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长夜孤灯话《论语》——贫贱与富贵

25、贫贱与富贵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第二个人情变迁:古人重仁义、轻钱财,而今人对钱财的重视则超过了仁义。

本来嘛,正如孔子所说,贫与贱皆是人之所恶也,富与贵皆是人之所欲也。嫌贫爱富,这是人之常情,古今皆然。但是如何面对贫贱,如何摆脱贫贱求得富贵,孔子的看法与我们不同。


一、安于贫贱

首先,孔子认为贫贱之人应该安于贫贱。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0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斯之谓,倒装结构,之作助词。正常语序应是:其谓斯与?如“其李将军之谓也”。

诸,为“之以”的合音字,告“之以”往而知来者。如“尧舜其犹病诸”?“诸”应是“之乎”的合音字,这句话应是“尧舜其犹病之乎”?

今本《论语》只有“贫而乐”三字,而皇侃的《论语义疏》中“乐”后还有一个“道”字,前面我们分析过,应该是“贫而乐道”才对。

子贡问老师:一个人若是贫穷却能不谄媚他人,若是富有却没有骄奢之气,这个人怎么样?孔子也曾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所以,此时的子贡满心以为老师会肯定他的说法。没想到孔子却说:能做到这样,还算可以,但应更进一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之后似有所悟,就引用了两句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说,这两句诗指的就是这个吧?指的是什么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前面师徒所谈的贫富有何关系呢?子贡他明白了什么才会想起这两句诗呢?

参照前人的观点,兄弟只能得出下面的解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切磋琢磨,都是制玉器的工序。玉石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美器。人也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不断地求学问道,才能成为贤人君子。所以荀子说:“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子贡原以为做人能“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就已经很不错了,若不是做了孔子的弟子,向他老人家求教,又怎能明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才算是最高境界呢? 听了老师的话,子贡就明白了,人得像玉石一样,在学问上不断地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子贡能从两句诗里悟出这样一番道理,孔子很高兴,就对他说,赐啊,可以开始跟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知道如何面对将来。这里要说的是,诗可不是一般的学问,只有弟子学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孔子才会教给他诗,关于诗,后面兄弟还会细讲。

0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就是粗粮。“饭疏食,饮水”,就是说平日吃的都是粗茶淡饭。

曲肱而枕之,就是拿胳膊当枕头。

于我如浮云,浮云远在天边,飘忽不定,條忽不见,与我了不相关。因不义而求得的富贵,也如浮云一样,我不会为其所动,根本不将其放在心上。前段时间的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就是从这儿来的。

0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音担,古代一种竹器,用来盛饭。


今天的箪篮,和春秋时的箪应该差不多。

成熟的葫芦一分为二,便是瓢。瓢的用途很多,盛水盛米面均可。在兄弟小时候,它是农村日常家居必备之物,现在已基本消失。

食,一箪食,应读作食物之食,即是一箪饭食。

饮,水流入口为饮,可作动词,亦可作名词,引申为所饮之物。一瓢饮,即是一瓢水,家贫如此,用瓢装的肯定不是讲究的茶水吧。

孔子平时只能吃粗茶淡饭,没有枕头,只能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而颜回呢,盛饭只能用竹器,连陶盆陶碗都没有,用瓢喝水,连茶水都没有,住在穷街陋巷,可见师徒二人均是贫穷到一定程度了。可他们一个能乐在其中,一个能不改其乐。

第一次读到这两章时,兄弟很纳闷,穷困到如此,他们竟然还会乐,他们乐的是什么呢?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后来才弄明白,他们是“贫而乐道”,一个人能做到安贫,是很难的,一个人能做到乐道就更难了,而能同时做到安贫乐道那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因为颜回能做到安贫乐道,所以孔子才夸赞他说“贤哉,回也”!


住在这样的穷街陋巷而能不改其乐,谁能做到?反正兄弟做不到。

各位要注意,孔子夸赞颜回为贤,可不是客套话,这一个贤字,颜回当之无愧。古人说“选贤与能”,能者所在皆有,而贤者则少之又少。在诸多弟子中,孔子独称颜回一人为贤。对子贡,孔子反问道:“赐也贤乎哉”?说明他不能称为贤。子贡曾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师即子张,商即子夏。孔子说他们一个过,一个不及,皆不可称为贤。至于孔子为何如此赞许颜回,以后兄弟会细讲。


二、如何去贫贱、求富贵

贫贱,人之所恶,富贵,人之所欲,人们这么想很正常。那么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如何摆脱贫困、求得富贵呢?答案就是两个字——仁义!

