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器以载道 林曦的文房雅玩
    十多年前,十六岁的林曦站在琉璃厂的“观复斋”里,第一眼,她就迷上了那支明代黄花梨提盒。两层带盖的提盒,每一层边口都起了细细的阳线,提梁两侧饰以如意云头纹,四角包铜,肌理清晰的木纹下,好似有珠玉的光华流转。林曦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然后,她竟然记得去跟店主讲价。隔一周,她又来,很有耐心地花整个下午继续磨价钱。许是人家觉得她年纪小,十六岁的小姑娘,对这些老物件,能懂什么呢?最后,店主以不到一万块的价钱将这支提盒让给了她。那时候,林曦已习画十余年,临过的许多中国画里,不乏古琴、香炉、茶壶这些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雅玩,天然地对这些器物心生亲近。抱着黄花梨提盒走在琉璃厂的街上,林曦真切地感到满心喜悦,大概也搀杂了几分花了人生第一笔巨款的激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印章、印泥、镇纸什么的杂七杂八小玩意儿全装了进去。这大约可以视为林曦收藏的第一件器物。
十多年后,这支黄花梨提盒正放在林曦工作室的书架上,架上摆满了她收藏的各种“小玩意”,紫砂,茶杯,铁壶,笔筒,花瓶,笔山,等等。对面是宽大的画案,后面的墙上贴着她最近的水墨画和毛笔字,画案一侧摆放茶桌和琴桌。书架旁边有一幅林曦的字,写的《遵生八笺》中的一段:“读书赏画、品香吃茶、拂琴弄箫、拜石盘玉、园林美食、行脚清谈、京昆雅曲、栽花养鱼、易卜歧黄、禅那技擒,诸般闹事,皆吾所好。”差不多正是她现在的生活状态。

左图:明代黄花梨木盒。侧面抽拉的盒盖上刻着“琴有涧风声转澹,心如止水鉴常明。”林曦在杭州一个古董店里看到,因这两句诗而心生喜爱。摄影:曹雪峰
林曦早慧。五岁学画,十二岁在巴黎开第一次个人画展。二十岁之前,她的画展已经漫游过印度、澳门、香港、泰国、尼泊尔、新加坡等地。十三岁开始学习古琴,师从李祥霆先生。十三年后发行古琴CD《水泉院》,热卖。现在,林曦每天到工作室画画、写字,偶有朋友来喝茶聊天,在家里的时间基本上陪两岁半的儿子,读书,周末在她发起的“暄桐教室”上课。对于高濂的这段话,林曦最喜欢结尾这句,“‘诸般闹事,皆吾所好。’就是一个好玩的事儿,一个玩闹的事情。今天的人在从事这些我们所说的传统的这些娱乐项目的时候,最大问题,我觉得是太认真了,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闹事。”
仪式化是林曦所不喜欢的,她觉得“太严肃了,就失去了它的本意。”所以,她品香,却不做香席。她是老茶客,但不论“正儿八经”的茶道。她弹古琴,缘起也只因母亲的朋友送了一张闲置的民国老琴。能拜李祥霆先生为师,林曦还在担心老师不愿收她这样没有专业期待的学生,不料先生十分乐意收了她这个徒弟,正是因为与专业学生的不同,他认为林曦更可能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人是个很特殊的概念,赵珩先生说过,“文人的概念绝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也不同于西方的贵族和上流社会。他们不受仕与不仕的约束,也非一种生存状态的标志,或说并不是某一种术业专攻的学者。这个群体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综合文化与艺术的修养和造诣,有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也兼有绝尘脱俗的人格魅力和不可逾越的道德操守。文人可以任何身份和职业立世,但无论顺达或坎坷,富贵或清贫,毕竟是精神的贵族。”古琴幽深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为文人群体所重视,是传统文人重要的修养内容。