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6】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所谓的“天下有道”若能实现,天下会是个什么样子?

36、孔子所谓的“天下有道”若能实现,天下会是个什么样子?

文|翻腾四海



长夜孤灯,古卷为伴。

【大同、小康】

孔子的学是学道,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他十五岁志于学,此后广收门徒,出仕为政,毕生致力于行道。那么,若是他所谓的“道”果能行于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孔子的答案记载于《礼记》之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同和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二字同音通用)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即大门)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在位之君子)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通由)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法也,以之为法则。)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人们没有一家之私念,所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人皆是集体的一分子,老人、残疾、孤苦无依者,均不会被大家遗弃。财产不私有,所以财货只是“恶其弃于地”,不一定非要“藏于己”。人人皆是集体的一分子,为了共同利益大家都能竭尽全力。为一己之私谋“闭而不兴”,更无盗窃乱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据今人的说法,大同社会或许是私有制尚未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

大道既隐,私有制产生,大同便沦为小康。天下之人,所思所行皆是为了一族一家,财产私有,权力世袭,不再行尧舜时的禅让,所谓“禹传子,家天下”是也。“礼”变成了人人奉行的法则,在位之君子也摒弃公有制,以亲亲有别的“礼”来治理天下。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明天子,也是以礼义为治天下之纲纪,但与尧舜相比,终究有所不及。后来的诸侯争霸,相比禹汤文武,差得就更远了。

【观念一直在变】

不同时期,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各不相同。如大同时期,天下为公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是没有私欲的。而小康时期,礼义的观念行于天下,若是有人想恢复人人无私的天下为公之制,必定会被视为异类。所以,“如有不由此(礼义)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世人之观念已变,国父之大道已非孔子之大道。

礼者,别也。亲疏有别,贵贱有等,这便是礼的本质。其实,它不见得比公有制好到哪里去。大同之时,人人平等被认为理所当然,而小康之世,人人以为礼是天经地义。这是时运使然,个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如恭亲王奕䜣所言:千古是非输蝶梦,到头难与运相争。西学东渐之时,礼义也不再被人们视作天经地义,西洋人的民主、共和在中国大行其道。满洲人的大清国和汉人传统的礼义一起被人抛弃,若是现在有人想恢复以礼义治天下的封建帝制,必会遭人抵制。

实际上,评判一种观念之高下,评判何人之道才能真正的使“天下之道”,不能以新旧、流行与否为标准。而且,行此之道的社会试验失败了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爱迪生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成功发明了电灯?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了,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完全不适合人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这次失败的受害者就有失客观,对此天下之道深恶痛绝而唾弃之。

同理,中国的“封建帝制、纲常礼法”被洋人的“民主、科学”打败,也不能说明以礼义治天下就是错的。即便到了今天,西洋人的“民主、科学”我们学来了吗?不见得。况且,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呢?虽然殊途同归,但中国人终归是中国人,洋人终归是洋人,还是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下有道】

0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济,助也,利也。如经邦济世,悬壶济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是对人民广施恩惠而救济其于危难之时。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言必称尧舜,最理想的社会存在于尧舜之时,最圣明的天子也莫过于尧舜。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和“修己以安百姓”这两样尧舜尚且以之为病,恐怕后来的文武周公更难以做到吧?那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就不用说了,能做到“修己以敬”已十分难得,若能做到“修己以安人”的更是屈指可数。

《论语》之中,孔子很少提及大同和小康,关于理想社会,他只说天下有道和邦有道。这说明,孔子已退而求其次,他所追求的只是天下有道而已。天下有道,并非天下已经实现了小康、大同,而仅仅是处于前往小康、大同的路途之上,仅仅是所谓的“步入正轨”而已。孔子之时,礼坏乐崩,天下无道,邦无道,他毕生之努力也不过是想拔乱反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天下有道和邦有道之于小康、大同,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苟,诚也,果也,相当于果真、如果。

期,会也,约也,即约定一个日期。期月,即是以一月为期限。

兄弟第一次读到这一章,心里颇不以为然。如果真有国君重用孔子,实施你的治国理念,个把月就差不多,三年便有所成?孔子这不是在吹牛吗?实现小康、大同何其难也,他凭什么夸下如此海口?而后世儒者百般维护孔子,说什么圣人之智之能,绝非常人可及,绝非常人可知,三年便可使国家实现小康,进而大同,对孔子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

其实,孔子所追求的不过是使天下有道、邦有道,社会步入正轨而已,若我们明了这一点,也就不会认为孔子是在吹牛。“三年有成”并非指使天下已实现小康大同,只是拔乱反正而已。今天我们常说1976年之后中央拔乱反正,也仅是使国家政治经济步入正轨,和孔子口中的“三年有成”差不太多。


孔子说三年便可有成,我们的总设计师比圣人要差一点,全面实现拨乱反正用了不止三年的时间。


【如何为天下有道】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天下有道、邦有道呢?

