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ature疼痛观

此系列文章写给中国的教练圈以及健身爱好者,文章的性质稍许烧脑。如果您不能享受与作者对话式的深度阅读,请刷到最下面,直接点击视频观看,视频也精彩。

疼痛的开端

从业这些年,一直有人找我咨询关于疼痛的问题。有我身边的朋友,也有会员与一些教练。很多人会习惯性的问我:李老师,我推胸的时候肩痛;李老师,我深蹲的时候膝痛。疼痛这个复杂而极具个性化的问题,有时候我能道出个一二帮忙解决,有的时候我也无能为力。

但是,这种无能为力又不光表现在我的能力层面。我非常清楚到让客户明白疼痛的一些道理,对于治疗疼痛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有人特别担心医生说他颈椎错位而导致的肩颈不适;也有人特别怕疼痛,甚至会把疼痛视为疾病;还有人一直用着错误的身体使用方式,却抱怨训练当中的不适与疼痛。

在接触客户的前期,我经常会表达:疼痛的治疗,教练的角色是帮助引导方向和告知方法的人。产生治疗的结果,还需客户更好的认识和执行。于是,我便在思考写一篇关于疼痛认知的文章,来普及大家对疼痛的真相认知。

疼痛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我们都曾被其所困,但它也好像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我们的生命。但是,我们对疼痛的了解却微乎其微:

“身体在发低烧的时候,会出现身体表层的疼痛,但我们并不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机体;

年轻女性有着普遍的痛经以及慢性胃痛的现象,却不了解这多数是功能性疼痛,这是可以通过运动或者拉伸手法得到很好治疗的;

很多办公室人群开始有一些肩颈或者腰部疼痛时,总觉得自己的关节已经损伤了,却不知这只是长期久坐肌肉工作过度的反应;

在吃辣的饮食习惯已经遍布全中国时,我们却还知道痛觉体验是会让身体上瘾的。”

对于疼痛的诸多性质和客观事实来讲,我们显得非常茫然。

就目前人们对于疼痛的了解程度来看,人们通常会认为疼痛是不好的。关于人们对于疼痛的态度,要不就是忍耐与置之不理,要不就是担心受怕。这导致大家经常误解它,并且为之所困。

那么,这一次我将从各个视角去分析nature健身工作室的疼痛观,让大家更客观的了解疼痛,更积极的拥抱疼痛,更理智的解决疼痛。

Nature七大疼痛观
疼痛是一种保护机制

世界上有一种疼痛感知丧失的疾病,这种疾病让机体感知不到疼痛。这将极大的降低个体的生存能力,他们会不断的让身体产生意外的损伤,但身体却感知不到这一点。不能感觉到损伤后,非常不利于伤口的恢复。所以,这类疾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寿命下降。

“如果小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膝盖,我们能清晰的记得身体不会让任何物体再接近这个部位;

只要接触过火的温度,我们便能认知到火对人体的伤害,这也是因为痛觉感受;

长期食用垃圾食品,我们会产生胃部的炎症,胃部的疼痛通知我们要开始注重饮食的问题了;

正常的人类久坐超过90min便会感觉到后背的紧张,持续紧张就会产生酸痛,这种疼痛便是告知我们要起来走动走动了。”

疼痛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不仅如此,这种保护机制还会呈现出过度保护的状态。

 二  01
疼痛是一种必要的感官体验

地球上包括人类所有的生物,均以生存和进化为原则进行着生命活动,这是我们近代科学对生物最普遍的认知。疼痛是机体非常重要的感官体验,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保护机制来运作。

感官体验的正常运作,决定了人体正常与世界产生联系,产生互动。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疼痛的生命体验。

在吃辣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时候,我们发现微痛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很多人还因此而上瘾。人体对痛觉体验是有依赖甚至无法缺少的,痛觉体验是保证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感受之一。

 三   01
疼痛不等于损伤

人类的逻辑思维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叫做归纳法。在疼痛经历的逻辑思考上,我们几乎很轻易的就会相信经验归纳的结果:疼痛产生了,损伤也就产生了。比如我们曾经摔伤了膝盖,扭伤了脚踝以及划破了手指。于是,我们只要身体部位出现了疼痛,我们便认为是部位的损伤。

我举几个例子来质疑这个以经验为导向的结论:

1

在肩颈的慢性疼痛中,稍有经验的教练和治疗师都不会只关注于客户疼痛的区域。他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其他部位的松解,牵拉甚至是训练来缓解甚至治疗客户的疼痛。如果疼痛代表着损伤,为何损伤的部位可以通过其他部位的手法与训练进行治疗呢?