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弹奏古琴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现,更是抒发情怀、求索智慧的方式,如同参禅。的确如此。林曦从十三岁开始学习古琴,到今天也还多是自娱自乐。“我弹琴的态度不是演奏家的角度,老琴丝弦提供的审美是很个人的,你把头贴在面板上,会觉得很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这也是琴迷人的地方,因此古琴对我来说完全是个人的体验。它像是一个最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古琴可以跟你对答,而答案往往是最好的。”林曦弹琴,不会刻意去设计雅集琴会,大多是朋友们来访,喝茶谈天聊到兴起,她会忽然坐到琴桌前说,“我弹个曲子给你听。”更多的时候,她弹给自己听,甚至只是沏茶等水烧开时候的片刻空闲。正是古诗里说的那样,“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摄影:曹雪峰
弹琴至今,林曦看过的好琴不在少数。2009年灌录《水泉院》,用的就是著名的宋琴“梅梢月”。“梅梢月”曾为王世襄先生旧藏,是当今保存品质最好的宣和式古琴之一,轮廓柔婉,琴身宽而长,琴声润透。管平湖先生也十分喜爱此琴,在北郊音研所时期经常弹奏,认为在深夜时分音色尤其美妙。彼时“梅梢月”为一个朋友所收藏,林曦想借来弹,朋友戏言若拿这琴录张CD就借给她,于是就有了《水泉院》这张唱片。“梅稍月”在2003年以过200万的价格被藏家投得,2010年,王世襄先生旧藏的另一张宋琴“松石间意”则拍出了1.37亿的价格,古琴收藏可谓天价迭出。但林曦至今只收了三张琴,作为礼物的那张民国老琴,一张跟“川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曾成伟先生定制的仲尼式丝弦古琴,另一张则是她自学琴起用到现在的连珠式,也是曾先生所斫,最常用的这张连珠式当年不过七、八万元。一直也有朋友拿老琴来看,但林曦最先考量的不是一张琴的希罕珍贵程度或是投资升值的空间,她首先是一个弹琴的人。而仍然可以弹奏,还要音色足够好的老琴,今天的价格不会低于千万,这样价钱的一张琴,拿来天天弹奏,好像不太自然。她这样说,“我不是个典型的收藏者,我所有买来的东西,其实都是拿来用的,无论价格贵贱,如果只拿来放着的,我都不会买。”这些器物在旁人可能是笔不错的投资,或是可以彰显身份的陈设,但对于林曦来说,只因她的生活状态如此。龙泉宋瓷的茶碗,是拿来喝茶的;清代紫檀的纸镇,就放在画案上压着宣纸;平时喝茶或弹琴,兴之所至就削片沉香埋进香炉,为茶韵琴音添一段悠然。
大约七、八年前,她开始接触沉香,集中购买了一批,算是把这辈子的香材都买齐了。很多朋友羡慕她买的早,虽然宋代已经“一两沉香一两金”,但这几年香市以超过30%的幅度持续增长,林曦收藏的香材不知道翻了几番。但她也没有多么在意,没想过出让,也没有特别慎重对待起来,即使珍贵如白棋,她也不想专门做个香席来闻香,“有些东西一旦弄得太认真了,实际是挺背离古人想要告诉你的那个有趣的生活态度的。”而比起白棋,她最爱的还是绿棋楠,因为绿棋的味道清新而灵动,符合她的审美偏好。

摄影:曹雪峰(感谢雪峰摄影师授权图片)
她爱和田白玉,近十年来零零散散也收集了不少。玉也是中国文人精神重要的符号,《说文解字》中称玉有五德,又以玉德比拟人格修为,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林曦独爱和田白玉。因为“和田玉才是中国玉的样子,没有翡翠那么娇气。而和田白玉的那种白色很特别,让人感觉非常干净。”甚至带皮色的她也不喜欢,好像和她对“君子以德比玉”的那种干净的理想还有距离。林曦的和田白玉多是小件,都是些女孩子喜欢的配饰,镯子、扳指一类。这与她的艺术风格也很一致,她的水墨画,最主要的题材就是小孩子、小鸟和小花,这些她称为“小情绪、小状态”的。她喜欢的一只明清时期的白玉小鸟挂件,一直挂在自己的车里,很可爱,尺寸非常小,但眼睛翅膀尾巴都雕得漂亮,一派天真灵动的神气。