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不得外差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

您一定以为我的这个标题写错了,这是一句俗语,应为“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

长期以来,我也一直认为“人不得外财不富”这句俗语没有错,而且自认为对这句俗语有深刻的理解:“人不得外财不富”的“外财”有两种来源,一为“不意之财”,即在意外之中发了财,如一位老农在自家的宅基地里刨出一罐金子,或是一位彩民中了个500万的大奖等等;二为“不义之财”,即用坑、蒙、拐、骗、贪等不义手段而得到的钱财。以上述方式得到的钱财会使人一夜暴富,故曰“人不得外财不富”。至于“马不吃夜草不肥”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牛是反刍类动物,有四个胃,白天吃的草可贮存在胃里,夜里进行“倒嚼”,而马虽身大运动量大,却只有一个较小的胃,吃饱后,四个小时左右胃里的食物就可消化完,所以要想让马身强体壮,必须在夜里为其添草加料。由此看来,说“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是讲得通的,是有道理的。但细究起来,总觉得“人不得外财不富”这句话有些不对劲:我们不是总讲“勤劳致富”吗,怎么成了“人不得外财不富”呢?所以说,“人不得外财不富”有悖于“勤劳致富”的常理!但约定俗成,大家都这么说,于是“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句俗语便以讹传讹,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口头禅了。

    最近看了一本有关清代旗人风俗习惯的书,内讲清朝从中期以后,旗人大多都希望得到“外差”。所谓的“外差”,就是旗人从京城被外派到省、府、县任职。我们知道,清朝从“康乾盛世”后,就逐渐走向衰落,从未“中兴”过。国家衰落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层的贪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隆末期的那个大贪官和珅。朝廷如此,下更甚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由此可见地方官吏的腐败程度。当官不是为了为民做主,而是为自己捞钱。旗人只要是外派,不管官职大小,总有“捞”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得个“外差”,就有发财的机会。于是,“人不得外差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句俗语便应运而生。

  本来是,“人不得外差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却演变成了“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了,而且被多数人所接受,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差”与“财”发音相近;二是“财”与“富”意相通,人们觉得说“人不得外财不富”更合乎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从清中期到民国,朝廷腐败,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搞得国无宁日,苛捐杂税使民不聊生,那些贪官污吏靠巧取豪夺得来的“外财”富了起来,于是,“人不得外财不富”便顺理成章地流行开来。

  俗语也是有生命的,随着世事的变迁,有的俗语流行千年而不衰,有的却因变得不合时宜而隐没。

  因政通人和,贪腐现象减少,那些因得“外财”而富起来的贪官变成濒危物种,使“人不得外财不富”这句俗语逐渐被人淡忘,应是我们的期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的老话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可别理解错了
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经典有趣的俗语大全及答案
文学名著中常用的俗语150句,既有解释,又有事例,可以熟读运用
俗语怎么讲都行,让你智商可归零!
成见:害了多少人,误了多少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