2

我的职业是私人教练,我在带很多成年人进行膝盖触地相关的训练时,很多人都表现出疼痛的感受。并且他们通常反过来问我:难道教练不疼吗?

我的回答是:“这是膝关节筋膜张力失常的表现,你看没有哪个小孩每天在地上爬显得痛苦不堪的,并且他们的动作都非常快,我最开始疼但现在不疼了”。这样的情况往往是通过手法和训练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那我们说,这个时候产生的疼痛等于损伤吗?

疼痛在某些时候是损伤引起的,但也同样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单纯的损伤可以来解释的。

 四  01
疼痛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张力信号

疼痛的产生,是源于身体内部的痛觉感受器,感受器的信号被激活后被大脑接受并且处理后,就会引起我们的疼痛感受。

在近些年来人体科学的快速发展下,我们逐渐认识到筋膜系统的重要性,我们甚至称其为“全身最大并且最为重要的器官”。筋膜布遍全身形成人体的结构,筋膜组织的内部遍布了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觉感受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疼痛感受是为了发送一个信号给到总指挥部。这个信号的产生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这有可能是一种基于生物力学的张力信号。很多情况的疼痛反应,都是筋膜内部的张力触发了疼痛感受器。我接下来通过三个实际案例,来证明这句话的可信度:


1

我于6年前开始接触运动康复相关的理念和技术,5年前我便学习到了关于肌筋膜力学的康复理念。并且在同一年,我为一位痛经长达5年有余的年轻女性,通过力学的康复理念进行手法处理。

一次处理,症状痊愈长达5年有余,关键这并不是个案,我以力学模式的康复理念去处理过多位长期痛经的客户,效果都非常的令人震惊。于此相关的,还有慢性胃痛,通过力学张力的手法调整,慢性胃痛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疼痛的产生如果源于张力的信号,我们通过训练以及手法去调整筋膜的张力情况,便可以产生我们对于疼痛处理方式的重大突破。

2

筋膜理论的出现以及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如今大量的慢性疼痛,我们不仅仅关注于疼痛的部位。而是去探查疼痛部位与其他部位之间的张力情况:

比如一个长期肩颈不适的客户,我经常会评估其静态姿势的代偿模式,动态动作表现的代偿模式以及周围肌筋膜组织的张力状态。我们会发现,只要肩颈结合处经常不适的人群,只要进行前侧胸大肌的手法或者拉伸,后侧的疼痛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也就是说,慢性疼痛的部位会因为张力的过度积累而产生疼痛,而疼痛的消失也会因为张力的下降而不是所谓处理局部的损伤!

3

长期的拳击动作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学员在击打沙袋的初期都会产生疼痛甚至损伤。我收集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

以肩膀为力学支点进行大力的击拳便会产生疼痛甚至损伤,而以胸廓或者骨盆为力学主导进行的击拳,便更能产生力量和速度,并且不会导致疼痛。

我是这样分析的:

身体是一个整体张拉结构,上肢连接于胸廓。当胸廓与上肢产生共同的力学模式时,便是身体最佳的力学表现;当胸廓与上肢的力学模式产生分离式表现时,身体便会通过疼痛信号的方式通告身体。疼痛在这个时候不断调整着身体的使用技能。

如此综合看来,疼痛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张力信号。
 五  01
疼痛与身体结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西方医学在几百年以来,都以人体结构为标准进行人体健康的假设,这与人类科学不断深入关注于物质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流医学认为:“人体的结构应该是完美的,包括左右对称以及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出现了疼痛或者疾患,应该第一时间处理结构的异常。这是近百年来,正骨医学发展的底层逻辑。