还有一只她经常带在手上的镯子,隽秀的一圈,均匀润泽,利用皮色雕了一只细小的蝙蝠。她的白玉藏品里唯一算大一点的是块玉佩,因为上面刻的两只小鹿,她觉得很可爱。这块玉佩平时就摆在书桌上,看书画画的时候偶尔把玩几下。她曾经收过一枚白玉的烟嘴,因为喜欢它的料子和简单的雕工,回来就放在茶桌上,泡茶的时候正好放茶则,倒过来还可以插线香,她就这么用的不亦乐乎。有个朋友爱收集各种材质的烟嘴,实在是看不下去,抱怨这么好的东西放这儿太浪费了,林曦就将这枚烟嘴让给了他。在得失这回事上,林曦很淡然,“收藏最重要的要明白这些都是暂得的,你享有但不一定是拥有,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结果这个事情,结果都是不断地在过去。”
文房雅玩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对优雅、精致生活的追求,也是内在审美在日常器物上的投射,这些必须和不必须的物件,最能引起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和眷恋。林曦像是一个文人精神的实践者,热爱这些经过时光沉淀的传统的美,享受那些精致细微的趣味,却不为皮相所缚。在她看来,只要心灵足够细腻,足够觉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以借以入道。她曾在一个艺术的讲座上说,“完全模仿传统,恨不得就当一个古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纯粹的模仿而没有创造,自我很容易就看不到。”她的文房收藏,没有迂腐气,也没有市侩气,只是“诸般闹事,皆吾所好”。(《VOGUE》2014)
                         
林曦和她的“小情绪、小状态”:(图片来源林曦及她的个人网站:www.fancylucky.com)






    十多年前,十六岁的林曦站在琉璃厂的“观复斋”里,第一眼,她就迷上了那支明代黄花梨提盒。两层带盖的提盒,每一层边口都起了细细的阳线,提梁两侧饰以如意云头纹,四角包铜,肌理清晰的木纹下,好似有珠玉的光华流转。林曦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然后,她竟然记得去跟店主讲价。隔一周,她又来,很有耐心地花整个下午继续磨价钱。许是人家觉得她年纪小,十六岁的小姑娘,对这些老物件,能懂什么呢?最后,店主以不到一万块的价钱将这支提盒让给了她。那时候,林曦已习画十余年,临过的许多中国画里,不乏古琴、香炉、茶壶这些传统文人生活中的雅玩,天然地对这些器物心生亲近。抱着黄花梨提盒走在琉璃厂的街上,林曦真切地感到满心喜悦,大概也搀杂了几分花了人生第一笔巨款的激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印章、印泥、镇纸什么的杂七杂八小玩意儿全装了进去。这大约可以视为林曦收藏的第一件器物。
十多年后,这支黄花梨提盒正放在林曦工作室的书架上,架上摆满了她收藏的各种“小玩意”,紫砂,茶杯,铁壶,笔筒,花瓶,笔山,等等。对面是宽大的画案,后面的墙上贴着她最近的水墨画和毛笔字,画案一侧摆放茶桌和琴桌。书架旁边有一幅林曦的字,写的《遵生八笺》中的一段:“读书赏画、品香吃茶、拂琴弄箫、拜石盘玉、园林美食、行脚清谈、京昆雅曲、栽花养鱼、易卜歧黄、禅那技擒,诸般闹事,皆吾所好。”差不多正是她现在的生活状态。

左图:明代黄花梨木盒。侧面抽拉的盒盖上刻着“琴有涧风声转澹,心如止水鉴常明。”林曦在杭州一个古董店里看到,因这两句诗而心生喜爱。摄影:曹雪峰
林曦早慧。五岁学画,十二岁在巴黎开第一次个人画展。二十岁之前,她的画展已经漫游过印度、澳门、香港、泰国、尼泊尔、新加坡等地。十三岁开始学习古琴,师从李祥霆先生。十三年后发行古琴CD《水泉院》,热卖。现在,林曦每天到工作室画画、写字,偶有朋友来喝茶聊天,在家里的时间基本上陪两岁半的儿子,读书,周末在她发起的“暄桐教室”上课。对于高濂的这段话,林曦最喜欢结尾这句,“‘诸般闹事,皆吾所好。’就是一个好玩的事儿,一个玩闹的事情。今天的人在从事这些我们所说的传统的这些娱乐项目的时候,最大问题,我觉得是太认真了,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闹事。”
