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温暖的笑容传递世间最美!今天,几万北航人给她点赞!

十万分之一概率的“中奖者”

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学霸”

也是勇敢、善良、爱笑的邻家女孩


她在5月24日、25日分别完成两次采集

捐献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

让一个素不相识的家庭重获生的希望


她是赫采

小萱带你走近她

25日早8点

在空军总医院住院部15层

血液科采集室里

梳着两条长辫子的赫采

安静地躺在病床上

暗红色的血液从右臂采集出来,顺着输液管缓缓流入细胞分离机,待分离出造血干细胞之后,血液再顺着另外一侧的输液管,从左臂输入体内。


“有不舒服的地方吗?”一旁有老师问。

“没有!”赫采微笑着回答。


现场人员回忆,取血时,由于赫采血管比较细,在扎针中出现过多次滚针的情形。但她始终微笑以对。


5月24日、25日,赫采接受了两次造血干细胞(骨髓)采集。1998年出生的她,成为中华骨髓库北京的第308例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肿瘤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常见的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仅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

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约为万分之一,普遍需要从非血缘关系的意愿捐献者中去寻找。

十万分之一的概率

去年12月21日

正在宿舍写作业的赫采

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

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赫采

已将她与患者骨髓配对成功

并通过高分辨检测,确认可以移植

这只有十万分之一概率的情况

发生在了这个19岁女孩儿的身上


短短十分钟左右的通话

赫采就爽快答应

捐献自己的骨髓

并进行第二次采血和高分辨配型

赫采的笑容十分有感染力

在接到这通电话约半年前,2017年6月3日,学校红十字会组织有意愿的学生献血。赫采在献血时被问到,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她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说不定以后会帮助别人”,她想。


就这样,赫采与其他30余名沙河校区同学一起,留取了8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因配型成功率低,很多志愿捐献者可能会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会进行捐献。赫采这次配型的成功几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她觉得自己简直是“中奖了”。

“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骨髓捐献采取双盲制度

原则上捐献者不知道患者情况

但由于赫采的捐助对象

是一名体重为八十公斤的成年男子

骨髓库工作人员在打动员剂时告知

她需要提供更多的造血干细胞

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采血过程

而且很有可能会进行两次采血


“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赫采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在捐献骨髓的前几天,赫采去医院现场看了其他志愿者采血的过程。越靠近捐献的时间,对细节了解越多,对捐献骨髓这一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就更深刻,但这些给赫采带去的不是恐惧和退缩,反而是更加自信的心态

捐献之前,为促使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需要打骨髓动员剂。5月20-24日,赫采共注射了7针动员剂,她默默忍受了由此带来的发烧、头痛等暂时的不适感,始终以十分平静的心态应对骨髓捐献。

“付出的只是一些造血干细胞和一点勇气而已,但是,这些能给别人带来生存的希望,很值!”赫采说。

“孩子上大学后,真是长大了!”


在赫采“从未动摇”的背后

有父亲的鼓励支持

也有母亲始终放不下的担忧和心疼

赫采与母亲

在得知高分辨配型成功后,赫采的妈妈担心到失眠。“其实帮助别人的道理都懂,就是一位妈妈对女儿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担心。”赫采始终耐心地开导妈妈,将自己最强大最勇敢的一面展现出来。赫采的爸爸把这些看在眼里,虽然心疼,但觉得女儿真的长大了:“她这次捐献,说明她心里是装着别人的,她对社会是有责任感的,这让我很欣慰。


赫采的妈妈也很欣慰:孩子上大学真是长大了,担当感更强了!父母说,作为独生女的赫采,进入北航生医后成长很多,从小到大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坚强,这么为他人着想,越来越敢于担当,越来越衷于奉献。

生活中的赫采

5月19日,赫采的父母抵京,陪伴即将捐献的女儿。为避免捐献者在此期间出现意外,赫采与父母被安排住进离医院很近的酒店。一般住宿费用由患者支付,但赫采一家主动提出自己承担,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多负担或麻烦。

勇于担当的“学霸”   义举并非偶然

很多人对骨髓捐献一知半解 

甚至抱有恐惧心理

而热爱并学习生物与医学工程的赫采

更知道自己对人类健康发展的责任

更能理性且专业地看待医学问题

并乐于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从课堂到实践

冥冥之中契合着她这次义举


在大二上学期的医学伦理课上,赫采曾看过一则关于器官捐献的视频,“视频中患者在得到捐献后,患者家属那种喜悦,很让人感动,当时全班人几乎都看哭了。”这坚定了赫采捐献的决心,“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却有可能救人一命,哪怕只能给人一线生机,很值得。”


在暑期她参与到学校“赤脚红心”实践队,去边远山区探访乡村医生让她更加心怀责任,想要做出改变。 

实践期间,赫采(中)与乡村医生在去村民家里的路上

“赤脚红心”实践队合照(后排右二为赫采)

学院老师说,赫采是一个对学习格外上心的女孩儿,也关心集体、热心公益,在担任年级生活委员和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期间,尽管身兼数职,但依然能把工作做的有条不紊、认真踏实。高考以高分从山东考入北航的她,在学校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热爱所学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非常高,成绩排名在年级前五名

赫采受聘成为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

这次捐献期间,为了不耽误学业,赫采还坚持通过同学发来的课堂视频学习,翻阅C++、微生物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的专业书,并自觉完成作业。尽管学院时时开导她一定要注意休养,她始终希望能第一时间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明天虽然是周六,赫采已经决定要回沙河校区上课。

生活中的赫采

今天,北航为你喝彩!

勇敢的赫采

让北航师生纷纷竖起大拇指

为她的精神而感动

党委书记

曹淑敏

“赫采同学捐献骨髓干细胞,是她热爱专业、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的体现。她是北航学子的杰出代表。祝福她!”

“赫采同学了不起,非常令人敬佩!把爱和温暖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赫采,我们为你喝彩!”

校长

徐惠彬


24日上午,学校的老师、同学、其他的捐献志愿者都来看望赫采,鲜花摆满了整个房间。大家为她竖起大拇指,热情地鼓励着她。

24日上午,副校长黄海军(右三)、学生处处长董卓宁(左一)、团委书记肖洪(左二)、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韩慧瑜(左四)等赴医院看望赫采。右二、右一为赫采的父母

24日下午,历经五个多小时的等待后,赫采完成了第一次采集,随后,约200毫升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装入恒温箱,送往天津,那里的患者正在等待这“救命之血”。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到捐献现场采访报道。

5月25日,中国青年报(左)、北京日报报道赫采事迹

在赫采看来,这就是件很普通的事,“并没什么大不了”。对于媒体的采访,她本来也是拒绝的,但她希望能够借此呼吁更多的人进行捐献,给更多人以生的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亦鑫︱为你喝彩
分享讲解,如何“捐献骨髓”?
科普医学知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癌”
大爱无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吕天节捐献造血干细胞
血浓于水!杭州小伙为一位香港女孩拼了!
干细胞:让死去的人救活着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