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农业的哲学与文明(一):生产生活与阴阳五行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认为: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农业生产和与自然作斗争中,认识、总结出自己的自然哲学宇宙观[1]。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传统农业的经验与直观特征,习惯于以某些具体科技指标评价古代农学成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农学丰富的哲学于思想内涵。这样既无助于中国传统农业研究之深入,也容易在古代农学成就评价上出现偏颇。

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农业作为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它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农业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一文化不仅是农村的文化,农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官、商、兵乃至知识分子的文化”。它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贯穿古今,渗透在各个领域。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能“处处都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影响”[2]。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觉得欲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充分肯定中国传统农学的初始与本源地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只有由此入手,方能正本清源,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与基本内涵,得出合乎规律的正确认识。

中国传统农学与医学,曾经普遍运用过阴阳五行学说,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表达体系。中华民族何以选择了阴阳这样的概念,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来表达自己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古人认为天生五才,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以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诗·大雅·公刘》记载周人迁豳,“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有学者认为,阴阳五行观念的起始总会印刻关联着原始农业乃至采集狩猎时代的痕迹,切合先民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实践引导的认知取向及其思想意识。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过程中,人类涉及的器物及生活要素渐渐拓展增多,生产要素、生产工具及其生产过程方法不断丰富发展。阴阳概念是古代人们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等实践活动中逐渐萌发形成的。阴阳本义是日覆日背与日出日照,由此引申到昼夜交替、阴晴变化、寒暑往来等,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早期宜农宜居环境的选择中,“相其阴阳”是重要的考察选项之一。农业生产从木竹、石器到金属,从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到铁犁牛耕,从简单工具到复合工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也随之发展。由于金、木、水、火、土与人们农耕实践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使其关切度和重要性渐渐显露。农耕实践在“土”上种植收获作物,需要以“水”浇灌,以“火”烧荒,以“木”、“金”组合制作农业工具,体现了五行与早期农业经验和技术的关联[3]。春属木德,万物生长,宜用赏庆:“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夏属火德,万物繁荣,宜行教化、举荐人材:“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同时“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秋属金德,万物凋谢,宜于选练军兵,施行刑罚:“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 “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冬属水德,万物隐藏,“可以罢官之无事、器之无用者,涂阙廷门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之闭藏也”。这种时令说还包含有按照四季变化调节和管理农业、手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内容,如规定春、夏禁止伐木、焚林、捕杀幼兽,冬季修理农具等。

阴阳五行之间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在物化层面是相对比较浅显和容易理解的。后来把它上升为一种哲学理念与思维模式,用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与发展变化,阴阳五行学说渐趋繁复而多了些神秘色彩。由于这些东西不能用现代科学予以实证与解释,甚至被有些人指斥为伪科学。这或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农业看作是一个产业部门、一种衣食资源、一门生产技艺有关,而忽视了传统农业与经验农学的思想文化意蕴,低估了它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在经验农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哲学及其农学思想体系。我们若不着眼于器物层面的阴阳与五行,而视其为阐道的指代符号与抽象概括,或可领会阴阳五行学说设置之精妙。认真体味阴阳五行学说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思想、形态分类体系、相生相克的动力学功能的形而上精义,是深层次认识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哲学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古代,五行之“五”常常作为农业关联事物的整体分类的依据。如《礼记·月令》将麦、菽、稷、麻、黍等“五谷”,春、夏、中央(季夏)、秋、冬等“五季”,生、长、化、收、藏等“五化”,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这种农业关联事物“五分法”正是古代五行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也常被用来阐释农业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引导农业生产实践等。在古人看来,农事与四时、节令的关系尤为密切,而这些“时”的因素既受制于阴阳消长变化,同时也受制于五行生克制化。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识阴阳五行循环运作之理,顺天时地宜,粮食方能取得丰收。《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曰:“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1]  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 P4

[2] 邹德秀《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油印稿)P1

[3] 胡火金《五行说对古代农业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十大农书
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
第四章?? 第一节? 对“时”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
从《吕氏春秋》看中国传统农学和耕作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