仪式化是林曦所不喜欢的,她觉得“太严肃了,就失去了它的本意。”所以,她品香,却不做香席。她是老茶客,但不论“正儿八经”的茶道。她弹古琴,缘起也只因母亲的朋友送了一张闲置的民国老琴。能拜李祥霆先生为师,林曦还在担心老师不愿收她这样没有专业期待的学生,不料先生十分乐意收了她这个徒弟,正是因为与专业学生的不同,他认为林曦更可能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人是个很特殊的概念,赵珩先生说过,“文人的概念绝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也不同于西方的贵族和上流社会。他们不受仕与不仕的约束,也非一种生存状态的标志,或说并不是某一种术业专攻的学者。这个群体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综合文化与艺术的修养和造诣,有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也兼有绝尘脱俗的人格魅力和不可逾越的道德操守。文人可以任何身份和职业立世,但无论顺达或坎坷,富贵或清贫,毕竟是精神的贵族。”古琴幽深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为文人群体所重视,是传统文人重要的修养内容。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弹奏古琴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现,更是抒发情怀、求索智慧的方式,如同参禅。的确如此。林曦从十三岁开始学习古琴,到今天也还多是自娱自乐。“我弹琴的态度不是演奏家的角度,老琴丝弦提供的审美是很个人的,你把头贴在面板上,会觉得很像一个人内心的声音,这也是琴迷人的地方,因此古琴对我来说完全是个人的体验。它像是一个最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古琴可以跟你对答,而答案往往是最好的。”林曦弹琴,不会刻意去设计雅集琴会,大多是朋友们来访,喝茶谈天聊到兴起,她会忽然坐到琴桌前说,“我弹个曲子给你听。”更多的时候,她弹给自己听,甚至只是沏茶等水烧开时候的片刻空闲。正是古诗里说的那样,“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摄影:曹雪峰
弹琴至今,林曦看过的好琴不在少数。2009年灌录《水泉院》,用的就是著名的宋琴“梅梢月”。“梅梢月”曾为王世襄先生旧藏,是当今保存品质最好的宣和式古琴之一,轮廓柔婉,琴身宽而长,琴声润透。管平湖先生也十分喜爱此琴,在北郊音研所时期经常弹奏,认为在深夜时分音色尤其美妙。彼时“梅梢月”为一个朋友所收藏,林曦想借来弹,朋友戏言若拿这琴录张CD就借给她,于是就有了《水泉院》这张唱片。“梅稍月”在2003年以过200万的价格被藏家投得,2010年,王世襄先生旧藏的另一张宋琴“松石间意”则拍出了1.37亿的价格,古琴收藏可谓天价迭出。但林曦至今只收了三张琴,作为礼物的那张民国老琴,一张跟“川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曾成伟先生定制的仲尼式丝弦古琴,另一张则是她自学琴起用到现在的连珠式,也是曾先生所斫,最常用的这张连珠式当年不过七、八万元。一直也有朋友拿老琴来看,但林曦最先考量的不是一张琴的希罕珍贵程度或是投资升值的空间,她首先是一个弹琴的人。而仍然可以弹奏,还要音色足够好的老琴,今天的价格不会低于千万,这样价钱的一张琴,拿来天天弹奏,好像不太自然。她这样说,“我不是个典型的收藏者,我所有买来的东西,其实都是拿来用的,无论价格贵贱,如果只拿来放着的,我都不会买。”这些器物在旁人可能是笔不错的投资,或是可以彰显身份的陈设,但对于林曦来说,只因她的生活状态如此。龙泉宋瓷的茶碗,是拿来喝茶的;清代紫檀的纸镇,就放在画案上压着宣纸;平时喝茶或弹琴,兴之所至就削片沉香埋进香炉,为茶韵琴音添一段悠然。
