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鸿章的子弹、不稳定的电压和26岁的“非专业”放射科主任

1

照骨术

李鸿章从片子上清楚看到,自己左眼下方有颗子弹。那是一年前他在马关谈判时,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击后留下的。李鸿章的左脸被打中,当场晕倒,日本医生因他72岁的高龄不敢手术取出弹头。

不过,李鸿章命大,子弹非但没有要他的命,甚至都不影响左眼的正常工作,自然也就没有影响他后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忧心忡忡了一年多,李鸿章终于在X射线的帮助下亲眼看到了这颗对他手下留情的子弹。

照骨术是李鸿章给这项新奇技术所起的名字,直观形象又有点妖气,让人容易联想到当时民众中流传的照相机偷人魂魄的说法。

那是1896年6月,德国是李鸿章欧美八国寻访中的一站。X射线刚刚在半年前被维尔茨堡大学总长伦琴发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医疗临床广泛应用。恰在此时到访德国的李鸿章,就这么阴差阳错成了文字记录中第一个接受过X射线检查的中国人。

作为晚清时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迅速认识到这项技术的优越性。他在结束德国的访问时,主动跟俾斯麦提出要引进这种检查设备。没有明确资料记载,李鸿章是否将X射线技术引入中国。他和那时的清政府都已自顾不暇。但X射线技术还是以让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来到中国。

李鸿章与俾斯麦

《申报》旗下的《点石斋画报》在1897年12月刊发了一篇《宝镜新奇》的报道,记录了苏州博习医院从美国引入X线机的情况。

“苏垣天赐庄博习医院西医柏乐文,闻美国新出一种宝镜,可以照人脏腑,因不惜千金,购运至苏。其镜长尺许,形式长圆。一经鉴照,无论何人心肺肾肠,昭然若揭。苏人少见多怪,趋而往观者甚众。该医生自得此镜,视人疾病即知患之所在,以药投之无不沉珂立起。”

19世纪末的中国有医生能够这么早就认识到X射线技术并愿意花重金购买设备,的确非常让人意外。但这篇当时的报道即便是真实的,内容显然也非常粗陋。“少见多怪”应该是实情,但心肺肾肠均昭然若揭就有点不切实际了,而“以药投之无不沉珂立起”更是非常夸张。

且不说这台买来的机器型号质量怎么样,当时有没有能操作机器的专业人才,有没有能保证机器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有没有能够对X光片做出正确解读的医生,报道中都没有提及。而从现实环境来看,当时尚没有一家现代医学院的中国想要做到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照骨术”、“宝镜新奇”这些字眼来看,当时的民众看待X射线更多还是一种猎奇的心态,远没有实现在医疗临床方面的常规应用。

2

老朋友

直到20年后,不少地方的医院才开始陆续购买X线机。

1918年,宁波保黎医院向100多位保黎医会会员发起募捐,筹集了6100元用于购置X线机。最终,保黎医院花了4368.968元从上海美商慎昌洋行订购了一台美国GE牌X线机。

但设备买了没法用,因为医院的所在地宁波慈谿没有电力公司,保黎医院不得不自置发电设备,还专门为X线机造了5间房,作为炉子间、引擎间、X光镜间。

从保黎医院的经历可以看到,能买得起、用得上X线设备需要一笔非常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且当时基本不具备保障X线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需要现买现配。

不只是保黎医院,当时绍兴、湘雅等地医院也都购买了X线机,但同样由于当地没有稳定的供电能力,再加上X线机难以适应当地温热潮湿的气候,设备都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状态。

从这样的大量X线机无法正常运行的困境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基本不具备X线机运营维修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这些医院将目光转向了北京刚刚成立不久的协和医学院,希望协和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不过,即使是顶级装备建成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之初的放射科也面临困境。

没有专业的X射线实验室,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仅有一位王和善工程师从事X线工作,摄片质量、诊断水平都不尽如人意。但协和的不同在于,她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时,协和医学院耳鼻喉科第一任主任邓乐普教授因现状忧心忡忡,他向当时的医学院院长麦克林恩建议,应该尽快把他们在上海认识的那位老朋友请到协和来。

经过协和罗氏基金会执委会讨论决定,1919年2月24日,邓乐普教授的老朋友,26岁的保罗·霍奇斯正式入职北京协和医学院X射线科。协和为霍奇斯开出了2000美金的年薪,后来涨到4100美金,而霍奇斯离开协和时的“身价”已经是年薪7000美金;而且院方还为霍奇斯提供了一套两室一厅带厨卫的住房,条件非常优越。

救护总队时期的荣独山在检查设备(陈泽渊图)

对于这位26岁的年轻人,我国放射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荣独山评价他,“我国放射学专业的创始人。”保罗·霍奇斯究竟是什么来头,真有这么厉害?

