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敏捷做事谨慎说话——《论语》学习13-14

 学而篇第一·一三(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钱穆译有子说:“与人约而有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杨伯峻译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傅佩荣译】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三位大师的翻译在这里就各不相同了。前二句基本相同,关键是后一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相差很大。钱先生译为“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杨先生译为“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傅先生译为“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好像都能通,好像又都不通,让人感到有些牵强。我在网上还查阅到有人把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理解为最为正确。原文这样说:“‘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就是‘因’。前者也叫内亲、内宗,后者也叫外亲、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姥姥、舅舅家,虽然比不上爷爷家,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这通吗?好像与前面二句信和恭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我想还是先从各种注本中找出意义相贴近的,先来看看朱熹大家的注释,“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最后发现《论语注疏》的解释好像最为合理:“此章明信与义、恭与礼不同,及人行可宗之事。‘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者,复犹覆也。人言不欺为信,於事合宜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者,恭惟卑巽,礼贵会时,若巽在床下是恭,不合礼则非礼也。恭虽非礼,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者,因,亲也。所亲不失其亲,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不有所失,则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他分别解释和说明了“信”和“义”,“恭”和“礼”的意义和关系,最终的意思是说近于义的信可以反复劝说教导,近于礼的恭可以远离耻辱,亲近人而没有失去其爱心,也可值得尊敬了。

但我想在各位大家面前这样试译一下:如果守信接近道义,那么就可以践行诺言。如果恭敬接近礼节,那么就可以远离耻辱。因为信和恭没有失掉与义和礼的亲近关系,也可以把它推崇和效法。这样译的原因,一是前面讲的是“近”,后面出现“亲”,意思应该相近;二是最后一句应该是因果句,因为……所以(也)……,意思也没离开字面本意多少。像这样解释,不知会不会贻笑大方?

后来在天涯又发现一解释,整句译为:“有子说:在得到信任、并且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反复地劝说。(劝说时)内心要恭敬,外表要合乎礼仪(规矩),这样可以避免让人觉得我是在羞辱他。因为(这样)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失去别人的好感、亲近感),所以也是可以效法的。 ”好像也讲得通,真是百家争鸣啊!

但不管怎样,我们记住几个名词吧:守信、道义、谦恭、礼貌,记住了它们,再与人交往,不是很好吗?

 

学而篇第一·一四(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钱穆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里说的是君子的日常,衣食住行,饮食不求饱食终日,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言语谨慎,主动求道匡正。但是对照我们的日常,我们是否做到了这些?平常我们都喜欢精美可口的美食,喜欢宽畅舒适的房屋,仅就这二点很多人都与君子的做法是相左的。所以我们要有志成为君子,先寡淡自己的口舌,收敛自己的欲望。

人都是有欲望的,都想改变自己目前不尽如意的地方,于是就为了达到这种欲望,做出一些与君子品行不符的行为或行动。“君子不器”也是说明这个意思,不要为了物质欲望而忘了自己品德修养的培养。孔子在《论语》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君子”,并且和“小人”做了对比,因此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可以先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端正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然后再“敏于事而慎于言”,再“就有道而正焉”,如此不断反复磨砺自己,我们就会终将成为君子的人。

最后一句“可谓好学也已”,说明我们那样做到了,我们就是好学的人了。因为君子日常的这些行为表现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理想,成为有“仁”之人。

儒家的继承者孟子在《孟子·告子下》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说的人生有理想的人必须经过的磨练。

然而,我们看看如今的社会,人们不在追求什么,而是什么都在比。比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于是金钱至上成了大众最崇高的追求目标,人人都钻进钱眼里了,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不管用什么手段。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不从正当渠道获取财富,或者说,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德行修养的培养,即使你有钱了,你的思想将更加贫瘠,离君子的仁道将渐行渐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论信
“论语”新解 “学而第一篇”第13、14章
【第13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13章》有子提出人际交往中哪些原则?
《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1)
信近于义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