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精粹鬼谷子(三十一)

忤合第六

第三节:背向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字面理解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

古代善用“背向之术”的人,可以驾御四海。

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全面了解诸侯之间的地理位置和他们之间的背向关系的变化,然后从中求合。

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伊尹五次投奔商汤,五次投标夏桀,没有明志,最后融合于商汤而成就。

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姜太公三次投奔周文王,三次投奔殷纣王,没有明志,最后融合于周文王而成就。

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这就是知道天命之向背,所以投奔决不会出错。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鬼谷子阐述了如何利用“背向”来诱发变化、控制变化,这样一种超凡绝伦的大智慧。

古代善用“背向之术”来诱发变化、控制变化的人,可以驾御四海、掌控天下。

他们会全面了解诸侯国之间的“背向”关系(就是矛盾关系),人为的诱发这种“背向”关系发生变化,制定行之有效的谋略,引导变化按照预先规划的轨道运行,从而达到掌控四海的目的。

这一整套运作谋略里面蕴含着超凡的大智慧,之所以超凡,就在于鬼谷子给我们介绍了怎么打破平衡人为的制造新平衡点的方法。

2、背向之术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给我们阐述了“以柔克刚”的思想,但是,老子只告诉了我们水是“以柔克刚”的,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操作方法,剩下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悟,我们又不是圣人怎么悟得出来呢?而鬼谷子却告诉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

鬼谷子阐述的所谓“相向”和“背向”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换言之,“背向”就是矛盾中的“盾”这一方,代表“弱”、“防守”的一方。老子“上善如水”的境界,就是代表水“弱”、“防守”的一面。

认真的研究“背向”,把握“背向”,巧妙的运用“背向”的作用,通过控制“背向”的变化来打破平衡,诱发变化,控制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平衡。这是鬼谷子的一种更深层次辩证法的超凡大智慧。

鬼谷子的“背向之术”,强调的是利用矛盾双方中的“盾”的一面,引发“盾”发生变化,打破矛盾的平衡,从而产生新的平衡。而这个平衡是人的智慧设计出来的,这个“设计”就是“谋略”。这简直就是一种“鬼神莫测”的大智慧。所以鬼谷子把掌握这种智慧的人,放到“协四海”的高度,大加赞赏。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

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

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周亚夫所运用的军事谋略就是典型的“釜底抽薪”的谋略。

中国人说:“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与其用加冷水的方法来制止沸腾,不如把锅底下炉灶里的柴禾抽出。都是制止沸腾,“加水”显然不如“抽薪”。“加水”以后还会沸腾,其代价一定大于“抽薪”的代价;“加水”的动静一定远远大于“抽薪”的动静;换言之:“加水”所付出的成本会大于“抽薪”所付出的成本,乃至于会大很多。这里面的“抽薪”就是“背向”行为。

我们不妨把“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再发挥一下,“抽薪”不如不再加柴,让他“自生自灭”。“自生自灭”的动静更小,更不容易被识破,代价更低,所体现的智慧更超凡。

袁绍大败以后,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夏侯惇等人对曹操劝道:“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今两袁前去,如虎添翼,是个后患。不如乘胜追击,占领辽东。”曹操笑道:“不必麻烦诸位将军了。几天后,公孙康自会送来两袁的头颅。”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献来了两袁的头颅。众人大惊,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却说,“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原来,郭嘉前不久病死,死前曾写了封密信交给曹操,信中说:“两袁投奔公孙康,您切不要去进攻。因为公孙康一直忌怕袁家吞并辽东,二袁去投奔,他是心有疑虑的。如果丞相去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拼力抵抗,急切间攻不下来。如果暂时缓兵不动,公孙康与二袁必相火并,您就可以一举平定了。”郭嘉的计谋就是是“抽薪”不如不再加柴,让他“自生自灭”。这种智慧非常隐秘很难为人识破,而且简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3、四两拨千斤的大智慧

