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时期的德日同盟与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伟大的战略家从不缺乏对地理的认知。——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顾名思义——是一场全球性的战争。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二战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对某一个局部战场的研究方面,如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等等。客观的说,不同战场的地理环境、对交战双方的重要性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分开研究也确实有利于对该地区战略价值的理解。不过,这样的分析也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世界大战”中“世界”的含义。本文就尝试以二战中的“世界”即其全球性特点为切入点,以地缘政治理论为基础,为大家分析德、日、美之间的博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不同于一战主要集中在欧洲战场,二战“全球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战争的发动者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西端的德国和东端的日本。如果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来看,欧亚大陆呈现出有趣的对称性:在苏联的东西两侧,即欧亚大陆的两端都存在广大的边缘地带(西边的欧洲和东边的东亚地区),这里人口众多,民族组成复杂;而在边缘外的一水之隔都存在一个强大的岛屿国家(英国和日本)。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南边又都存在一个天然的大洋通道:西边的地中海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边的亚洲大陆与澳大利亚的中间海域,通过马六甲海峡、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再往远处来看,北大西洋由英国、冰岛、格陵兰岛将欧洲与北美东海岸相连;北太平洋则是由日本、马里亚纳群岛等太平洋岛屿、夏威夷、阿留申群岛将东亚与北美西海岸相连。如此一来,整个北半球便被串联在了一起。

麦金德经典的“心脏地带理论”

虽然从经典的地缘理论上看,欧亚两端看起来是那么的相似。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国际格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在欧洲,英国处于维持大陆均势的有利位置,欧洲的地缘平衡是由欧洲本地国家通过博弈形成的。而欧洲大陆上的德国则是欧洲体系的挑战者,即一种类似有里向外的突破。但是在亚洲则完全不同。从十九世纪以来,东亚的平衡力量不是来自于当地国家,而是来自与欧美列强,这一点倒是很像奥斯曼帝国的情况。

日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并最终成为一股挑战力量的。日俄战争后,日本奠定了东亚强国的地位,在此期间与英国结盟,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列强。由于一战对欧洲的巨大破坏,实际上给了日本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这一系列的事件给予日本一种类似英国的有利的地位。但是,欧亚大陆两端的差异性再次发挥了作用。对于英国来说,欧洲大陆上至少同时存在三个强国可以供英国来选择制衡的伙伴。但是东亚没有这样的可供选择的对象。日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与外部大国结盟来实现这种制衡,二十世纪早期的英日同盟是这样,二战时期的德日同盟同样也是这样。

航空时代重新定义了海权

德国和日本的扩张野心是相似的。正如德国著名地缘战略家豪斯霍费尔在其“四大泛区”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德国企图建立一个集合了欧洲工业精华和非洲充沛资源的巨大泛区,日本同样希望建立一个集合了东亚巨大市场和东南亚丰富资源的日本泛区。并且憧憬着德日两国在印度洋会师。显而易见,这样的构想是对苏联的战略合围。苏联是希特勒那个臭名昭著的“生存空间”理论的必取之地。而苏联的西伯利亚的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也是日本的安全边界。因此,德国和日本夹击苏联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样的情况迫使苏联在欧亚两端都采取一种防御的姿态,也有利于日本在亚洲自由的扩张。但是好景不长,《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在日本掀起了一场“大地震”,日本感觉遭到了德国的背叛一样,也导致了日本政府的垮台。但实际上,该条约同样有利于日本的扩张,因为条约保护下的德国可以放开手脚在西欧大肆侵略,使荷兰、法国相继沦陷,英国也是孤木难支。这就使这些国家在亚洲的殖民地变得非常脆弱,从东印度群岛到法属印度支那都是如此。这就为日本南下提供了可能。但是,这只是整个谋略的第一层,还有第二层需要理解。德国和日本在欧亚大陆两端攻城略地的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印度是大英帝国绝不可能放弃的心脏这一事实,将苏联的陆上通道彻底堵上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苏联要突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限制,夺取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这样的作为也加重了希特勒对斯大林的担忧。

美剧《高堡奇人》的架空世界中,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了

如果故事发展到这里就为止的话,那这场战争也只是局限在欧亚大陆。事实上,德日的战略互动还有第三层意义。如果我们将世界地图从印度洋中间分开,而将西半球放在地图中间的话就显而易见了。欧亚大陆两端在德国和日本的统治之下,同样也是对美国的战略包围。这也是德国的最终构想,在完成对欧亚大陆资源的整合之前孤立美国,而整合一旦完成,那么美国即使倾全西半球之力也无法与东半球对抗。不开玩笑的说,美剧《高堡奇人》里的架空世界不是没有可能的。

美国对这种危险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这也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不遗余力的推动《租借法案》大力援助英国的原因。有趣的是,罗斯福非常巧妙的在提出《租借法案》时没有加入援助哪个国家的具体限制,这就为后来援助苏联留下了窗口。这也是罗斯福为什么派遣海军陆战队进驻冰岛,并且看似可笑的将东半球的冰岛硬说成是西半球国家的原因:一步一步将防御圈向外推,直到与东半球相连接!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地图,不难发现,美国同样被欧亚大陆包围

让我们将现实与理论结合起来观察。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权帝国,但是凭借强大的殖民体系的支撑,使英国有资源与陆权国家对抗,但是在铁路和飞机的时代,海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逐渐式微。苏联是纯粹的陆权国家,但是被德国和日本两大帝国围堵,其实力无法发挥。说一句题外话,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是这样对付苏联的。但是,德国和日本不同,德国虽然是陆上大国,但是一旦其在欧洲的帝国建立起来,那就拥有足够的工业实力建造一支强大的舰队,日本亦然。不同于苏联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地理位置。德国和日本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可以更方便的将工业实力转化为海上实力。放眼历史,美国的崛起同样是这样将陆权实力转化为海上力量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德国和日本的核心基础。如果说,英国要的是欧洲大陆的平衡,那么美国则是要实现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均势!

理解了上述分析,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含义。如果我们可以跳出二战的局限,放眼未来,就不难发现,在二战的“世界性”面纱之下,隐藏着一个未来的超级大国的战略谋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是以哪里为界商议瓜分全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两国领土大幅缩水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首先夹击德国,战局会改变吗?跟你想的不一样
二战时德日为何始终不齐心?甚至还互相拆台
二战德日两国的矛盾冲突
日本人就是个蠢蛋,二战能让日本胜利的战略至少有三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