可现实却与此相悖,如果我们拿腰间盘突出来讲,你只要随机找一位中年男性去做核磁检查,60%以上的几率会显示腰部结构的异常。

但结构的异常,在这个时候并不一定显示出身体功能相关的问题。西方物理治疗领域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让一个顶级的棒球手产生肩部的疾患,你就带他去做一次核磁吧”。

大众一旦了解到自身结构的异常,比如高低肩,脊柱侧弯,长短腿或者坐姿的问题,就显得紧张与担心,更担心随着而来的会不会是疼痛与损伤。但我们见过含胸驼背并且头颈向前移动很严重的人,他们不一定存在肩颈的慢性疼痛;然后,我们每个人的颈部结构都会存在所谓的“错位”,然后呢?

疼痛与身体结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六  01
疼痛是大脑综合输出的结果

很多怕疼的女性,在看到拳击比赛时都会不由感慨:看着都疼啊。这个例子可以告知我们,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体验。主观体验代表着疼痛本身的产生并不完全客观,这代表着疼痛具有极强的个性化体验。

如果一个小孩正在非常专注玩耍,玩耍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磕磕碰碰,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继续进入到玩耍的状态。再比如,二战上受伤的士兵在被汽车拉到伤病营时,被医生进行身体调查所现实的疼痛感觉并没有很“正常”,他们可都是缺胳膊断腿的人啊。再者,如果我们碰到一个正有着低烧的正常人,稍微的触碰他便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不管是小孩,受伤的士兵还是低烧的正常人,疼痛产生或者不产生好像并不一定跟身体本身受伤的刺激因素或者受伤程度有关。疼痛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一种大脑输出的信号特点。

即大脑输入的信息是综合的,比如场景,身体状态,心理,个体经历甚至于个体经验等因素的综合输出,至于是否会让机体产生疼痛,这是大脑综合判断的结果,比如小孩的专注掩盖了其磕磕碰碰应该产生疼痛信号的事实,又或者士兵的伤残代表着其生的希望,以及身体内部肾上腺素急速飙升共同导致了非过度疼痛的个体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能理性控制,但这种输出又是一种既定的内在程序处理的结果。

疼痛的产生一定是综合因素发酵的结果。它与个体的性格,经历,经验,情景,身体状况以及认知等因素,都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并且,有了这些因素大脑是如何处理它们的,身体是如何进行内部信息整合再输出的个体化差异,也是非常之大。

但我们现在能确定的事实是:疼痛是大脑综合输出的结果。不让输出或者改变致痛因素的输入,就能治疗疼痛。

 七  01
除了止痛与治痛,我们要学会避痛

最后如果谈到我们是如何处理疼痛的,我们最多的应对方式就是止痛或者治痛了!我们通常停留在疼痛所产生的现象,并且去解决这个现象,或者处理产生现象的神经组织。

我们会通过止痛药或者消炎药来解决疼痛,类似于止痛药的还有疼痛结构的切除,比如腰间盘突出切除手术。我们也会通过对产生疼痛组织(神经)进行切除以及干涉,比如麻醉药或者神经递质相关的药物。

我们除了止痛或者治痛的方式以外,还有没有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去面对疼痛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避痛!

疼痛阈值理论告诉我们疼痛产生原理:

我们假定疼痛的产生是需要触发一个开关的,并且这个开关的阈值为5。当个体产生的疼痛值超过5时,个体就会产生疼痛体验,低于5我们便不会有疼痛体验。关于疼痛阀值,也是非常个体化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改变。

疼痛的产生是复杂的并且多因素的,我们只需要避开产生疼痛其中必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就会轻易的去缓解甚至治疗疼痛的症状。

比如一位长期慢性颈痛的客户,我找到导致其颈痛的必然因素,是持续的低头习惯。我便可以通过各种引导和教育,让其缓解或者改变这样的习惯,慢性疼痛便迎刃而解。

如果客户说疼痛的产生总是在下午,我们是否可以安排每过30min工作就进行一次2min的身体活动?这是必然可行的方案之一。但如果说,这位客户以前有过急性的颈部损伤史,并且有着比较高压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颈痛的因素。没有处理这些又能怎么?