中国人还说:“四两拨千斤”,这里的“千斤”就是“矛”,“四两”就是“盾”。与其想方设法的去搬动“千斤”,不如好好筹谋,选好“支点”,用“四两”去撼动“千斤”。在“四两”上去打主意,远远胜于在“千斤”上去下功夫,所谓“事半功倍”就是这个道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种大智慧的运用。

诸葛亮一句“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共。”就把周瑜气得怒不可遏,所有心里的想法都全盘托出。明明诸葛亮是去求周瑜出兵抗曹的,周瑜原计划也是要诸葛亮先开口求他,所以才用“降曹”来激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给他来了个顺水推舟,反而还给周瑜出如何投降点子,结果诸葛亮玩了个“偷换概念”,把周瑜的老婆也给搭进去了,反而把周瑜给激怒了,反过来求诸葛亮帮忙。其结果是,诸葛亮反客为主,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同时还没有丝毫的暴露自己的意图。诸葛亮智激周瑜用的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孙权集团就是“千斤”,刘备集团就是“四两”,“二乔”就是支点,这个支点一旦选好,原本非常不均衡的实力,瞬间就平衡了。

代表中华武术精髓的太极拳,就是典型的“背向”之理。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从太极拳的特点:“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我们可以看到“动”、“刚”、“力”都是对方的进攻,就是“矛”;“静”、“柔”、“借力”都是防守,就是“盾”。太极拳取胜的奥妙就是“以守为攻”,与鬼谷子的“背向”之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打击对手的方法是借助对手的力量来打击对手。即便是要出手,也是与众不同的,我在电视里看到,太极拳师的出拳力量与其他武术乃至拳击的出拳力量是无法相比的,他的力量最小而杀伤力最大。据对抗者介绍,遭到太极拳攻击以后,中拳的部位感觉不明显,而五脏六腑都在疼痛,当即就会感到浑身乏力,学者解释是:遭到太极拳攻击会引起内脏共振,“攻击一个点,伤及一大片”。

4、背向之术的伟大智慧

战国七国争霸的时候,秦国强大,六国弱小,显然秦国是“矛”,六国是“盾”。秦国取攻势,不断蚕食六国的土地;六国取守势,只有采用贿赂讨好秦国的方法。此时,天下出现了秦国强大对六国弱小的相对平衡。

苏秦就是巧妙的利用了处于弱势方面的六国,来打破平衡,从而运用智慧来制造新的平衡的。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使得平衡点不断偏移,局势对六国越来越不利。苏秦采用“合纵”的外交谋略,把六国联合起来,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其军事对比一下子就对秦国不利了,把秦国赶回了函谷关,使得秦国从此以后不敢再出函谷关了。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讲到的隋文帝杨坚,在他当皇帝之前,就体现出了 “上善如水”的境界,从而达到了“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他以极大的隐忍,使自己处于“背向”地位,他不断的隐忍让步,从而引发了矛盾平衡点的变化,最终导致“物极必反”,使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bīn)即位。杨坚的长女被聘为后妃。宇文赟对杨坚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杨妃说过:“我一定要消灭你们全家”。并命内侍在皇宫埋伏杀手,再三叮嘱说:“只要杨坚有一点无礼声色,即杀之!”然后他把杨坚召进皇宫,议论政事。杨坚几经化险为夷,心中早有准备,不管宇文赟怎样激,怎样蛮,怎样讲,杨坚都神色自若,宇文赟无杀机可乘。最后,杨坚想出了“两全”之策,通过老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这正合宇文赟的心意,当即任命他为杨州总管。这样宇文放心了,杨坚也安心了。一旦解除了杨坚的威胁,宇文赟倍感高枕无忧,于是开始纵情放纵终日淫乱,结果没隔几年就一命呜呼了,杨坚从此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5、普通人的背向之术

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鬼谷子的这一套可以“协四海”的大智慧,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乍一看会吓一跳,与我们普通老百姓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我们连想都不会去想。谬矣!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用这种智慧,因为中国人有这种文化。

中国文化非常反感美 国式的“肌肉文化”,他们总喜欢恃强凌弱。在中国人中,没有谁会去羡慕那种“李逵”式的强大,总会为之冠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中国人非常崇尚智慧,羡慕那种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把事情摆平的人。