040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很好理解:富贵,谁都想要,可是如果求得富贵而不以其道,君子也不会处于富贵之中。贫贱,谁都厌恶,可是如果摆脱贫贱而不以其道,君子宁愿处于贫贱之中。

但是,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说富贵不以其道得之,这可以。但是孔子为什么会说贫贱“不以其道得之”呢?这很令人费解。贫与贱,不以其道“去”之,才有道理,为什么要用“得”字呢?贫与贱要去,富与贵要得才对呀。兄弟看了前人的很多解释也不得要领,其实,这又涉及到词汇的古今异义的问题了。

【'得'字的含义】

对于这个“得”字,兄弟要花上一些篇幅来详细地说一说。各位不要嫌烦,对于古书,尤其是经典,在文法和训诂上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任何模棱两可之处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否则,只看别人的白话译文,却搞不懂别人为什么这样翻译,囫囵吞枣地看下去,无论你看了多少书,那也是白读。你读的不过是他人之牙慧,是别人消化过后再灌输给你的东西,说不定这与作者是原意相去甚远,你大大地误解了作者却还在那里自以为是。这不叫读书,这叫人云亦云,这叫走马观花。

或许有人说,语法和训诂何必弄的那么清楚呢?陶渊明不是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吗?

甚,过分。解,解读。其实,他所谓的甚解是对文章的义理、境界、言外之意等进行过分的解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破碎大道”的“章句小儒”。而不是说,书里的一句话,连文法和训诂问题都没有解决,基本文意都没搞清楚就不求甚解。

闲言少叙,继续说这个得字。

今天的“得”字,多为得到、获取之义,如得失、舍得,其实,得字还有实现、达成的意思。如:

枨也欲,焉得刚”,申枨欲求太多,怎么能刚直不阿呢?这里的“得”便是实现、达成所谓的“刚”,而不是得到“刚”。如“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无得,便是不能的意思。无得而逾,便是不能逾越,无得而称,便是不能给他一个合适的称谓。又如:

0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三年,是虚指,并非不是说正好学习三年。三年学,便是学习多年的意思。谷,即是粮食谷物,古代官员的俸禄便是发粮食,所以谷又指代做官出仕。学习多年还是做不上官(一说是没有为官出仕的念想),这种情形是不易实现的,并不是指不易“得到”。又如:

0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温和平易。良,心地良善。恭:恭敬肃穆。俭:自敛而不放纵。让:谦逊礼让。

其诸:固定短语,不定之辞也,相当于大概、或许。

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要求的,还是别人主动讲给他听的呢?子贡不置可否,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说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各位要注意,这里的“得”非得到、获得,而是实现、达成的意思。“之”是代词,不是指这个国家之“政”,而是指代孔子“至于是邦,必闻其政”这件事。“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是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才能够做到每至一邦,都能闻此邦之政,所以子贡说,孔子即便是求之于人,也是和别人的方式有所不同。

《论语》中的“得”字,十之七八均不是得到、获取的意思,今天我们常用的很多含有“得”字的词汇也是如此。如一个人很得意,是他达成了自己的意愿,所以得意。如不得有误,是不能有误,不得已,是不能已,郁郁不得志,并非不能得到志愿,而是不能实现志愿,所以才会郁郁寡欢。

综上所述,0405这一章中的两个“不以其道得之”,“得”也是实现、达成之意,“之”也不是指富贵和贫贱,而是指处富贵、去贫贱这两件事。即是说,处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处富贵,去贫贱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

各位看,我们只是想弄明白孔子的几句话,竟会牵扯到这么多语法问题和词汇的古今异义,真是麻烦!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要是夫子之道那么容易学到,你我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困惑了。

