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脂肪的合成及脂肪肝的来历:有关肥胖的话题(三)

肝脏里脂肪的合成及脂肪肝的来历:有关肥胖的话题(三)

    上一话题谈到基础代谢率计算公式、工作生活类型指数和常见食物热量表。看上去似乎很好,只需按自己的基本情况简单做一计算,那么要减重减肥,还不就是肉在砧板上,你想咋办就咋办?
    真实情况是,也不全见得都容易。有不少人反反复复减减减,后来就是反弹反弹反弹,后来就放弃了。可见减肥减重挺不简单的,或许就是一系统工程。
        
今天谈一谈肝脏里脂肪(酸)的生成和脂肪肝的话题。(啰嗦一下,此处指脂肪酸和脂肪都在肝脏里合成)
       
为此 还得花一点时间先回到上一话题,讲到DNL这个缩写词(De novo lipogenesis),翻译为“脂肪酸从头合成”。上次提到,脂肪酸从头合成,这种方式的“代谢媒介”是乙酰辅酶A。咱们先看看乙酰辅酶A是怎么来的:


原文翻译:

    “DNL的底物(译者按:底物,下文多处出现此词,其实就是原料,前面第一次出现时作者用了“代谢媒介”,估计是活用。下同。)是乙酰辅酶A,后者在线粒体内(参见话题二,椭圆形里面左上角,象一只小船的图案)产生,主要由丙酮酸酯代谢而来。在线粒体内,丙酮酸酯进入三羧酸循环(TCA),结果柠檬酸生成。当线粒体的三磷酸腺苷(ATP)低水平时,柠檬酸继续通过TCA生成ATP,但是,如果ATP达到一个高水平了,异柠檬酸脱氢酶会被ATP抑制,导致柠檬酸积累,然后柠檬酸可以跨过线粒体膜进入胞质里,ATP柠檬酸裂解酶(ACL)就会裂开柠檬酸释放草酰乙酸然后生成乙酰辅酶A,这就是DNL所需的底物。”
然后看看DNL:




原文翻译:

    “在脂肪酸合成期间,来自乙酰辅酶A的碳被合并到增长中的脂肪酸链里。首先是一个限速步骤,由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催化的ATP依赖型羧化作用,把乙酰辅酶A变成了丙二酰辅酶AACC1需要维生素H作辅酶,(维生素H在这里起到二氧化碳载体的作用),而生成的丙二酰辅酶A随后被一个多级的反应经由脂肪酸合成酶(FAS)转化为含16个碳的脂肪酸,棕榈酸(软脂酸)。FAS是一种多元催化剂、二聚酶,执行完成多个反应,其中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提供的还原能力。”
    下一段文字与DNL有关的:
脱氢作用和酯化作用


原文翻译:
    “由DNL产生的是饱和脂肪酸,然后通过十八烷基辅酶A脱氢酶1SCD1)的作用,转化为单一不饱和脂肪酸-这是TAG的生成必须的底物(原料)。SCD1在这个反应里是限速酶而且其活性已经被认为是促进DNL的过程并减少脂肪氧化。TAG的生物合成发生在微粒体,是由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GPAT)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DGAT)相继酯化而从脂肪酰基辅酶A转化为甘油3磷酸,TAG合成所需的甘油3磷酸是从磷酸二羟基丙酮(DHAP)经由甘油3磷酸脱氢酶生成。在进食状态,当葡萄糖很丰富时,葡萄糖经由糖酵解初始反应途径生成磷酸二羟基丙酮,葡萄糖同作为脂肪酸和甘油两者的底物,可以有效的限制DNL的速率”
    这几段文字先搁这里,在解读下文时会提到的。
    好了,回到肝脏里的脂肪(酸)的生成。
    在肝脏里脂肪(酸)的生成。
原文


原文翻译:
    “肝脏是人类脂肪酸从头合成的主要场所,已经合成的脂肪酸和甘油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甘油三酯(TAG,后者和胆固醇酯、胆固醇、磷脂以及(载脂)蛋白质组装形成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然后被输送到肝外的组织。在细胞表面,VLDL里的TAG在脂蛋白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非酯化的脂肪酸(NEFA)和甘油,NEFA能进入细胞,在细胞里,可以氧化产生能量,也可以再酯化以TAG形式储存。
    示踪法已经被用来评估DNLVLDL-TAG中的比例。在健康个体,得到比较接近的值210%;但是在某种营养和荷尔蒙状况下,这个值会增大,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胰岛素血症的状况。在随意给饲的肥胖模型中,肝脏DNL比例值上升,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在VLDLDNL比例高达26%,然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TAG累积也因此相应加大。”

解读:

1、有关乙酰辅酶A,在代谢王国里是个大咖: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代谢过程都先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而彻底氧化。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共同通路。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代谢的重要循环,发现者Hans Adolf Krebs195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又被命名为Krebs循环。
        

    以葡萄糖为原料,可以从头合成脂肪酸,葡萄糖又可以经糖酵解途径生成甘油,两种产物可以合成甘油三酯。这就是说,就算没有进食脂肪,人类也能生产甘油三酯(脂肪)。

2、肝脏是人脂肪酸和脂肪合成的主要场所。
    肝脏只生产脂肪(甘油三酯),但是不储存脂肪。
    甘油三酯(TAG,和胆固醇酯、胆固醇(也是在肝脏合成)、磷脂以及(载脂)蛋白质组装形成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负责把甘油三酯输送到肝外组织供使用。
3、极低密度脂蛋白
    负责把甘油三酯输送到肝外组织供使用。
极低密度脂蛋白本身不会导致动脉硬化,但是它的代谢物会导致动脉硬化。
    极低密度脂蛋白会经过一系列作用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后者负责输送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会导致动脉硬化。
4
、“示踪法评估DNLVLDL(或VLDL-TAG)中的比例显示,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引起DNL比例升高。”这份2003年就已经发表的文章里提到摄入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引起DNL比例升高,从这一点看,到是可以直观理解从去年到今年有关胆固醇问题新的争论:
    以下是摘自网络的内容:“美国新的饮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摄入量,建议关注糖分摄入量,这是膳食的一大隐患。此次相关热点总的观点包括:(1)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作用可能被夸大 (2)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同样十分重要,人们应该从不同来源的食物中获取脂肪酸,包括坚果,植物,鱼,以及肉类。(3)饱和脂肪酸是否有害,不饱和脂肪酸是否有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中“建议关注糖分摄入量,这是膳食的一大隐患。”此处糖分系指的所谓游离糖,比如膳食中加入的蔗糖、比如加入饮料、咖啡里的糖等等,游离糖分类上归属于碳水化合物。糖分属于有热量无营养的食物,新指南建议关注糖分摄入量,减少热量摄入,有益健康。那么是否与上述减少碳水化合物的结论一样,可以让DNL/VLDL保持比较低的比值而因此TAG在肝脏里的累积也会减少?这可是关系到脂肪肝的发生的大问题。


5、脂肪肝


        科学家们已经搞清楚,当出现某些因素时,极低密度脂蛋白输送过程受影响,甘油三酯会积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各种因素,比如

营养不良

    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

快速减肥性脂肪肝

    禁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
        

    你可能听过减肥广告里的这句话:“不要太瘦哦”,其实是真心话来的,突然间减得太多,不好的。呵呵。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

       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

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

    其中以成年病人为多。因为成年后患糖尿病人有50%80%是肥胖者,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血浆脂肪酸增高,脂肪肝变既与肥胖程度有关,又与进食脂肪或糖过多有关。

酒精性脂肪肝

    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

脂肪肝的诊断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克,女性70克;
2.
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
可有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
5.
血清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由轻至中度增高,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凡具备上述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脂肪肝。

万一得了脂肪肝,除了看医生治疗,运动等方法,看看民间是如何用饮食疗法对付脂肪肝的:(其实健康人士也适合的,呵呵)

1)控制热量摄入,以便把肝细胞内的脂肪氧化消耗。肥胖者应逐步减肥,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范围内。这个可以参考有关肥胖话题(二)介绍的热量计算法及食物热量表。

2)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按标准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每天可给脂肪0.50.8克,宜选用植物油或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等;碳水化合物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24克,食用糖的摄入不宜过多。

3)高蛋白饮食,每天每公斤体重可给1.21.5克,高蛋白可保护肝细胞,并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蛋白质供给,优质蛋白质应占适当比例,例如豆腐、腐竹等豆制品,瘦肉、鱼、虾、脱脂奶等。

4)保证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供应,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但含糖多的蔬菜及水果不可进食过多。

5)适量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

6)含有甲硫氨基酸丰富的食物,如小米、莜麦面、芝麻、油菜、菠菜、菜花、甜菜头、海米、干贝、淡菜等食品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细胞内脂肪的转变。

以上所有英文资料图片出自《肥胖》(《OBESITY》,2013,ELSEVIER)
杨药师 翻译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康:认识脂肪肝!
【必会】这些脂肪肝病因,你想到了吗?
脂肪肝是如何来的,怎样防治呢?
科研|Nature:膳食果糖通过菌群衍生的乙酸促进肝脏脂肪生成
什么叫脂肪肝?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脂肪肝?
高血脂并发脂肪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