中国的小孩都有这样的智慧,他们非常知道他们在父母面前是处于“背向”地位,凡事不能硬来。而撬动父母喜怒的直接纽带就是学习成绩,因此,他们只要在“成绩”上打主意,就可以牵着父母的鼻子走。只要拿回去一次好成绩,就可以给父母提条件,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只要掩盖一次差成绩,就可以避免一次“灾难”。

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面对企业,面对领导,都是处于“背向”地位,因此,只能适应,不能硬来。早些年,我们公司招来了一群大学毕业生,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对社会非常好奇,整天都有一群人,围着我问东问西、问长问短。唯独有一位女学生,从来不多言多语,但是,她却非常喜欢让我给她推荐书,然后恭恭敬敬的向我借书;每当她来还书的时候,总是用精美的画册纸把书包得好好的,然后郑重其事的把书还给我,紧接着,她会拿出一个笔记本,把她看书的心得拿出来与我交流。由于我爱看书,所以就爱书如命,往往一些借书的人,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是还回来以后新书已经变成“古书”了,所以我非常不愿意借书给别人,因此对爱书的人就格外高看;由于我喜欢从字缝里看书,所以我非常喜欢与有思想的人交流字面以外的书中思想,因此,对有思想有见解的人就格外高看。她的推销之术非常高明,采用“随其嗜欲”的文化推销方法,远远胜于口若悬河的表白。不由得不使我高度重视她,重点培养她。由于她的刻苦学习、深入实践,她是最早当上部门经理的。

本世纪初,我决定应邀到某公司去当总经理,但是,要建工厂集团的投资还不到预算的三分之一,要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必须用非凡的智慧和非凡的手段。最大的敌人是“钱”,最难打的战役是要“借鸡下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别人凭什么要借给你“鸡”下完蛋后再还给别人呢?于是我开始精心策划包装我的团队,我要用我团队的高素质远远高于我们的“准合承建单位”团队素质的方法来使他们“自惭形秽”,使他们羡慕我们团队的高素质,从而打动他们;我要用我著名专家的学识来告诉他们:他们的投入是有保障的,用诚信来取得信任。果然,当我们的团队体现出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准,使得这些“准合承建单位”的老板在我们面前自愧不如的时候。我们只投入了极少的资金,土建开始了,钢结构进场了,设备开始源源不断的拉来了。“钱”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6、阴阳失衡的大智慧

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这门智慧是利用引发处于弱的一方的“盾”发生变化,来打破平衡,从而控制变化的。在人与人打交道的社会中,人为的造成阴阳失衡,使矛盾不对等,这也是一门大智慧,巧妙的运用这一套智慧来对付人,也是非常了得的。

诸葛亮智取汉中的时候,诸葛亮每次都用简直不是曹操对手的刘封出马,弄得曹操是“打也不是,不得也不是。”因为,“打”,对手简直不是对手,一打就跑,明摆着其中有诈;“不打”,这小子天天来骂阵,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整天把举世公认的英雄骂得个狗血喷头,简直是“猪尿包打人”打不死人可以气死人。结果曹操的方寸被打乱了,让诸葛亮在汉中占了大便宜。

武则天是一个女人,面对满朝的李唐重臣,她要想当中国历史上的“女皇”阻力是很大的。武则天真不愧是女中豪杰!她对付不了那些满腹经纶的反对派,有人能够对付他们:你们不是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吗?那就让你们去和那些市井流氓去讲道理吧!武则天把那些臭名昭著的市井流氓重用为酷吏,最为著名的是酷吏:周兴和来俊臣。让他们用惨绝人寰的刑法来对付那些“叛逆”者。满腹经纶的人面对蛇蝎心肠的禽兽时,讲道理还不如闭嘴,道理是越讲越没理,所以很多英雄豪杰毅然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与这些流氓简直构成不了一对矛盾。当那些阻碍她当皇帝的绊脚石通通都被酷吏清除的时候,这些酷吏就成了治国的障碍了。于是武则天就用“请君入瓮”之法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再让这些市井流氓去和满腹经纶的君子去讲道理吧!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让矛盾永远都不对等。