160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春秋之时,礼坏乐崩,只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太史公的总结是: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孔子这句话,则道出了当时天下之所以衰乱如此、之所以无道的根由。

礼乐自天子出:是指只有天子才能制礼作乐。孔子口中的礼有三层含义:一为仪文之礼,即约束人们各方面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二为治理天下的各项根本制度;三为礼之本,即阶级差别。这里的礼乐也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当是指前两层含义,既是指约束人们各项活动的行为规范,又是指治理天下的各项根本制度,而更多的当是指后者。天子制礼作乐,是指只有天子才能制定国家的各项根本制度,由政治、经济至于文化,都由中央之王室来制定,诸侯不得擅作。所以《中庸》上说: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

征伐自天子出,即是只能由天子来发动战争。当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调用军队,发动战争,必须由天子发起,诸侯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礼乐、征伐,统而言之便是指军政大权。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礼乐征伐或出自诸侯,或出自大夫,甚至是陪臣执国命,由诸侯至于陪臣皆是犯上作乱。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便是天子失权,五霸迭兴。霸主取代天子,大行会盟,向诸侯发号施令,专擅征伐。五霸之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和晋文公。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权诈也,也就是说,它有“权”、“诈”两方面的含义,权和诈都表示变通、不死板,但训谲为权是褒义,而且权是孔子推崇的方法论之一,若训谲为诈就是贬义了。

前人多将这一章中的谲释为诡诈,训正为正直。齐桓、晋文皆为霸主,但齐桓公正直,其称霸由正道。而晋文公诡诈,其称霸是由诡道孔子是这个意思吗?其实,春秋无义战,天子失权,政在方伯。春秋五霸虽然号称尊王攘夷,可谁是真的尊王呢?他们以武力专擅征伐,名为“尊王”,实则是乱了天下。称他们为天下无道的罪魁祸首也不为过,所以说,晋文公是谲,齐桓公也是谲。说齐桓正而不谲,毫无理由。既然是称霸皆是令天下无道之举,哪有什么正不正谲不谲的分别呢?

那孔子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观点认为,班固在《汉书·邹阳传》中引用这一章时作“齐桓公法而不谲”。“法”字春秋时古文写法是:上“人”中“一”下“正”,与“正”很相似,大概后人不识古字,就把古文“法”字抄成了“正”字。班固引用的是鲁论,所以这一章本应作“谲而不法”。

法,法则,常法。谲,权衡也。法而不谲即是说齐桓公不善变通,不善权衡,而晋文公谲而不法,善于权诈,见机行事,为达目的不守常法,手段非常。孔子这句话大概仅是就两人称霸的方法而言,并非指两个人称霸,一个为正,一个为不正。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挺有道理。


从这本小人书里,兄弟第一次知道了晋文公这个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是指各个诸侯国公室失权,大夫专政,即所谓的“政在大夫”。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和齐国的田氏。鲁昭公三年,齐国的晏婴出使晋国,他与晋国大夫叔向有一段对话,最后晏婴的总结是:齐政归田氏。叔向的总结则是:晋公室卑。二人皆是为官数十载的贤大夫,且是有识之士,与郑国的子产齐名,他们的话应该靠得住。所以说,后来能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皆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陪臣执国命,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阳虎为乱于鲁。他本来是季氏的一个家臣而已,竟然嚣张到囚禁季桓子,后来还胁迫三桓,无视鲁君,专鲁国之政好几年。关于阳虎,我们在堕三都一节会细讲。

“希不失矣”的“失”,便是指诸侯失国,大夫失位,陪臣失身,总之,皆是失了权势地位。诸侯十世而失,以齐国为例,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历经十世而被田氏篡国,失了诸侯之位。大夫五世而失,以季氏为例,自季友专鲁政,经四世至季桓子为阳虎所执,陪臣开始执国命。而陪臣呢,有的不及三世便失位丧命。当然了,这里的几世,与前面分析的“千乘之国”一样,孔子只是大略言之,并非一定是十世或是五世才“失”。盖,大概。希,很少,都是不确定之词,记录者选用这两个词意在表明孔子说话时不确定的语气。

160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禄,爵禄也。这里是指班爵位、发俸禄,即后面的逮于大夫的“政”。

禄去公室,便是指选人用人都不再由国君说了算,当是指季友专鲁政。因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那么鲁国之政逮于大夫已经四世,所以三桓之孙微矣。微,便是陪臣执国命导致三桓的失位失势。

【如何才能使天下有道】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前一个君为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君君,就是君主像个君主的样子,其所作所为均符合为人君之道。臣臣、父父、子子以此类推。

信,诚也,这里用作副词,相当于确实、的确,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如,即是“如果真的”。

诸,之乎。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各位要注意,这两章是圣人所言的重中之重。孔子认为只有君君、臣臣,只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才能使天下有道,他后来的堕三都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努力。

君子只有“思不出其位”,才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政包括了今天所说的“军权”和“政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说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所当谋之政,而不谋其所不当谋之政,这是使天下有道的关键所在。

诸侯非天子,而谋天子之政。大夫非诸侯,而谋诸侯甚至是天子之政。陪臣非大夫,而谋大夫甚至诸侯之政。由诸侯至于陪臣,皆僭离于正道,由此才导致了天下无道。总之,若是君君、臣臣,各阶层谋其所当谋之政,便是天下有道。若是君不君、臣不臣,各阶层谋其所不当谋之政,便是天下无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6-2)
礼乐征伐自谁出?——《论语》乱谈之九
论语注解,第一六.二章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一起学《论语》16.2季氏篇——天下有道
儒家讲的忠是相互的,你想下级对你忠心,首先就要对你的上级忠心。
安德义论语解读—季氏篇第十六(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