那么,如何才算是“以其道”呢?这一章的后半段提到了仁,说君子离开仁就不会有令名,君子无时无处都不会丢掉仁,无论是颠沛流离之中,还是匆忙造次之间。孔子前面说富贵与贫贱,后面却在谈仁。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后面所说的“不违仁”,就是指前面的“以其道得之”。摆脱贫贱,处于富贵之中,如果“不违仁”便可称作“以其道”,而如果“违仁”之后才能去贫贱、处富贵,那便是“不以其道”,非君子所当为。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便是去贫贱而“不以其道”。所以孔子说:

0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史记·伯夷列传》引用这一章时作“富贵如可求”。

执鞭之士有两种解释:一是王公贵族出门时,拿着鞭子为其开路驱赶行人的低级官吏;二是把守门庭看家护院的人。总之,执鞭之士必是很低贱的职业。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贵可不可求,取决于是否“以其道”,是否符合义。富贵如不可求,便从吾所好。所好是什么呢?孔子说过“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个“所好”便是道。

总之,依孔子之意,一个人不可一味地醉心于求富贵、去贫贱,应该时刻想到“仁义”二字。若是求得富贵而不违背仁义,那孔子是鼓励你去做的;反过来,若是虽然去了贫贱却违背了仁义,孔子是反对的,不如贫而乐道,从己之所好。什么是仁和义呢?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兄弟会在后面详述。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准,那就是良心。一个人安静下来,扪心自问,所作所为是否于心有愧,你自己肯定清清楚楚,玄奘大师说的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房子的问题】

130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善居室,善于正确地面对所居住的屋室,即对于所居住的屋室的华美和广大程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苟,诚也,真也,相当于确实、果真。如“苟有用我者”,即真的有人能任用我的话。如“苟正其身矣”,即他自己真的能为人正直的话。

最初,公子荆不是特别富裕,刚刚有一个房子可以住人,他说这样的房子可以遮风挡雨,真的合乎我的要求,已经不错了,可以凑合了。后来房间更多更大了些,他又说,这样的房子确实是相当完备了。再后来,所住的宅院富丽堂皇,他又说,这样的房子真是太华美、太壮观了。

孔子之所以称赞公子荆“善居室”,也是因为他能正确地对待所居住的房屋,这也是正确对待贫富的延伸。而今天就不同了,能买得起三室的房子,绝不买两室,能买得起独栋,绝不买公寓。当然,想要房子宽敞一点,居住条件好一些,无可厚非,毕竟时代进步了,生产力也进步了。但是,无限制地追求居室的完备华美,特别是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风气,特别是当国家把这个发展成一个产业,这就有些过了。如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它与整个经济、整个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让人头疼的关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


“鬼城”里那一栋栋高楼的背后,不光是改善居住条件的简单愿望,还有人们的贪婪和不“善居室”。

对于为政治民者,如何在国家的层面上形成对待贫富的正确态度呢?孔子说:

160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对于一个国家,他重视的是分配的平均与社会的安定,而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今天就大不一样了,上有国家倡导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有家庭和个人汲汲于富贵、钱财、工作。本来,国家提出这样的政策,个人追求生活幸福,完全正确,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却往往忘了仁义二字。

如著名的白猫黑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得着耗子就是好猫。我想,这句话的成立也是有一定的前提的,比如,首先你是一只猫,而不是狗,不是狼。其次,猫抓的是老鼠,而不是偷腥吃鱼。但是,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放到媒体大力宣传而不加以限定说明,必然会误导民众,更何况别有用心不仁不义之小人也会用这句话来文过饰非,为自己偷腥吃鱼的非法行为作借口!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争利,则国危矣。”毫无疑问,“上下交争利”也是今天“有国有家者”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有一点需要说明,对于阶级和贫富这两个问题的态度,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兄弟所述及的均是主流的正统的观念,相当于今天的“主旋律”。当然了,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与“主旋律”不同的声音总会有一些的。如在古代,稍后于孔子的墨子就主张“尚同”、“兼爱”,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儒家的贵贱有别。但是,既然是主旋律,就必然为多数人所承认、所提倡,而且本书志在孔子之道,所以,还是以研究孔子的理论为主,那些细小的反对的声音,兄弟就略而不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什么意思
论语1.15
穷要开心,富要好礼,赚钱再多,也要有安贫乐道的心
《论语》笔记:孔子如何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学生?
《读论语》之子贡与孔子的切磋
论语心说|学而篇1.15:“告诸往而知来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