采用“偷换概念”“先发制人”的方法,往往能够转移矛盾方向,人为地制造阴阳失衡。

诸葛亮智激周瑜,诸葛亮一句“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共。”就把周瑜气得怒不可遏,所有心里的想法都全盘托出。明明诸葛亮是去求周瑜出兵抗曹的,周瑜原计划也是要诸葛亮先开口求他,所以才用“降曹”来激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给他来了个顺水推舟,反而还给周瑜出如何投降点子,结果诸葛亮玩了个“偷换概念”,把周瑜的老婆也给搭进去了,反而把周瑜给激怒了,反过来求诸葛亮帮忙。其结果是,诸葛亮反客为主,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同时还没有丝毫的暴露自己的意图。

古往今来,那些奸邪小人往往都是通过偷换概念来陷害忠臣的。伍子胥听说越使前来借粮,对吴王说:“不可,不可,今日之势,不是吴国占有越国,就是越国站有吴国,我看越王派使者来,不是真的饥困而借粮,是要抽空吴国啊。”吴王说:“勾践囚于我国,充当奴隶,诸侯没有不知道的,今我恢复了他的国家,恩德胜于再生,年年纳贡不绝,岂有背叛之理?”伍子胥说:“我听说越王连早饭都不吃,就是为了养精蓄锐,志在报仇,大王又借粮给他们,恐怕会助纣为虐的。”吴王说:“勾践已经称臣,哪有臣伐君的道理?”伍子胥说:“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不都是臣伐君吗?”伯嚭在一旁插嘴:“相国出言太过分了,我王怎么能与桀纣相比呢?”“我听说葵邱之盟,竭尽全力而支持邻国,何况是越国呢?明年丰收如数相还,无损于吴,而有德于越,何乐而不为呢?”夫差于是借给越国万石粮食。

奸臣伯嚭只要抓住偷换概念的机会,“我王怎么能与桀纣相比呢?”插上一句嘴就可以抢占主动权,造成伍子胥有口难辩。

有一些“聪明”的企业管理者也在使用这种“智慧”。我在与一些企业管理者交流的时候,有人给我介绍了一种经验:“当员工立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表扬他,要找他的其他毛病,让他疲于应付这些毛病,而淡化他的功劳,免得他翘尾巴,借机要求加工资。”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智慧的人很多。我原工作的单位是国营特大型企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领导最头痛的就是那些不讲道理的“讨人嫌”。在我们单位就有一个“讨人嫌”,一个大男人工作的时候就偷奸耍滑,还要整天“东家长西家短”的说是非,人们都非常反感他。有一次,他居然和一个女工打起来了,还被女工给打伤了。于是,他要找车间主任解决问题。车间主任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一点机会也不给他留,抢先发话说:“你这个人是怎么搞起的?年纪轻轻的就病病歪歪的,像你这样是怎么工作的?”一句话就把矛盾方向给扭转了,“讨人嫌”解释了半天;车间主任又发话了“听说你老婆在和你闹离婚?你的家庭是怎么处的?”“讨人嫌”又解释了半天;车间主任又发话了“你离了婚,成了单身汉,怎么给你考了分房子?”“讨人嫌”又开始了唾沫飞溅的解释。自始至终,车间主任就没有给“讨人嫌”发话的机会,每当他要发话了,车间主任就给他来一个“偷换概念”,把话题转到他必须回答的问题上。最后他只好憋了一肚子气走了。

7、兵家之背向之术

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鬼谷子的:“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是一种无声无息不动刀兵更高境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备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关系,刘备集团处于“背向”地位;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关系,刘备集团仍然是“背向”地位;而孙权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关系,孙权集团处于“背向”地位。诸葛亮就抓住这个“背向”关系,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连吴抗魏,一举就打破了一边倒的被动平衡,建立了新的平衡,这个新平衡就是“三足鼎立”的格局。

按照一般人的智慧,诸葛亮在华容道大可以把曹操给活捉了,立下盖世奇功,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正是因为诸葛亮弄明白了“背向”平衡关系,才在华容道上利用关羽的“义”字,放走了赤壁兵败的曹操。因为一旦没有了曹操,就没有人来制约孙权集团了,刘备集团立刻就会遭到孙权集团的攻击。只有留住曹操,三足鼎立的格局才能平衡。诸葛亮简直是太聪明了!

