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到无求品自高”之境界

 

 

 

 

 

“人到无求品自高”之境界

 

 

 

 

    一日,与朋友闲谈,也不知怎么就谈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话题。朋友的语言里充满了对达到“无求品自高”之人的无比钦佩与羡慕,我自然也是一样的。

 

    “人到无求品自高”出自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它是陈先生自勉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说明一个人如果达到无私无欲的境界,品德自然就达到了高尚的境界。

 

    但是,当我的心静下来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我的心灵隐隐地有所触动: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真的有“无求”之人吗?

 

    以前,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曾经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一定有“无求”之人的。可是,今天忽然有了疑问:人真的能够达到“无求”的境界吗?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人既然有欲望,怎么可能会“无求”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从西汉开始,对人的本性,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就做出了让世人震惊的论断。司马迁的论断难道错了吗?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金山寺,乾隆看见江上熙来攘往的船只,问当时的禅宗大师、金山寺主持法磐禅师:“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法磐禅师说:“只有两条船往来!”乾隆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只有两条船呢?”法磐禅师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整个长江无非就这两条船!”乾隆听了大为赞叹!

 

    读了这个故事,思索了很久,觉得很有道理,长叹不已!

 

    试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过就是或求名或求利而已,时至今日,恐怕还没有能够逃脱这两方面的!

 

    退一步说,如果世上真的有“无求”之人,那无非也就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是“无求”,而是“求不来”。因为“求不来”,所以“无求”。

 

    1)什么都有,所以“无求”。

 

    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人,古今中外,几乎还没有。人心哪有知足的,即使有,也为数极少。

 

    2)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求”。

 

    在这个层次生存的人,实在是多之又多的。他们毕生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能够达到温饱的境界,有时,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像这样的人,因为所求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即使求来了一两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对他们而言,求与不求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也就不求了。俗语有:“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

 

    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是“无求”行列之中的。

 

    3)“求”也“求不来”,所以“无求”。

 

    在这个层次生存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虽然已经超过了温饱的地步,但他们依然还是有所求。只是,他们所求的实在是难以达到而已。他们不是无所求,而是知道自己的所求是永远也难以达到的。最终,他们之中,有一部分放弃了他们“求不来”的;另一部分,虽然仍在“求”,但依然是永远也“求不来”。

 

    伯夷、叔齐欲求周武王不伐纣,求不来,而饿死首阳山。

 

    屈原欲求改变楚国“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状,求不来,最终自沉汨罗江。

 

    文种因曾经与勾践共过患难,欲求也能够与勾践共富贵,求不来,最终被赐自尽。

 

    秦始皇欲求秦王朝“至于万世”,求不来,孰知竟然二世而亡。

 

    东方朔欲求不为“滑稽”之人,凭自己之才华与能力为汉家效力,求不来,最终以“滑稽”角色谢幕。

 

    李广欲求不靠人际关系而凭战功封侯,求不来,最终被排挤而死。

 

    诸葛亮欲求“统一中原”,求不来,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的内心里也极其“思蜀”,欲说“思蜀”,求不来,只能说“不思蜀”。

 

    嵇康欲求“广陵散”不绝于世,求不来,“广陵散”最终在世间消失。

 

    鲍照欲求“自古圣贤”不“贫贱”,求不来,圣贤依然并将继续贫贱。

 

    陶渊明欲求在官场上能够不“折腰”而能“大济于苍生”,求不来,不得不“归去来”。

 

    隋炀帝欲求能够写出胜过“空梁落燕泥”的名句,求不来,最终遗憾终生。

 

    李白欲求“浮云”不“蔽日”,求不来,“浮云”依然“蔽日”。

 

    孟浩然欲求“明主”不“弃”,求不来,最终布衣一生。

 

    杜甫欲求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求不来,最终潦倒终生。

 

    李商隐欲求不依附任何一个党派而靠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实现理想,求不来,最终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呼吸。

 

    曹雪芹欲求改变“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情况,能够在解决温饱的条件下写作,求不来,最终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而死去。

 

 

    二、真正的“无求”

 

    能够达到真正“无求”境界的人,是真正的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人:格超梅菊上,品在松竹间。他们是真正的“无求”者,而不是“求不来”的。

 

    历史上,还真的有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严子陵就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所以,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表面上看,严子陵是真的一无所求。严子陵拒绝了老同学、老朋友、皇帝刘秀请他担任高官的请求。实际上,严子陵也是有所求的。严子陵求的是:身心的自由!可是,这样的自由,想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毕竟,能够禁得住富贵诱惑的人永远都是极少的。严子陵做到了!严子陵求得了真正的“身心自由”!

 

    古今中外,千古以来,“人到无求品自高”,严子陵是最特殊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忽然,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对上帝极其虔诚,几十年之后,上帝被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帝对那个极其虔诚的人说:“为了回报你几十年始终如一地对我的虔诚,我准备满足你一个愿望。”那个极其虔诚的人十分感谢上帝,就说:“希望全世界永远和平!”上帝听后,摇了摇头,十分为难地说:“我办不到。你再换一个愿望。”那个极其虔诚的人说:“希望人类社会永远公平、公正!”上帝听后,又摇了摇头,十分为难地说:“我还是办不到。你再换一个愿望。”那个极其虔诚的人说:“没有了!”

 

    连上帝都有想“求”而“求不来”的,更何况人呢?

 

    因此,世间的芸芸众生不是一无所求,而是实在“求不来”呀!

 

    为一己之私利,知道“求不来”而仍然一味地“求”的,是真正的愚蠢之人,也是“品”最低之人!为国家、为民族,知道“求不来”而仍然执着地“求”的,这才是真正的“品”高之人!

 

    为一己之私利,知道“求不来”而放弃,不再“求”的,虽然“品”很低,但也可以算是明智之人。为国家、为民族,知道“求不来”而放弃,不再“求”的,也不能算是“品”低之人,因为他们毕竟为社稷苍生而奋斗过,也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并挥洒了自己的汗水。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太渺小了,“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人到无求品自高”中的“无求”之人,到底有没有呢?也许有,也许没有……

 

    实际上,有“求”也并不见得“品”不高,就看所“求”的是为什么了。倘若所“求”的是为一己之私利,那自然就是低的。倘若所“求”的是为国家、为民族,那当然就是高的,而且永远都是高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都是有所“求”的,他们“求”的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他们的“品”是高的,而且永远都是“高”的。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正确的。“无求”者,“品”有可能高,要看对什么是“无求”。

 

“人到有求品自高”,也是正确的。“有求”者,“品”也有可能高,要看对什么是“有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生路上的陷阱
太有哲理了--相信是你没见过的 1
追名逐利的孟尝君
璇玑科学报告节录
军统第一杀手之死——为一己之私暗杀自己人 蒋介石对他痛下杀手
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