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中有一味药 ●唐明霞

咋一看这个标题,一定有人会说,看过宋帝赵恒《励学篇》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听说过书中还有一味药,是不是说医书或药书呢?没错,我说的就是医书。

自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爷爷天天到镇上的“国药店”去坐诊,给乡亲把脉看病。这个国药店,解放前是我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曾祖父置办下的,解放后归公社所有。我爷爷年纪大了不能到国药店坐诊,就在家里坐着,有些老病人老熟人,会到家里来请爷爷看病。爷爷喜欢抽烟,解放前家里富裕时还抽过大烟,到八十多岁时,由于长期慢支炎、肺气肿,后来升级为肺心病,咳、喘、累,躺卧都困难,更不能看病了。爷爷平时开药方用惯了笔墨,把脉坐惯了堂子,一旦停下来还真不适应。冬季、春季刚开始那段时间,爷爷一直躺在床上,洗脸水端到床边,饭菜也在床上吃。二便时就叫我父亲、母亲或叫我们几个姊妹,谁在谁就去扶他下床。待到四月,已是微风温软,繁花盛开,漫山青翠,阳光灿烂,爷爷就会起床来,坐到堂屋门口,膝盖上搭一条我母亲用旧毛毯改制的小毯子,旁边一条小案桌,桌上一杯茶,一本书,一支水烟杆,一盒用烟叶切碎的水烟,一盒火柴。我放学回家,就趴在他的小案桌上写作业。爷爷就会“自言自语”地摆起他“跑江湖”的龙门阵来。我一边听他唠叨一边写作业,有的故事,我都已经能够背下来那么熟悉了,他依然绘声绘色地说得起劲。偶尔我会插嘴问一句,爷爷就会佯装吼我一声:快做作业,插什么嘴!其实,他不就是摆故事给我听吗,为什么要吼我啊?

爷爷的书,是一本封面为《千金药方》的厚实而发黄的、边角有些溃烂的旧书。说它发黄,是因为那纸张不是现在印刷技术用的纸张,是一种粗糙的类似于现在的火纸质量,又似乎比火纸质量要好一些。上面的字是用毛笔从右到左竖着手写的繁体字,也就是现在说的手抄本。书本的一边打孔用线穿洞扎牢,翻烂了,那线都没滑掉也没断线。这样一本手抄本,那时的我,除了爷爷教认识的封面那几个字外,里面内容基本是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爷爷见我拿起他的书翻来翻去也没念出声来,便说我:好好读你的书,以后你就认识它们了。我问为什么我现在不认识呢?他说:你读的书少了。哦。我似有所悟,却又似懂非懂。

我埋头写作业,爷爷继续自言自语。

曾祖父是一位郎中,天南海北走乡串户,为那些不能下床就医,或无钱就医,或没人抬到医院去的病人看病。有时候,走到哪家黑就在哪家歇;有时候,走到一个地方,会呆上十天半月甚至一月两月。因为,如果遇到一个疑难杂症,几副药根本攻不下来。住在一个地方久一点,远近都会有病人找来。这样的话,一年在家的日子少之又少。虽然在家的日子少,可积攒在兜里的银子越来越沉。有时,遇到人家穷的,他就不收诊费,还会慷慨解囊给点抓药的钱;遇到富裕家庭,人家会拿一些贵重物品当诊费;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会用房子、土地相赠送,算真心感恩,也算抵作诊费。等到年底,曾祖父就会回到家来,带回一大家小盼望的过年钱。热热闹闹过完年后,带上那本厚厚的医书,又开始去当徒步郎中。慢慢的,曾祖父“跑江湖”跑老了,也积攒了几栋房屋、几匹坡的土、几条沟的田和一些银两。曾祖父有了钱,有了田地,便雇长工种粮食蔬菜;有了钱,便去自贡自流井置办了一口盐井,雇人经营;有了钱,在镇上又置办了一家药店。这样,有了一些家产垫底,曾祖父再也不去辛苦“跑江湖”了。

我家离街上一里路,曾祖父天天带着我爷爷到店里坐诊,爷爷帮着抓药,空闲时就看看那本医书。医书里有行医者所具备的医德医风、知识结构和文化理论的阐述;有妇科,包括求子、妊娠、分娩、难产到产后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妇科各种疾病的治疗阐述;有儿科,包括新生儿养护、常见病防治;有内科,包括伤寒、消渴、水肿、血尿、淋闭等疾病的诊治要点;有眼、耳、鼻、口、喉、唇、齿、舌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处方,以及用药的配制、药物的储藏原则和基本方法;有传统的望、闻、问、切,也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心理疗法、养生学说、老年医学,更有大篇幅的针灸应用术。后来我才知道,这本医书里不但收集了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精华,还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精华。

厚重的医德,承载了多少人的生命,救了多少病入膏肓的绝望之人和绝望的家庭;厚重的医书,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厚重的医书,是祖国传统医学实践者,通过同疾病作不懈斗争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的辩证论总结出来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这本厚重的医书,代表着民族文化遗产,它孕育着许多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与萌芽。正是这些古代先生们总结的宝贵精髓,才赋予了这本厚厚的医书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祖国传统医学可以继续燎原的根基,也是可以融化在文明时代、光华之中的闪亮曙光。所以,我已经懂得,这本厚重的医书里,总有一味药是适合治一种病的。

这本厚重的医书,从我曾祖父手中传承到我爷爷手中,为周围人的医疗救助和家庭健康做出了不小贡献。后来,我爷爷老了,这本书和书中的医术就传到了我父亲手中。我亲眼目睹,父亲曾经凭着这本厚重的文化精髓,大着胆子在家里为村民缝合伤口,用针灸医好哮喘,用特制的药方治好了痔疮等等。

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有了医书做向导,一些小的疾病,是可以靠传统医学医治和调理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那本发黄的医书,在这些艰难的行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如今,由于年代久远,翻阅频繁,那本医书已经千疮百孔,溃烂不堪。

周末回家,见父亲正在一字一句地从缺角少页的老古董里寻找希望,将典藏的传家宝一字一句地誊抄到白净的纸张上。老人家一边誊抄,一边寻找,一边凭着记忆对照。我说:父亲,现在医学已经这么发达,这本书还那么重要吗?何必费劲去誊抄,买一本新的多方便啊!父亲瞪大眼睛,眼光从老光镜片上方射出来,吓了我一跳:不重要?你懂啥!这书中总有一味药可以医治疑难杂症,总有一味药能救一个人的命!

我虽然是女孩儿身,却也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激励与鞭策下,我努力读书,努力奋斗,像我爷爷说的那样,终于将这本厚重书里的字认识了一遍,也基本能领会运用一小部分了。如今,我已是从医几十年,看到过许许多多病人,特别是部分癌症病人,已经是一脚还在人间,一脚已踏进了天堂,家庭条件不允许继续浪费钱财做无谓的挣扎,也好减轻病人的痛苦,便抬回家去,结果病人没死。原因是,回家后随便找了一个中医,抓了一些中草药,慢慢调理,居然慢慢就好了起来,这是我这点医学知识解释不了的现象。所以,我父亲这么说,我无从答话。

也许吧,这书中的确会有一味药,是现代医学达不到的顶峰呢!其实,我真正认识它运用它并没有成功,所以,我还需继续努力!

(图片: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中医而生:从曾祖父到我的行医故事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赵学敏与《本草纲目拾遗》
腾讯新闻
[转载]学习成就的传奇人生【中医自学成才的楷模】
吴鞠通:父亲病死后,自学中医十七载,怒骂无良医生数千人,一代温病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