诸葛亮放走曹操以后,孙权和鲁肃也非常明白天下的平衡制约关系,如果没有刘备集团的存在,孙权集团就要单独面对曹操,他们也将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他们对“三足鼎立”的大格局是认同的。只有战术上是“巨人”战略上是“矮子”的周瑜看不到这一点,屡屡跳出来搅局,迫使诸葛亮不得已把他活活气死。

诸葛亮非常明白只有刘备和孙权这两个处于“背向”地位的集团联合,才能与曹操集团达到平衡,因此气死周瑜后还必须联合孙权。东吴的两个明白人孙权和鲁肃何尝不欢迎诸葛亮来解这个由他提出的难题呢?所以明明是他气死的周瑜,东吴人对他恨之入骨。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哭诉以后,却能化干戈为玉帛。

诸葛亮得了荆州,气死周瑜,抗衡曹操,结交东吴,诸葛亮可以说占尽了便宜,用“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这句话来形容诸葛亮,一点也不过分。这就是“忤合”之术的奥妙所在。

说变五国的子贡

公元前484年,洛阳的周王室虽然早已摇摇欲坠,却仍然在名义上保留着对中原列国的宗主权。在中国传统的编年史中,这一年被称为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国的史官则将之记录为哀公十一年。这一年刚刚开始,作为鲁国实际统治者的季康子就面临着一场灾难。齐国宰相田常由于国内的权力争斗,征调了几家敌对世卿的军队来讨伐鲁国。毫无疑问,田常试图借外敌之手来消耗政治对手的实力。

战争的来临让鲁国的君臣们惶恐不安,季康子紧张的询问家臣冉有将如何作战,得到的回答:“就用命焉!”(冉有:春秋时儒者。冉氏,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此时,寄居在卫国孔子召集自己的学生,向他们说道:“鲁国是我的故土,是养育我的父母,现在鲁国的情势如此危急,你们有什么办法么?”在孔子诸多弟子中,最终孔子派遣子贡去设法拯救自己的祖国。

子贡前往齐国拜见宰相田常,发表了一番颠覆常识的惊人议论:“您讨伐鲁国实在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鲁国是一个难于征讨的国家,它的城市防御薄弱,它的国土狭窄不堪,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们虚伪而没有能力,它的人民不喜欢战斗,因此您不应该选择与鲁国开战。”子贡继续说道:“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防御严密,国土广阔,兵卒善于作战,兵器精良,又有优秀的人才主持,讨伐他们很容易的。”田常听到子贡匪夷所思的建议后显然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于是愤怒的责问道:“你认为困难的对于别人来说是容易;你认为容易的对于别人来说很困难。你为什么这样对我说呢?”子贡这时已经完全把握了对话的主动,他从容答道:“在下曾听说,‘忧患在内的应该去攻击强国,忧患在外的则应该去攻打弱国。’据我所知,您还没能把持齐国的朝政,且政敌很多。如果您灭亡鲁国来增加齐国的领土,那么最终收益的还是齐国的君主和派兵作战的世卿。您的君主和政敌得到好处,对你就是损害。且君主必定因为您的功绩而猜忌,您的政敌也会恶意中伤,那么您就难以在齐国立足了?所以不如去讨伐吴国。与吴国作战多半会失败,政敌掌握的人口将大量损失,世卿家族也会阵亡许多子弟。这样就剪除了政敌的实力,如此一来君主能依靠的人就只有您了。”田常恍然道:“确实是好主意!不过我已经对鲁国开战了,如今撤兵讨伐吴国,其他大臣一定会怀疑我的动机,这要怎么办才好呢?”子贡胸有成竹的答道:“您暂且按兵不动,在下随即去游说吴王,让他为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到时您带兵迎战就可以了。”

