望---中医特色疗法
国医大师讲中医传承教育:中医药大学毕业却不会看病,不行!
第二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名单
盘点我国有哪些名副其实的中医大师
国医大师
南中医的12位“国医大师”(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