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宏观周期论之二:主流周期论的问题

    编者按:经济活动的衰退、萧条必然会给国家与民众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和伤痛。然而为何经济周期从未间断的百家争鸣总是没有时代所需的有效定论?经济研究者该解决的主流经济周期理论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他们又该如何攻克防止经济衰退这一核心课题?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系列文章--“新宏观周期论之二--主流周期论的问题”,深度剖析经济周期理论的时代症结与问题核心。

    主流周期论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如下图所示。

    其中,A-B为衰退,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该图形呈波浪式向右上倾斜,它反映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想:所谓的周期是可以忽略为波动的,毕竟产出是跨周期增长的。

    根据周期的长短可以分为:

    基钦周期。长度一般为40个月,3-4年。普遍认为,基钦周期与库存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朱格拉周期。长度一般为9-10年。这个周期的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库兹涅茨周期。长度一般为20-25年,也称建筑业周期。

    康德拉基耶夫周期。长度一般为50-60年。原因不定,有太阳黑子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政治周期理论,货币理论,消费不足理论等。由于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故被认为只是一种经验性的假说。

    分析经济周期四大阶段的划分,可以得出其标准为产出水平的变化。

    而经济学研究产出水平的工具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它的通常形式:

    Q=A*L^α*K^β

    其中L为投入劳动力,K为投入固定资产,A为综合技术水平,α为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 β为固定资产产出弹性系数,且 0<><>

    α+β<>

    α+β=1规模报酬不变;

    α+β>1规模报酬递增。

    将此函数应用于经济周期,可以得出α+β<1规模报酬递减适用于复苏阶段,即存在探索成本;α+β=1规模报酬不变为阶段拐点;α+β>1规模报酬递增适用于繁荣阶段。

    问题出现了,既然繁荣期找到了最佳要素匹配比例,达成了产出最大化的目标,那么,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固定该比例,探索结束,产出持续保持高水平,衰退与萧条又如何产生的呢?

    供给方无法解释,只能转向需求方,一个自然的解释是需求饱和导致的供给减少。

    即需求饱和的原因是产品落伍老化,因此,要等待下一场技术革命以改变A、α、β三大系数。

    这就是重农主义、古典主义、供给主义、新古典、新古典宏观主义的普遍说辞,但是,衰退与萧条占据半个周期,这么长的时间内没有技术发明创造?

    事实上,技术发明早已存在,比如电视机、互联网,不过是在寻找适宜的时机。

    另外,繁荣达到顶点后为什么会需求下降?

    需求真的饱和了吗?

    不,尚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与闲置的产能。

    而所谓的工资粘性解释并不能成立,因为降低工资必然是需求减少,从而让萧条加剧。

    可见,劳动力、土地、资源、技术变化只是外在表象,而债务才是内在根源。

    这是因为:周期性的产品过剩在于工人失业,工人失业在于企业倒闭,企业倒闭在于资不抵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即现金流的断裂。从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银行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银行倒闭规模性地消灭了债务,债务的出清再次启动了复苏,繁荣让银行野蛮生长,这使得债务累积,杠杆增加。银行规模性的倒闭是主流周期论者所一大忽略点。

    生产函数这一工具的实质是将库存视为财富,消费品与资本品共存,同为最终需求,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实物增长,也就是实物利润。因此,在这种语境下,不会出现全面过剩,只会出现行业过剩,或者说是比例失调,但它可由萨伊定律来调节,因此,这样的系统是均衡的。这是重农主义、古典主义、供给主义、新古典、新古典宏观主义的核心逻辑。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心理因素导致总需求减少,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可以重新达成均衡,即凯恩斯主义骨子里并未摆脱均衡论,它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不彻底性,因此,凯恩斯主义属于半个宏观、旧宏观,与新宏观相对。

    第一经济首席经济学家指出,均衡论的错误有其认识论根源与方法论根源。

    首先,认识论根源在于忽视货币性质变化,看不到货币经济中银行已经处于统治地位,现金流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主流周期论图形上,是产量--时间二维空间,没有价格的存在,如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这说明,该周期论坚持的是货币中性,即货币面纱论,其潜在假设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同步,事实上,它们却是异步的。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央行出现了,货币不再是内生的实物货币,而是央行借贷出来的外生货币,生产目的由实物利润转变为货币利润,资本品不再是最终产品,变成了中间品,库存并不必然是财富,资本品、库存与消费品一样,必须要收回更多的货币,否则就要亏本,也就是说货币循环主导了实物循环,由此导致货币储蓄与中间利润的沉淀,它使宏观投资必然亏损,于是发生借贷与债务累积。即货币循环是递减的,而实物循环是递增的,两者并非同步。

    也就是说,货币经济中,市场只能让实物增值,并不能让货币增值,即可以生产实物利润,无法生产货币利润。微观个体观察到的赚钱只是由于经济对手的亏损所致,似乎市场需求无限大,而宏观整体却是有限的,遵循货币零和。

    可见,货币经济有两大债务源--央行基础债务与商行衍生债务,正是它们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货币债务让市场主体关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尤其是现金流量表,最为致命,因为前两者都因为有资产价格的高估与折旧误导而变得不真实。银行通过三表将债权人、债务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管理中枢。

    其次,方法论根源在于没有区分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无法看出微观现金流与宏观货币流的重大不同,更无法理解明斯基时刻的必然性。

    现金流工具以市盈率估值模型为代表,它是开环的、微观的,是宏观货币流的基础;

    货币流工具以市净率估值模型为代表,它是闭环的、宏观的、是微观现金流的总和。

    宏观货币流工具以月度GDP=M*(1-S*D)^V为万能公式,由此可推出周期累积GDP、累积债权、累积股权、累积法准、当期超准。

    而第一公式周期总GDP=M/(S*D)可解释由于流动性短缺导致的短周期,以及通过调整M、S、D来消除短周期,但却造成了债务积累,形成了长周期。

    由万能公式可以得出在储蓄率S=0.25,准备金率D=0.15时,40个月即衰减为0.225,远超宏观管理者的底线,迫使其做出调整,这就是短周期长度。

    而长周期长度=债务上限/债务年均增加率+债务上限/债务年均减少率。

    高企的债务让社会不堪重负,只有债务出清,即明斯基时刻,才能重启经济,主流周期论者无法理解这种逻辑的必然性,更无从着手解决了。

    本文首发于第一经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剖析凯恩斯主义未达到真正宏观层级的根本原因
全面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功
什么是不确定性?一个宏观对冲基金经理的反思
印钞机,是鸦片还是解药
《经济这台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对当下宏观经济的理解(债务周期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