得到田常支持的子贡立刻奔赴吴国,在夫差的庙堂上慷慨陈词。子贡用充满仁义道德的言辞打动了夫差,或者说,子贡为夫差针对齐国的军事行动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吴国君臣北伐的计划早已有之,仅仅在一年前,吴国便联合鲁国、邾国和郯国的军队侵扰齐国南疆,并独自从海路进攻齐国。此时,吴国重臣伍子胥觉察到越国正在日渐恢复,这将威胁到吴国的安全。于是他向自己的君主进言道:“句践近年蠢蠢欲动,如今越国方是吴国的心腹之患,陛下不先行消灭越,而要征讨齐国,不是很荒谬么?”伍子胥充满责难的语气一定让夫差感到非常不快,然而夫差还是考虑了他的谏言,并与子贡商谈。子贡充满自信的宣称他可以轻易的化解越国的威胁。深信不疑的吴王于是派遣子贡作为使者前往南方,劝服那位曾对夫差卑躬屈膝的君主。

句践得知子贡来访,专程到郊外迎接,并亲自到使节的住所拜访。“先生为何降低身份,来到我们这个蛮夷之国呢?”越王十分客气的问到,子贡作出了让他大吃一惊的回答:“我是来劝说吴国讨伐齐国的,吴王虽然很想这样,却担心越国的威胁,答复道‘等我讨伐越国后,一定会做的’。如果这样的话越国就必定要灭亡了。假如您不想报仇,而吴国的君臣却怀疑你,那么您的表现实在太笨拙了。假如您想报仇,却给对方知道了,那么您实在太不小心了。如果您已经做好了准备,却让吴国先得到风声,那么您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句践再一次施礼后,恭敬的问道:“孤曾因为大意受辱吴国。对夫差的痛恨深入骨髓,恨不得能与吴王同时死去,这就是我的真正想法!请问先生,我要怎么办才好?”子贡早有准备,他答道:“吴王为人暴虐,大臣多数浅薄,国家凋敝却经常作战,士卒难以忍受,百姓怨恨君主,大臣争权夺势,这是将要灭亡的先兆。如今陛下不如设法促使吴国北伐。如果伐齐失败,那么正是陛下的幸事;如果北伐成功,吴国必定与晋国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吴国的兵力将尽为齐国、晋国拖住。这样陛下的机会就来了。”按照子贡的计划,作为这个时代的名臣之一,越国的大夫文种向吴王做了一番恭顺的表示。在重礼的贿赂下,越王得到太宰嚭等吴国权臣完全信任,相信越国毫无异心的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命令军队北上讨伐齐国。

然而吴国军事强盛,如果真能击败齐国和晋国,让吴取得霸主地位,那么除了鲁国等弱国外,它还能去哪里扩充疆土呢?鲁国的利益在于各个强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列强均势的天平一旦发生倾斜,弱小的鲁国就岌岌可危了。因此离开吴国后,子贡直奔晋国,向晋国的君臣告警。

由于齐军统帅的故意放水,以及鲁军将领冉有等人的奋勇作战,鲁国终于坚持到吴国援军的到来。这时,季康子问家臣冉有从哪里学得兵法,冉有答“学之于孔子”。于是季氏派人携带厚礼肯请孔子归国。至此,孔子周游列国共十四年,终于得以返回故里。

鲁国的危机解除后,两国联军反攻齐国,在这一年的五月占领博地,稍后进抵羸地。此时,齐军上下充斥着绝望的情绪。田常直接告诉自己的弟弟、担任讨伐军统帅的田书:“你死了,我必能得志。”奔赴战场的前夕,无望的将领命令兵卒唱起出殡的歌曲。田书黯然自语:“这次出兵,我只能听到冲锋的战鼓,听不到收兵的鸣金了。”

