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德顺 | 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


中华文化之区别于西方文化,主要在于它的传统视野始终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以人本价值为内容的主线;而西方文化的思路,则是主要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真理主义的主线。因此要考察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还须从价值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入手。


最能显示中华文化原本面貌的经典文献,应该说是《周易》。它算是最早的中国哲学全书。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经》所说的“易”。“易”即“变”。《周易》所言,皆是国人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的,关于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平安、幸福的经验和道理。它表达了一套以(国)人为主体,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平安幸福为目标的价值学说。这套学说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能通,国家人民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也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供了两条最重要的价值原理和原则: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天”主阳主刚,“地”主阴主柔(容);“君子”已往多被过度宗法等级化为仅指君主圣人等大人物,如今则可以解释为“一切高尚而成功的人士”。总之,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要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的目标和的尺度,用以实施一切变与不变,做到刚柔并济,阴阳和谐,兴旺发达。


作为中国原创的、最早也最权威的价值哲学,《周易》所代表的上述思路和取向,显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特有风格。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确是在不断变化中,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这种不变精神的担当者,就是世代接续着的,最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整个中华民族。


拿文化的第一形式----语言和文字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则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了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是来自人的现实生活,都是为了与国人的生活和追求相适应;


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说,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后来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辞、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文学探索,总是在创新着一种又一种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同样也都是来自人的生活,都是为了与国人的生活和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是如此,其他如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日常生活,到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凡诸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事务,我们国人最终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了凶险和动荡,也曾陷入过长时间的僵化和停滞,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再度崛起,既从实际出发赢得自己的生长空间,也从实际出发延续自己的文化。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无穷力量和宏伟气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精神纲领,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长壮大的文化基因、遗传密码。它使中华民族具有了宽广、从容、务实而机敏的胸襟气质,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无数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中华各族先人传下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历史阶段性的特征,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失去了这个真身,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无限生机和丰富多彩也将不再。因此,我们无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振兴中华文化,在探索开发它的资源时,都不应舍本逐末,只求形式的繁荣而忽视了实质的生机。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只要果实而伤害果树”。


例如,中国的有识之士从来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兼容并蓄以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中(华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源流交融汇合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仍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事实都在于,“中西马融合”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主动地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正常状态,也是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进入新时代的应有表现。只有如实承认并理解了这种现实,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追求与国情相一致的文化目标,进入一种健康、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索情境。因为,我们的经验和目标,是要使它们融合得更好。


相反,如果无视或拒绝这一现实,而是按照某种“文化血统纯正”的主张,斤斤计较于分辨什么是“中”的、什么是“西”的、什么是“马”的,将其分而化之,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加以弃取,就势必陷入“盲人摸象”和“愈是病情诊断不明,愈是乱开药方”的误区。因为,这种主张就像伊索寓言所讽刺的:隔离开所有江河,我将喝干大海!----以溪流之清彻的尺度来评判大海的雄浑,其实是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国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

专注中国法治进程,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思想的核心价值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厚德载物
我爱妈妈
厚德载物
《话说周易》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说词(第十集 《周易》与中华民族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