事实还得去看疼痛阀值是否达到。如果产生不了多项因素的累积而超过个体的疼痛阀值,疼痛就无法产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疼痛的时候除了止痛与治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去避痛。

与疼痛相处的五大原则
            
了解疼痛的本质,了解你自己

了解疼痛的本质对于“与疼痛相处”这件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个体对疼痛的认知,也是疼痛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知道,能够产生疼痛输入的因素有诸多:

1.性别:普遍的女性相比男性的疼痛阈值,会显得更低

2.区域:有数据显示,环境恶劣的区域相比温度适宜的区域的人群疼痛阀值显得更低,这好比寒冷的区域更容易让人产生脂肪堆积一样。这是身体适应环境的结果。

3.个体性格:性格偏激或者情绪很难自我掌控的人,往往会产生过度疼痛体验或者较低的疼痛体验两个极端。

4.个体经历: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表现出个体经历,影响着我们身体感知体验的正常输入。小时候骑车产生严重摔伤的小伙伴,如果成年后再一次从高地落地扭伤,这个时刻的疼痛感受也许就会被放大,产生过度的疼痛保护状态。

5.情景:士兵们在战场上虽然失去了部分的身体,但他们在被送往急救站的车上,他们并不会感受到失去肢体的异常疼痛。这是因为伤残的情景模式,肯定了我们生了希望。

6.身体状况:抵抗力不良或者身体虚弱的人群,身体时刻处于一种疾病的边缘,身体就更容易产生疼痛感知,并且这个时候的疼痛呈保护状而放大。

7.心理状况:虽然很难去推测个体的心理状态,但我们知道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心理状况决定了疼痛的等级和持续时长:在逐渐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青春时代,我们通常是更能感受到自尊心并且想保护它的时候。比较好面子的男生如果在人多的地方不小心摔了一跤,他一般都会忍痛当作没事发生,并且疼痛的时长会因此而缩短。

我们所说的疼痛认知,就是对疼痛性质以及对疼痛产生的原因的理性分析,这将极大的让我们面对疼痛,更客观的拥抱疼痛。Nature健身工作室的七大疼痛观便是疼痛的认知。
学会动起来,像个孩子一样
我们在上面谈到疼痛是一种保护机制,疼痛是一种感觉体验,疼痛是一种张力信号,疼痛存在着阈值的高低,又或者我们不仅要止痛和治痛,更要学会避痛。不管关于疼痛的哪种性质,只要我们要试图学会与疼痛相处,我们都需要动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我来娓娓道来其中的原因:

1.动起来的时刻,是身体感知存在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一种感觉体验,它更能够促使身体打开保护的面罩,因为疼痛的产生往往会导致身体的制动。就像我们问一个人生病后有没有痊愈,看他活蹦乱跳的势头就知道他恢复了。


2.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身体的张力状况,这也是运动康复开始同时介入到运动和康复两大领域的原因之一。运动能够很好的改善甚至治疗疼痛,即通过运动重建身体的张力,来去调整局部的张力信号以降低疼痛输入。我在上面讲到的慢性疼痛,甚至于慢性胃痛和痛经的治疗方案就是如此原理。


3.疼痛阈值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去加强的,或者我们说是可以恢复的。因为,通过训练是打开了身体过度自我保护的状态,从而提高个体的疼痛阈值的。疼痛的阈值我们要趋向于个体的正常化,而不是产生所谓的敏化。疼痛就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很好的治疗。如果是一位每天下午就产生腰痛的客户,我们是否可以帮他设定一个避痛的方案,15min站起来做2min的伸展动作呢?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运动是解决疼痛的绝佳方案之一。内脏的律动与呼吸特点告诉我们,人体没有一刻是绝对静止的,人体生而为动。