大约七、八年前,她开始接触沉香,集中购买了一批,算是把这辈子的香材都买齐了。很多朋友羡慕她买的早,虽然宋代已经“一两沉香一两金”,但这几年香市以超过30%的幅度持续增长,林曦收藏的香材不知道翻了几番。但她也没有多么在意,没想过出让,也没有特别慎重对待起来,即使珍贵如白棋,她也不想专门做个香席来闻香,“有些东西一旦弄得太认真了,实际是挺背离古人想要告诉你的那个有趣的生活态度的。”而比起白棋,她最爱的还是绿棋楠,因为绿棋的味道清新而灵动,符合她的审美偏好。

摄影:曹雪峰(感谢雪峰摄影师授权图片)
她爱和田白玉,近十年来零零散散也收集了不少。玉也是中国文人精神重要的符号,《说文解字》中称玉有五德,又以玉德比拟人格修为,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林曦独爱和田白玉。因为“和田玉才是中国玉的样子,没有翡翠那么娇气。而和田白玉的那种白色很特别,让人感觉非常干净。”甚至带皮色的她也不喜欢,好像和她对“君子以德比玉”的那种干净的理想还有距离。林曦的和田白玉多是小件,都是些女孩子喜欢的配饰,镯子、扳指一类。这与她的艺术风格也很一致,她的水墨画,最主要的题材就是小孩子、小鸟和小花,这些她称为“小情绪、小状态”的。她喜欢的一只明清时期的白玉小鸟挂件,一直挂在自己的车里,很可爱,尺寸非常小,但眼睛翅膀尾巴都雕得漂亮,一派天真灵动的神气。还有一只她经常带在手上的镯子,隽秀的一圈,均匀润泽,利用皮色雕了一只细小的蝙蝠。她的白玉藏品里唯一算大一点的是块玉佩,因为上面刻的两只小鹿,她觉得很可爱。这块玉佩平时就摆在书桌上,看书画画的时候偶尔把玩几下。她曾经收过一枚白玉的烟嘴,因为喜欢它的料子和简单的雕工,回来就放在茶桌上,泡茶的时候正好放茶则,倒过来还可以插线香,她就这么用的不亦乐乎。有个朋友爱收集各种材质的烟嘴,实在是看不下去,抱怨这么好的东西放这儿太浪费了,林曦就将这枚烟嘴让给了他。在得失这回事上,林曦很淡然,“收藏最重要的要明白这些都是暂得的,你享有但不一定是拥有,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结果这个事情,结果都是不断地在过去。”
文房雅玩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对优雅、精致生活的追求,也是内在审美在日常器物上的投射,这些必须和不必须的物件,最能引起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和眷恋。林曦像是一个文人精神的实践者,热爱这些经过时光沉淀的传统的美,享受那些精致细微的趣味,却不为皮相所缚。在她看来,只要心灵足够细腻,足够觉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可以借以入道。她曾在一个艺术的讲座上说,“完全模仿传统,恨不得就当一个古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纯粹的模仿而没有创造,自我很容易就看不到。”她的文房收藏,没有迂腐气,也没有市侩气,只是“诸般闹事,皆吾所好”。(《VOGUE》2014)
                         
林曦和她的“小情绪、小状态”:(图片来源林曦及她的个人网站:www.fancylucky.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琴音高古凝重,意蕴绵长 林曦 古琴演奏《水泉院》专辑连播
斫琴拾录 曦和琴坊拍摄的 手工制作古琴的记录片
林曦和她的三个乐园
私享生活 · 在笔墨间找寻可爱,把文人的美学“玩”成一种生活
文人空间意境
清代中晚期竹提盒精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