吴国在艾陵的胜利让夫差争霸列国的野心膨胀起来。而后四年间,吴国起倾国之兵与齐国、晋国交战。伍子胥犹自苦谏吴王不要听信子贡的谗言向北兴兵。最后触怒了吴王,意骄志满的夫差谴人赐子胥属镂剑自尽。死前,伍子胥叮嘱自己的仆人,将自己的眼睛取出来悬挂在吴国国都的东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从这里攻入。得知此事的吴王更加愤怒,命人把这位耿直忠臣的尸体装进皮囊后,丢入江中。

三年后,夫差率领精兵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试图得到梦寐以求的霸主地位。就在这个时候,越国突袭了吴国的都城,俘获太子友。我们无从设想夫差此时的心情,杀掉信使之后,吴国的君主和大臣继续与晋人唇枪舌剑的争执,并最终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经过了繁文缛节的盟誓后,在名义上成为中原霸主的夫差匆忙带兵回国。九年后吴国灭亡。

艾陵之战后,田氏一时权倾朝野。齐简公与其他世卿设计诛杀田常不成,反被田氏消灭。杀死简公后,田常拥立简公的弟弟姜骜为国君。姜骜被认为是一位弱智的君主。从此田常独掌齐国大权,尽诛鲍氏、晏氏、监氏等世卿家族。平公七年,齐邀邾桓公、鲁哀公相会于顾邑。

公元前484年,这一年是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这一年的夏天,风尘仆仆的子贡从晋国来到鲁国,侍奉在老师身边。孔门弟子连续几个月的活动终于产生效果,一切都在按子贡的计划进行着。

点评

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子贡可谓善此道者,充分了解了各国的背向关系,利用他们的背向关系,就可以调动这些国家,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使鲁国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子贡运用“背向”之术,就凭一张嘴说变了五国,兵不血刃的保护了鲁国。二百余年后,司马迁用羡慕的笔法写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大智慧的评价非常之高。

子贡说变五国的故事,给我们以极大启发:子贡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是站在这些国家的立场上,为他们分析利害得失,都是为了他们好。只字不提鲁国的事,结果说变了五国,这些国家的国君也不知道子贡的谋略究竟是什么。每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是角色的大小不同而已,但是,无论角色大小,在社会面前都是处在鬼谷子所说的“背向”位置。如果我们处人、处事、处社会都能像子贡一样,处处体现的都是为了别人好,处处都在为别人着想的话,无论你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哪里还有办不成的事呢?

诸葛亮哭周瑜

诸葛亮哭周瑜历史上也有称之为“卧龙吊丧”的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给气死了。周瑜一死,很有可能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曹操就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刘备集团将面临两路夹击的危险,刘备集团就有可能岌岌可危了。深谙天下平衡大计的诸葛亮,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诸葛亮只有亲自前往东吴吊丧,才有可能平息东吴的怨气,化解两家的矛盾,从而修复孙刘联盟。

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

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

紧接着是转入祭文第二部分。“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诸葛亮事先让人把周瑜的事迹画在桃符上,诸葛亮每放一桃符,便声泪俱下哭诉一番,那场景十分感人。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周瑜盖棺认定写赞美诗的不是东吴人,而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这一节祭文思路清晰,立意赞美,层次分明,用词简约精炼、非常老到,起到了点石成金、嘤鸣求友而引起双方强烈共鸣的作用,因而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和钦佩。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出众的政治才华和精妙的外交能力。

祭文的第三部分,“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这一节既痛惜了周瑜的英年早逝,又渲染了现场的哀悼气氛,三军悲怆,主人哀泣,朋友洒泪,同时为下一步提出蜀吴联合、结盟同心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铺垫。

第四部分,“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既阐述了周瑜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的杰出贡献,恰如其分地表示了“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又是对周瑜“既生亮、何生瑜”感叹的巧妙回应。

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可以说,卧龙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商务谈判经典案例
楹联同题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 吴爱芹主评
鬼谷子智慧:选择盟友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
鬼谷子反应篇;做人做事学会投石激浪;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三十六计系列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