3

潜力股

严格来说,霍奇斯不是X射线的专业出身。

霍奇斯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生理学。但其实从14岁时开始,霍奇斯就跟随姨夫威廉·瑞哈特学习X线摄影、X线片冲洗等。考入大学前,霍奇斯就已经有4年多的X线工作经验。

熟练掌握X射线这门手艺,让霍奇斯有了更多用武之地。1915年,霍奇斯代替导师到上海哈佛医学院讲授生理学课程。很快,他就成为该医学院X射线实验室的负责人,并成为上海红十字会医院X射线医师。

也是在此时,尚在上海工作的邓乐普教授注意到了霍奇斯在X射线方面的能力。邓教授也算是独具慧眼了,因为霍奇斯不仅不是X射线专业出身,而且加盟协和前甚至没有独立的著述。只是后来的实践证明,他为协和挖到了一只潜力股。

霍奇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虽然不是X射线的专业出身,但却是这个领域的全才。

霍奇斯与当时新型X线机发明人柯立芝相识,又能通过朋友直接从美国采购到全新的X线软片并空运到中国。霍奇斯入职协和三年后,到1922年,协和放射科的各项设备均已齐全,可以开展各种项目的X光检查。

作为放射科主任,霍奇斯帮助协和建立规范化制度,包括临床科室的申请、放射科的检查和报告以及检查报告的索引都确立了明确的流程规范;更重要的是,他在任职期间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包括谢志光、荣独山、吴静、李国珍、刘玉清、汪绍训、徐海超等,在后来我国放射学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谢志光、荣独山、汪绍训三人又分别开拓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放射学事业,并创立了中华放射学会。

霍奇斯还具备X线机的设计研发运营维修能力,他非常重视X线机的装置、修配和投照技术,甚至在放射科内设置了X线机修配车间。当时在协和工作的工程师,不仅能够自己装置和修理X线机,还能够自制各种配件。

老协和放射科,前排右一为霍奇斯(袁灵,2019)

王和善正是当时在协和工作的工程师,他在建国后加入了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负责设计。在我国1952年制造的第一台200毫安X线机中,王和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霍奇斯自己参与设计出了适合中国不稳定供电的X线机,并且在机器成品生产完之后奔赴10个城市,帮助10家医院安装这种新的X线机。为了让这些设备能够顺利运行,霍奇斯在协和专门开办了6期X线暑期培训班,每期的规模50人,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X线专业人员。

如今,人们对就医当中拍个片子已习以为常,但恐怕很难理解放射学科推广普及的真正意义。

其实,正是放射学科的出现让医生这个职业实现了进一步专业分工,让医生的诊疗不再依据个人经验而是有了客观依据,医疗服务开始向着系统化、组织化方向发展,所谓现代医学也才有了更加实质性的内涵。

参考资料:

①袁灵、金征宇,《保罗·霍奇斯与中国放射学早期的发展》,载《协和医学杂志》,2019年第1期;

②刘赫铮、甄橙,《霍奇斯与中国早期放射学》,载《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5卷,第2期(2014);

③谢振声,《吴莲艇与中国第一台X线诊断机》,载《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第3期(1992);

④邓绍根,《中国第一台X光诊断机的引进》,载《中华医史杂志》第32卷,第2期(2002);

⑤民风编辑部,《李鸿章: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载《民风》,2014年第4期;

⑥宋燕,《他在国外搞了个大新闻,却在国内被批判一番》,载《时拾史事》

⑦荣独山,《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载《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鸿章与我国第一台X光机
在放射科门口等候,有辐射吗
X光片射线有害健康 多数医院“裸拍”(图)-搜狐健康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告别一位96岁的老人
泰斗 | 中国放射学奠基人——荣独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