我们发现很多人不喜欢运动,但我们不会发现哪一个baby是不喜欢运动的,或者说是可以直接能站起来走路的。它们都会经历长达12个月的运动发育,而且baby的运动模式都是基本一致的,我们看他们爬,蹲,箭步,俯撑等等动作。

而成年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保持良好的运动模式,或者说符合人体结构与功能规律的动作。

所以,结合以上综述:

我们了解到与疼痛相处的第二大原则:学会动起来,并且像个孩子一样。
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我们的身体不仅是靠后天发育的,我们的身体有着强大的内核系统,就像一台电脑的CPU。在这个内核系统中,人类有着经过自然选择过来的经验与记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在这个内核系统中生存是第一要素,人体保障这个系统正常运动的手段就是感性的情绪以及压力的适应。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疼痛的真实感知,他在以符合生存为原则的前提下,通常会让个体产生过度的反应。我们通常会因为慢性的肩颈腰骶的疼痛而显得焦虑不安:

疼痛为什么会找到我,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治疗师还不能好?我这么辛苦的加班努力,为何身体非要让这个疼痛跟我过不去。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如果我们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很明显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夹杂着太多的情绪反应。并且,疼痛的体验一定是伴随着情绪记忆的,这导致它们之间难舍难分。管理情绪,是与疼痛相处的必经之地。

关于压力,我们要知晓的是压力的双重极端表现都是需要调整的。没有任何压力的舒适状态,会让人丢失生存感,而巨大的压力感受会让机体产生过度保护,抵抗力下降也会让身体的疼痛阈值下降,进而不利于我们与疼痛相处。

管理好情绪和压力,是我们与疼痛相处的第三大原则!
学会调节自身的神经系统,包括注重睡眠

疼痛感受的输入与输出都是非常复杂的,这一切信息处理的过程都是巨大的神经系统网络来完成的。调整好神经的正常运作,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与疼痛相处好关系。

我们该如何去调节神经系统:

1.学会休息,是调节神经系统的最佳途径

2.了解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的运行机制

这引导我们不要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因为微震动会导致肠胃肌肉的蠕动让食物的消化产生问题而致痛。

这同样也告诫我们不要让自己交感神经系统在睡觉前被自己激活,着非常不利于睡眠质量。睡着了并不代表好的休息,好的休息是副交感神经被身体强力启动的时刻。

长期紧张的姿势,久坐不动的工作状态,也并不利于神经系统的良性工作。

与疼痛相处的第四大原则:学会调节自身的神经系统,包括注重睡眠
保持专注,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专注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令人有存在感的时刻,不管是上瘾的不良行为或者是收纳癖在整理房间的时刻,又或者我们打游戏到入迷,运动到兴奋以及工作到嗨。

这样的时刻,不免让我们为之着迷,更别说感受到不好的疼痛感受并且做出没有理性的反应了。找到自己能够持续专注的事情,你将会与疼痛相处的更好。

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我们便能站的更高更远去看待疼痛这件事。保持主动的接受,积极的尝试。我想这可谓是与疼痛相处的终极原则了。

关于最后这一点,会存在太多的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我在这里就不做再多阐述。请大家细细体会。

简单结语
之所以叫拥抱疼痛,这是因为疼痛的性质就是双面的。它不仅是一种包含复杂信息下的保护信号,它也是人生必要的好的或者不好感官体验,它很多方面都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生活与生命体验。

希望Nature健身工作室的七大疼痛观,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疼痛,五大原则也能让大家更好的拥抱疼痛。感谢大家的关注与留言。请大家持续关注Nature健身工作室关于健身与运动康复相关的原创内容!

Nature疼痛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肩颈疼痛的力学因素分析||力学的分析,动作的治疗
【认知篇】什么是筋膜链?它为何重要?
筋膜组织能收缩吗?能否治疗疼痛
2_与筋膜有关的几个话题.docx
催眠能缓解疼痛吗?
坐骨神经痛 按压穴位调节身体力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